敦煌经卷中水肿病诊治探析※

2024-04-26 01:17赵剑波李应存张洲任香霖郑燕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6期
关键词:经卷葶苈子水肿病

赵剑波,李应存,张洲,任香霖,郑燕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

敦煌医学是指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藏的医学卷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研究,发掘其内在的医学知识,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门类。敦煌医学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不仅涵盖传统中医学内容,还包含丰富的民族医学、宗教医学、外来医学等内容。敦煌医学研究范畴较广,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脉学诊断技术、针灸技艺、本草学、医事杂论、古藏医药文献,以及内、外、妇、儿各科的临床实践[1]。敦煌医学揭示了唐代以前医学的原貌,为中医治疗疾病的历史沿革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历代医家对水肿病的治则治法均有独到的见解,在敦煌医学文献中亦有详尽的记载。

1 水肿概述

水肿病是以头面、眼睑、四肢、腰背甚至全身出现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严重者还伴有胸腔积液、腹水等症[2]。现代医学的急性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肿胀症状均可按水肿病进行辨证论治[3]。中医对于水肿病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就有关于水肿的记载。《黄帝内经》中“水”的含义包括自然界之水、人体水液、五行之水、病理之水[4];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及风水、石水、涌水、水胀等病名。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张仲景从五脏的角度出发,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将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这种分类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中医认为,水肿病是由外邪,如风、寒、暑、湿、火及疫疠之气等致病因素侵入体内,加之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5]。疾病分类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现代医学对水肿进行了分类,按照范围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局部性水肿、积水;按照有无凹陷可分为凹陷性水肿和非凹陷性水肿;按照水肿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此外,西医在临床实践中还划分有肾性水肿、淋巴水肿、静脉性水肿、特发性水肿等。西医治疗水肿主要依赖利尿剂,但易致病情反复,而中医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水肿,疗效较佳[7]。敦煌经卷作为出土文献,反映了唐以前的医学内容,对于水肿病的诊治亦有记载,对其整理与发掘有利于为临床诊治水肿病提供参考。

2 证候表现

虽然敦煌经卷中并未将水肿病独立成卷,而是散见于各个卷子中,然而其中涉及水肿病的相关内容颇为丰富。敦煌经卷《针灸甲乙经》残本中记载:“肺脉……大甚为肿胫。”《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瘈,节时肿。”[8]敦煌医学指出,水肿病的病机为肺、肝功能的失调。敦煌经卷记载有“蛊水遍身洪肿”,此为蛊水引起的遍身洪肿。“蛊水”即为水蛊,《诸病源候论》“水蛊候”章节记载:“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名水蛊也。”现代学者丛春雨认为水蛊即水鼓,为鼓胀的一种[9]。敦煌经卷亦记载有“脚气胫肿,闷疼,顽痹不仁,上冲”“脚气肿满上冲”表明水肿病主要发病部位为足和小腿部。敦煌经卷还提及“麻黄汤方”证候:“主气肿已消,犹遍身顽痹,毒气上冲,心塞闷,呕逆,吐水沫,不下食,或肿未消仍有此候者,服此汤。”表现为水肿病未愈,邪气深入,影响全身,疾病加重的情况。综上所述,敦煌医学认为水肿病病机复杂,症状严重,常累及心肺功能,故临床诊治应综合考量,辨证论治。

3 治疗方药

在敦煌医学卷子中,本草类及医方类卷子更贴近临床,尤其是医方类卷子中大量医方为敦煌医学独有,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通过对卷子中有关水肿病的记载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水肿病提供用方思路。

3.1 本草类 敦煌经卷有关本草学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新修本草》《食疗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中记载葱实、蓼实治疗面目水肿。《食疗本草》中记载甜瓜蒂治疗身面四肢水肿,以及冬瓜治疗小腹鼓胀。运用食品辅助治疗水肿病更易被患者接受,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20世纪初敦煌石室出土的《本草经集注》残卷中,明确记载了81组通用药物,其中治疗大腹水肿的通用药物分别为甘遂、芫花、大戟、巴豆、猪苓、防己、泽兰、郁李仁、海藻、昆布、苦瓜、瓜蒂、鲤鱼等[10]。

3.2 医方类 敦煌医学对于医方研究较多,其内容更贴近临床。《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3条治疗水肿病的基本原则,后世多遵从之[11]。敦煌医学中治疗水肿病的医方也多遵循该治疗原则。

(1)开鬼门——发汗法 敦煌医学中,对于水肿病的治疗,汗法的应用相对较少,代表方剂有疗皮肤不仁方、麻黄汤方。疗皮肤不仁方的药物组成为石膏、麻黄、防风、杏仁、桂心、独活、防己、生姜、白术、当归、川芎、黄芩、犀角、甘草,该方主要治疗风毒脚气之水肿,其用法中明确提及取汗。此外,敦煌医学经卷中的麻黄汤方与《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名同方异,麻黄汤方的药物组成为麻黄、半夏、生姜、独活、青木香、杏仁、茯苓、橘皮、人参、升麻、防己、吴茱萸、前胡、枳壳,敦煌经卷中记载该方“主气肿已消,犹遍身顽痹,毒气上冲,心塞闷,呕逆,吐水沫,不下食,或肿未消仍有此候者,服此汤”,表明该方可治疗因风湿毒邪侵犯人体,溢于肌表,而形成的水肿。

(2)洁净府——利小便 敦煌医学中,对于水肿病的治疗,利尿法的应用相对较多,代表方剂有下气消肿方、葶苈六味饮、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杏仁丸。下气消肿方的药物组成为桑白皮、生姜、吴茱萸,敦煌经卷对其描述为“气下肿消”。葶苈六味饮的药物组成为葶苈子、牵牛子、海藻、泽漆、昆布、猪苓。葶苈大枣泻肺汤的药物组成为葶苈子、大枣。葶苈杏仁丸的药物组成为杏仁、葶苈子。上述四方的特点为治疗因肺气壅滞而导致的水肿病,故治法上均采用“提壶揭盖”法,宣通肺气,以利小便。四方用药简单,药味较少,量大力专。

(3)去菀陈莝——攻下逐水 敦煌医学中,对于水肿病的治疗,攻下逐水法的应用相对广泛,代表方剂有疗蛊水遍身洪肿方、牛黄丸。疗蛊水遍身洪肿方的药物组成为椒目、牡蛎、葶苈子、甘遂。方中甘遂、葶苈子、椒目通利二便,牡蛎滋阴,祛邪不伤正。牛黄丸的药物组成为牛黄、麝香、犀角、蜈蚣、朱砂、禹余粮、芫青、雄黄、黄连、芫花、甘遂、大戟、人参、茯苓、桂心、干姜、前胡、紫菀、葶苈子、当归、芍药、川芎、蜀椒、细辛、蒲黄、巴豆。敦煌经卷中记载该方“主一切恶气,盏毒疰杵,心腹痛胀结实;小儿惊热,咳逆上气,身面肿气;妇人血气,带下赤白悉主方”。

(4)外治法 外治法在敦煌经卷中亦有多处记载。摩膏方为敦煌医学外治法治疗水肿病的代表方剂,敦煌经卷载其功效为“疗脚气胫肿,闷疼,顽痹不仁,上冲”。摩膏方的药物组成为羊踯躅、附子、乌头、蜀椒、细辛、白芷、杏仁,其中羊踯躅、附子、乌头、细辛、杏仁皆为有毒中药,但作为外治用方,不但无中毒之弊,又可直达水肿部位,是服药内治水肿病的有力辅助疗法。

(5)藏医疗法 敦煌医学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广阔的时间跨越,在敦煌经卷中包含有大量的藏医学内容。敦煌经卷中关于藏医对水肿病治疗的记载颇为详尽,内容涵盖多个方面。

敦煌经卷《火灸疗法》载“腰部以下冰冷,肺痨水肿痼疾,全身肿胀,腰部重滞,于脚背外侧跗骨突起处向上量四指骨缝处,火灸七壮即可治愈。”“肾所在部位压痛,黄水下行双脚,脾脏疼痛,脚背外侧黄水聚集,于腘窝绷紧下时有一椭圆形筋结,手能触及处,火灸七壮即可治愈。”由此可见藏医对于水肿病的治疗与中医思路有很大的不同,值得现代学者深究。

4 小结

综上所述,敦煌医学治疗水肿病方药特色鲜明。对于治疗比较单一的水肿病,尤为重视祛除水饮之邪,多采取“提壶揭盖”法,通上焦肺气而利下焦二便,使水饮之邪排出体外,用方药味较少,量大力专。对于治疗复杂疾病中所出现的水肿兼症,治以利水滋阴,注重攻补兼施,祛邪不伤正。敦煌经卷中关于水肿病治疗方药的记载,为中医治疗水肿病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

猜你喜欢
经卷葶苈子水肿病
北凉 楷书优婆塞戒经卷(之一)
葶苈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葶苈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西夏文大宝积经卷八十八“摩诃迦葉会”解读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5种炮制方法对南葶苈子脂肪油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今夜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诊治
基于CAN总线的送经卷取的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