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洁,王轩,薛渊,王秀明,李健敏,黄丽,柳鸿林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 030024)
腰肌劳损与中医“腰背痛”相似,是指因各种环境因素导致腰部关节组织缺血、缺氧,形成粘连,腰肌长久牵拉致肌肉慢性劳损,患者常感腰部及周围筋肉肿、胀、酸、麻,严重者甚至出现腰部活动障碍[1]。目前,腰痛已成为世界上导致患者就医的第二大原因[2]。调查显示,中国慢性腰背痛患病率达27.60%左右,患病率较高的省份如山西省、江西省、海南省、福建省等,多数患者年龄段集中在19~49岁,男性疼痛发生率(29.65%)高于女性(25.86%)[3]。腰肌劳损患者众多,但往往在就诊时的影像学检查未提示腰部发生病变,故无法得出明确的医学诊断。基于此,对腰肌劳损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陇中正骨手法流派在郭均甫、李盛华先生等一众带领下,遍访中医骨伤经典,不断对传统手法进行继承、借鉴与探索,形成较完整的治疗理念,在治疗腰肌劳损疾病时,运用特色手法能缓解腰痛,提高疗效。
腰肌劳损属于中医“腰痛”“痹证”等范畴,古籍中也多次对其命名,如“腰尻痛”“腿股风”。腰痛的病因病机古今有很多记载,总体概括不外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六邪中与疼痛有关的邪气主要为风、寒、湿邪,当邪气侵犯腰府时,易致腰部及腰旁肌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诸病源候论·腰背痛诸候》认为,腰痛与肾关系密切,肾虚是发病之本,并对急慢性腰痛进行分类。《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可见,慢性腰痛与肾虚关系密切。脏腑化精生血,濡养肌肉筋骨,腰府得养,筋骨壮盛。“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等理论佐证了肝肾两脏与筋骨的紧密关联性。《医宗必读》云:“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伤,有瘀血,有滞气,有积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由此可知,慢性腰痛与肾关系紧密,加之六淫邪气,故有“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因此,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亏虚,脉络不通,筋骨失养。
陇中正骨流派认为,六淫邪气侵犯人体肌表,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气血运行和阴阳失调,腰府经络气血不通,运行不畅,引起腰部肌肉挛缩或弛缓无力,活动功能障碍,腰痛日久难愈,逐渐转为慢性腰痛。腰痛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气血亏虚,肝肾虚损,过度劳逸则肝肾难以化生精血,进而不能濡养腰府及筋骨,引发疼痛。长久处之,稍有劳累或姿势不当,即感筋骨酸痛。
中医药治疗腰肌劳损的方式多样。近年来,针灸、小针刀、推拿按摩、穴位埋线等治疗腰肌劳损已取得良好疗效。针灸是目前治疗腰肌劳损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刺激腰背部近端或远端腧穴,促进经络运行,松解肌肉筋膜,恢复正常生理功能[4]。针灸治疗还可作用于神经传导组织,通过刺激腧穴降低痛觉敏感度,扩张局部血络,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腰肌劳损。小针刀具有操作便捷、痛苦小、疗效好的优点,近年来受到许多临床医生的青睐,能通顺筋脉、经络,通畅气血。经小针刀剥离粘连,腰肌劳损患者腰部筋肉酸痛、痉挛不适感得到缓解[5]。推拿按摩通过特定的手法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用分筋、揉筋配合理筋的方式,起到放松肌肉、松解粘连、调整人体软组织功能状态等作用[6]。通过推拿按摩可舒缓腰肌劳损患者腰部软组织,疏通小关节,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穴位埋线由经络穴位疗法发展而来,在穴位处埋入可吸收线体持续刺激腧穴,传导经气,达到强身保健、治疗疾病的效果[7]。该方法能有效缓解腰肌劳损患者筋肉疼痛,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对于因个人原因不能及时复诊的患者,能更好地延长治疗有效量。
3.1 陇中正骨流派简介 陇中正骨流派创始人郭均甫先生认为骨伤科临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气血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与物质基础,气血的变化不仅影响经络的走行,同时也决定筋骨的变化。历经后代传承,陇中正骨流派发展壮大,在原有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以“整体论治、筋骨并重”为原则的陇中正骨手法。陇中正骨手法可通过手法实现调和气血,柔和筋脉,流利关节,平衡筋骨动静状态,已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陇中正骨流派还将疾病的病因病机与甘肃道地药材结合起来,研发出一套独特的治疗用药,针对不同骨伤疾病的特点和治疗规律,分别选取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等功效的药物,以及胶囊、丸剂、散剂、颗粒剂等剂型。总体认为,初期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以和营生新为主,后期以补益肝肾为主[8]。
3.2 辨治特色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柱,也是人体躯干的中轴,维持着人体的自由活动。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5 个部分,当一个部分发生病变后,常会继发其他部分病变[9]。单纯腰痛治腰、颈痛治颈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失治误治。陇中正骨流派在治疗脊柱疾病时,首先强调“天人合一”,协调人与自然之气的关系,顺应四时节气变化,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穿着,如腰部要注意保暖,防止接触寒湿,均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其次强调脊柱的整体平衡性,因脊柱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在治疗时不能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单独割裂,当腰椎出现病变时,要加强对颈椎、胸椎的处理,如脊柱其他部位出现问题时也可用此法。最后强调要重视“筋骨并重”的传统思想,《素问·五脏生成》言:“诸筋者,皆属于节。”筋依附在骨上,骨为筋附着提供位点,筋骨相互依存,互根互用。骨伤必筋伤,筋伤也可影响骨的功能。由此可得出,必须“筋骨并重”,才能促进脊柱疾病的痊愈。
腰椎长期处于病变状态,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腰部肌肉痉挛收缩,腰痛缠绵难愈,久之发展为腰肌劳损。在治疗腰肌劳损时,既要注重腰椎状态,也要重视腰部肌肉功能。从解剖学角度看,腰椎间盘为腰部本身的内结构,腰肌为腰部的外结构,二者为腰部结构稳定的基础。从动力学角度来看,腰部承上启下,能将作用在人体间的多种作用力优良传递。从肌肉功能角度看,深层肌群(主要为多裂肌)与浅层肌群(主要为束脊肌)共同配合,维持腰部外在稳定[10]。当腰部椎体及肌肉出现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后,常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不仅如此,当脊柱出现退行性病变时,也会影响到腰部病变,往往是从腰部曲度开始改变,影响腰椎小关节分布状态和功能,进而小关节也开始发生退变,刺激神经产生炎症,引起临床症状。长时间的疼痛刺激导致腰椎活动受限,关节痿废失用,腰部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失衡,致使腰肌劳损。陇中正骨流派认为,对于腰部病变,手法干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且越早治疗收效越好。早期通过手法作用于腰旁肌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缓解痉挛疼痛;后期通过手法如陇中正骨手术中的拍法、抖法等恢复腰椎小关节功能,增加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韧性,改善关节病变状态。陇中正骨流派独创的整脊手法即脊柱调理法,包含颈椎整脊手法、胸椎整脊手法、腰椎整脊手法、骶髂部整脊手法,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腰椎整脊手法中的“三步三位九法”,在临床上受到很好的反响。“三步”是指准备、治疗、结束3个步骤,“三位”是指俯卧位、侧卧位、仰卧位3个体位,“九法”是指腰部拔伸按压手法、按腰后伸扳腿手法、腰部斜扳手法、推腰扳腿手法、屈膝屈髋施压外旋外展伸腿手法、直腿抬高足背屈手法、屈髋屈膝旋腰手法、屈髋屈膝蹬足手法及对抗牵引牵抖手法等[11]。
陇中正骨流派遵循“骨错缝,筋出槽”等理论[12],在临床治疗腰椎疾病时不断总结经验,认为腰部肌腱、韧带、关节脱离正常位置为腰痛的关键病机,治疗核心是理筋正骨。腰椎斜扳法是推拿科常用的正骨手法,也是治疗腰腿痛的关键手法之一,尤其适用于急慢性腰痛患者。陇中正骨流派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同时考虑临床安全性和疗效性,创新性提出旋扳手法。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腰椎旋转达到最大程度,该程度虽低于解剖限度,但须高于生理限度,当患者在此状态下,施术者对腰椎小关节施加一个轻柔和缓的爆发力,听到“咔”声即为成功[13]。在操作时,按照“放松、锁定、复位”等原则,结合患者本身解剖结构与力量,采用陇中正骨手法治疗临床腰肌劳损患者时,取得良好的疗效。
长时间的弯腰及久坐等生活不良习惯导致腰部的功能锻炼不足,椎旁肌肉等活动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肌肉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的高压状态,逐渐萎缩不用,出现腰肌劳损,故治疗时应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增强相关肌肉的抗疲劳能力,使腰椎重建新的平衡。腰背肌功能锻炼要以锻炼竖脊肌为主,具体操作如下:嘱患者取坐位,医生使用右手从患者的右腋向前伸入,协助按扶患者左肩,保持体前屈40°~60°,将患者身体向右旋转,旋转角度在45°左右,与此同时左手缓慢在腰肌旁进行推捏,到达棘突时会听见“咔”声,提示治疗完成[14]。在平时习惯改善方面,嘱患者俯卧在床上,用一软枕头垫在患者上腹部,使腰骶部位悬空,放松腰骶部骨肉,也可平素卧硬板床,逐步加强腰背肌力量。
陇中正骨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病、筋伤等疾病治疗中,坚持“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筋骨并重”等治疗理念,临床运用“三步三位九法”、旋扳法等治疗腰肌劳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