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绣纹样的构图及形式分析

2024-04-25 16:06付吟轩毋必越
收藏与投资 2024年4期
关键词:构图造型纹样

付吟轩 毋必越

摘要:楚国刺绣艺术足以代表战国时期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整体造型美感上还是绣工染技上都是同时期其他刺绣艺术无法比拟的。楚绣艺术在构图上较多使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连续性结构,表现出独特的对称美和节奏美;在造型上,曲线是楚人着重使用的线条,利用大量的曲线处理纹样,表现出气势非凡的动感和生命力。“奇美”是楚绣纹样的造型特点,在“尚赤”的观念基础上,绣品用色丰富绚丽,体现了楚人自由浪漫的民族气概和高超的绣艺水平。

关键词:楚绣;纹样;造型;构图

楚绣是楚人艺术创作的优秀成果,凝聚了地域古老民族的文明精华和楚人的高度智慧与浪漫不羁的民族气概,其优秀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启发作用。楚绣纹样奇美浪漫,颜色丰富多样,绣工精美绝伦。

有关楚绣的多方面探索得益于两方面的发展,一是考古学中大量文物资料的实证研究,二是楚学(楚文化)研究成果。文物资料向我们直观地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实体,在美学、艺术学、历史学和民间工艺等方面的斐然研究更是深入探索了楚国刺绣艺术的内在文化精神,结合形貌特点和内在文化精神的分析,达到了感受其形式美的同时深层次感悟其文化底蕴的目的。

一、楚绣纹样的构图形式

目前,考古学中发掘的大量楚绣艺术遗物向我们直观地展现了楚绣这种美妙非凡的艺术形式,分析这些楚绣品上的纹样,我们可以得知楚绣纹样以连续性结构为主要纹样结构,绝大部分刺绣品的纹样采用了这种连续性排列结构。

(一)连续性结构

以一个或者多个元素纹样为基本单位进行左右上下的连接被称为连续性结构,使基础纹样通过重复构成的方式连接成一个更为完整的、面积更大的纹样图案。一般来说,连续性结构分为两种: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

古代青铜器皿、陶瓷、金属以及纺织刺绣工艺作品中常见的带状装饰纹样便使用了连续性结构中的二方连续。二方连续是将一个基础单位的纹样元素进行左右或上下的形式重复连续地进行排列,会形成带状式纹样,在构图中也常被用于分割构图或增加画面节奏与韵律,有非常强烈的装饰效果。单位纹样进行左右方向上的重复是横式二方连续;单位纹样上下方向的排列组合便是縱式二方连续。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彩陶器上古人便会利用二方连续来装饰器皿,常见水波纹和绳纹、网纹等装饰纹样,也为之后衍生出四方连续作了铺垫。

在二方连续的基础上将一个基本元素向四周进行重复性排列便是连续性结构中的四方连续。这种排列形式比二方连续的形式更加自由,变化更加丰富,于是更需要注重整体画面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才能达到灵活生动中又不失整体的节奏感。

从目前出土的楚绣艺术品来看,楚绣纹样大都是连续性的排列结构,如凤鸟花卉纹绣和三头凤花卉纹绣都是属于完全意义上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形式,而另一种出现较多的排列方式则是将相似的单位纹样进行连续排列。如图1的凤鸟花卉纹是明显的四方连续的排列方式,特别是莲花纹,以中间的圆形为中心,将单元花瓣形和曲线进行重复排列,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生动活泼、富有节奏美的莲花纹样。

(二)布局

楚绣艺术如此精美,让人赞不绝口的原因不仅在于那些神奇而浪漫的纹样题材,还在于纹样造型上的美艳,更在于纹样布局上的形式美。形式美是人类在生活中进行的长期探索与发现,通过宗教或艺术活动对美的规律进行总结后提炼出的成果,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美感形式。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楚绣艺术在布局上的形式美。

1.对称性形式美

形式美最普遍与重要的法则之一便是对称,它往往能带给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稳定感与典雅感,也是协调画面布局最简单的方法,是人类在千万年的文明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最初的审美规律。对称性形式美在人类的各个领域,例如艺术和科学等创造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楚绣纹样布局中的中轴式结构便是对称性的完美体现,利用同形又等量的绝对对称格式,平衡观者在画面大量曲线造型运用中产生的不稳定感和视觉疲劳感,让有限的作品布局空间里产生既协调又有变化、动静相宜的形式美感。例如图2的三头凤花卉纹绣线描图,大体上呈长方形中轴对称的形式,所有纹样都沿中轴进行对称排列,在重复中又有变化,使各种灵动的曲线造型统一在中轴对称的结构中。

2.节奏性形式美

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工艺上已经体现出此时人类已经具有对纹饰编排的节奏感和基础审美。在艺术形式中节奏美具有相对的明确性和统一性,具体表现为反复,利用反复来增强或减弱节奏,能够加深印象,更加深刻地表达装饰内容。

反复的节奏美对应楚绣纹样连续性排列的布局规律,通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重复排列方式,达到强化和弱化节奏的目的。

从多件四方连续排列方式的楚绣艺术品纹样来看,横向式带来较为激烈的视觉反应,即节奏强化的表现,基本序列为动物和植物,相反的往往是动物和动物之间、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序列关系,给人视觉上较弱的刺激。因为这些节奏的形式变化,使楚绣纹样的局部与整体之间既有对比又协调统一,达到独特而美妙的和谐效果。

如图3、图4两幅楚绣纹样,同样采取了四方连续的重复结构,但前者将凤鸟纹与茱萸纹留有一定的空隙,使单体纹样突出,整体节奏语言较为明确响亮,而后图中的纹样分布较密,花卉纹与凤鸟纹之间用大量的线进行连接,使单体纹样较为弱化,形成了与前者不同的节奏美。

二、楚绣的造型要素

楚绣艺术是极其讲究的线条艺术,在造型特征上以流动的曲线为主,是较为自由的表意艺术形式,较为贴近楚人的精神世界。

(一)曲线

曲线造型无疑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十分重要且注重表现的造型,曲線是最符合自然、最能体现生命生生不息的线条。楚人对曲线的运用如果用得心应手、淋漓尽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特别是在凤纹、龙纹和花草纹的造型上几乎全都使用流畅生动的曲线来表现,凤纹与龙纹在画面中交错飞跃,强大的气势和张力向观者传达了热情旺盛而又不朽的生命力,形态各异而极具动势的凤与龙、凤与花草、龙与花草旋转着、运动着,构成楚绣纹样纷繁变幻而生动奇特的艺术图示。

(二)直线

楚绣纹样中的直线常起着“框架”的作用,直线构成的方形菱形用于安置美丽生动的曲线造型花纹,将交错运动的纹样统一在直线框架中。楚人巧妙地运用直线与曲线,通过曲直对比关系来进行构图,它们互相映衬又统一和谐。在楚绣常见的花草纹中惯用直线连接,在纹样进行排列后会产生迂回而有序的路径曲线,传达出流畅富有节奏感的美感。

三、楚绣的色彩呈现

(一)用色特点

楚人在楚绣上的用色丰富,仅从湖北江陵马山1号出土的丝织品来看,除了深黄、金黄、土黄、深棕、红棕、朱红、深红、橘红、灰白、钴蓝等色彩异彩纷呈,楚人还大量运用了复色和间色来表现,这也是当时颜色调配染制技艺之高超的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些错杂绚丽的色彩,巧妙地增添了楚绣艺术的虚幻浪漫的感染力。

楚绣艺术品的色彩复原图很好地呈现了楚人的用色特点,并无中原儒家思想对色彩的偏见与禁锢,靓丽鲜艳的橘红、黄、红色被大胆地用在画面中,与黑色和白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同个色系也有多种相间色分布其中,颜色十分丰富绚丽,仿佛将纹样强大的生命力活生生地从静态的物质中抽离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久久不能回神。

(二)“尚赤”的色彩观

除了整体上用色丰富的特点,楚人对赤色有特殊的偏好。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楚人认为自己是火神的后裔。因此,崇火尚赤成为楚国独特的文化风俗。楚灵王时期建章华台,厅堂前的大柱子就是用朱红色涂漆的;也有文献记载楚国宫殿的门窗是赤色的,大厅上面的天花板也是赤色的;楚庄王时期的朝服是赤色的宽袖大袍。这些较为神圣且政治等级较高的场合和活动中常出现纯正的赤色,在一般的平民生活中,红色系里的间色,例如棕色、土黄色和褐色使用频率较高,可见楚人对赤色的重视。

四、结语

楚绣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无论是楚绣的工艺手法还是构图与设色,都反映了楚人的高雅审美趣味和奔放不羁的热情。楚绣技艺承载了楚韵遗风,是荆州的民间传统刺绣技艺,富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在荆楚人千年的传承中,它凝聚了三千多年楚地刺绣艺人的智慧与才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付吟轩,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

参考文献

[1]钱发平.山海经[M].倪秦一,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司马迁.史记全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

[4]旬况.荀子[M].张峰屹,注解.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5]刘向,编订.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彭浩.楚人的纺织与服饰[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7]张正明.楚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8]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9]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0]袁建平.绚丽多彩的楚汉丝织品(之二)—色彩与纹饰[J].丝绸,1994(12):5,50-53.

猜你喜欢
构图造型纹样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谈构图法在风景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紫砂壶造型设计的传统与创新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画龙点睛——紫砂壶壶钮的造型及变化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常人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