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讨论延迟退休

2024-04-25 12:26张茜
领导文萃 2024年8期
关键词:退休年龄话语专家

张茜

一个月之内,两位经济学专家,因“建议尽快调整退休年龄”登上热搜。

2024年1月26日,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在百度旗下的财经栏目《有识》中称:“现在中国退休人士的年龄在全球来说是相对比较低的,特别是跟发达国家相比,美国退休年龄67岁,很多欧洲国家退休年龄也超过65岁。”

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同系列访谈中表示:“目前中国退休年龄最年轻,男女平均退休年龄是55岁,比发达国家退休年龄早12年,应该尽快调整。”

两位专家的发声,均获得了“听取网友骂声一片”的热烈反响。除了尽快延迟退休年龄的建议惹人不快之外,此次被批评最多的,是专家给出的参照系,即“和发达国家相比”——又一次踩中公众情绪的雷点。

如果换别的议题,例如在生育上,郑秉文教授之前喊话“生活压力有些不堪重负”的青年夫妇,要“抓住有效的生育期,面对暂时的困难时,借用亲戚朋友的力量帮你一把,免得后悔”,对于这种非常像段子的建议,大家习惯性笑一下,滑过去就算了。

但延迟退休年龄不同,它直指当下最让人们焦虑不安的民生问题——养老;它也牵扯到眼下让不少地方焦头烂额的财政问题——养老金。在抽象意义上,它还关涉一个社会在严峻现实面前,是否保护、如何保护普通人生活预期的复杂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一下,两位专家口中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是否合适,以及怎样提政策性建议才算得上正确的思路。

和发达国家相比,怎么比很重要

2023年2月11日,超百万法国民众走上街头,反对马克龙政府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2岁逐步提高至64岁的改革计划。2023年3月,马克龙动用宪法赋予政府的权力,在70%法国民众持反对态度的背景下,绕过国民议会,“强推”通过了改革法案。

该项法案已于2023年9月开始施行,这意味着法国退休年龄将从目前的62岁逐渐延长,到2030年延迟至64岁(欧盟其他国家一般为65岁)。

如果仅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专家的逻辑似乎无可指摘,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相比发达国家,的确较低。然而,这一粗糙的对比思路,是经不起质疑的。

首先,在可估算的实际工作时间和各项劳动福利上,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更加实在的对比。

单以平均工作时间为例,按世界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2022年成员国年平均实际工作时间报告,韩国为1901小时,美国为1811小时,日本为1607小时,法国为1511小时,德国则以1341小时位居最低。

如果我们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进行同期对比,2022年,我国年平均实际工作时间,则为2385小时。

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从业人员,一年平均要比发达国家多工作500至900小时。即便我们55岁至60岁退休,与一些国家65岁退休的人相比,我们的实际工作时间仍旧很可能是更长的。

此外,在人均GDP增长曲线趋缓的背景下,带薪假期对普通打工人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国人在这一项上所享有的待遇,远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立法规定所有员工必须有至少4周的带薪假期),也低于日本和韩国。

我国普通就业人员的带薪年假一般从5天起步,累计增长时长与工作年限挂钩。而且,能不能休假,在一些职工处境恶劣的单位,还需要看用人单位眼色行事。虽然是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利,但在权利的实现上,缺乏强有力的保障。

但公开呼吁应尽快延迟退休年龄的专家们,不会讲这些。而在话语之下被遮蔽的这些信息,不该被忽略。

考虑公众感受

我们不太想在专家提建议的问题上,迫使自己再一次接受某种看似非常聪明但又缺少现实感的公共言说方式。

讨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和讨论全球钢产量排名,本来就不共享同一套分析思路。而用“赶英超美”“对标发达国家”的修辞暗示,来讨论如此重要的公共议题,很容易营造出一种模糊印象,即我们又在关键系数上,落后于先进国家了。

这种印象如果吹风成功,便可以唤起某种焦虑。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落后”的恐惧深植在我们的思想认同中。在家国同构的机制下,这种焦虑当然也涌动在个体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中。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讲求奋力进取、追求独立自主,已经镌刻进了我们的国民性格。

然而,如此珍貴的国民特质,好像并没有在一些专家那里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反而被当成了一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损耗品。

对任何有基本理性和生活常识的人来说,试图用“对标发达国家”的逻辑,来影响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方向,这种话语策略,明显是没有顾及公众感受。

但是,他们不顾公众情绪,说个不停。为什么?

在这里,我们需要识别一种话语策略,即“委婉化”,它指的是支配性的话语权力拥有者,对各种语言描述和表象所进行的自私剪裁。

“委婉化”通常的目的,是其使用者试图通过垄断公共话语,给现实覆上一层无害或净化的面纱,以营造某种一致同意的表象。

我们的批判正是基于对“相比发达国家”这层净化面纱的揭示,我们一直忙着识别这种容易带偏公众视线的言说技巧,甚至都没能进入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正式讨论,就是对这种意在边缘化事实的策略极易奏效的说明。

不论是政策性建言,还是公开言说,都应重视对公共情感的体察和回应。专业学者更应意识到,公共情感是良好的制度原则的稳定之源,也是使其有效的动力。

(摘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退休年龄话语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世界主要经济体 退休年龄都定在了65岁及以上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发达国家实际退休年龄男64女63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