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百业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近年来,山丹县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立足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强工业”行动,坚持把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经济转型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抓项目、育产业、调结构、优服务,全面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经济平稳有序增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强工业”行动,坚持把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经济转型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抓项目、育产业、调结构、优服务,全面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经济平稳有序增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山丹工业经济现状
回望过去,山丹工业有发展未成势。山丹历来以农业立县,工业主要为传统手工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丹工业经历从无到有的历史变迁,但工业既不是发展的着力重点,也没有成为发展的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山丹工业同全国一道迎来了政策“松绑期”和快速发展期,从1978年到1995年,工业企业从50家增加到576家(工业门类涉及19个小类),工业增加值从562万元增长到2.9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4.5%上升到37.6%,山丹成为了全省的老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山丹一大批集体企业于2000年前后破产、解散、停产或被售卖,工业增加值从1995年的2.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5亿元,但二产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44%下降到2015年的26%。2016年到2020年5年间,工业占GDP的比重始终徘徊在10%左右。这20多年来,受企业经营不善、政策限制、新1日动能转换不及时等多种因素影响,工业企业大量破产,工业在全县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工业发展没形成大势。这既表明山丹工业发展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也说明正因为长期以来工业发展的滞后,成为约束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财源单一、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立足当下,山丹发展工业有基础有条件。近年来,面对与周边县区发展差距越拉越大的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立足山丹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把发展工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依托,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推进工业企业招商引资,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聚了快速发展、扩量提质的新动能。一是资源禀赋良好。全县发现矿种资源24种、各类矿产地102处,现已开发利用煤炭、硅石、铁矿石等10种。已探明可开采煤炭储量达8.05亿吨,尚未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量达5.8亿吨;已探明可开采的石英石矿储量达1.01亿吨,遠景储量达3亿吨以上;山丹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形成了“羊薯草菜马”五大富民产业,“山丹羊肉”黄参、蘑菇、地耳为主的天然食品和黑小米为主的富硒农产品倍受省内外消费者青睐。二是区位优势明显。山丹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东靠金昌市永昌县通武威、兰州,西接张掖市甘州区通酒泉、新疆,南与青海省为界,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古往今来,都具有居中四向、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亚欧大通道的必经之地。连霍高速、兰新铁路、兰新高铁和国道312线贯穿山丹全境,山丹马场高铁站开通运营,兰张高铁三四线和山丹北高铁站计划明年开工,将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两个高铁站的县城。距甘州机场60公里,航班航线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10多个城市,交通十分便利。在当前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打造中国一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双重战略背景下,山丹工业经济发展的区位比较优势愈发凸显,并将逐步转化为竞争优势。三是工业体系完善。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抓手,工业经济基本形成了煤炭、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五大工业板块”。煤炭产业方面,我们抢抓国家煤炭保供、推动煤炭释放优质产能和增产增供重大机遇,主动向上跟进对接,完成东水泉东、柴胡子沟煤炭详查工程,推动花草滩(90万吨至180万吨)、东水泉(30万吨至90万吨)产能核增,金湾煤矿(30万吨至60万吨)扩能技改、新唐煤矿30万吨煤矿建设项目,年产能达到330万吨,较2022年新增120万吨,是2020年的1.6倍,煤炭产业赋能经济优势持续放大。2023年4户焦煤企业原煤产量原煤产量249万吨,实现产值19.9亿元,增加值14.1亿元、增长12%;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方面,近年来,我们按照“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和“大型化、基地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思路,“十四五”第一批东乐滩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并网,第二批东乐滩4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年底建成,作为全省“十四五”新能源规划的首座330KV汇集站于去年率先并网运行,全省最大的天然气应急储备基地张掖LNG储备中心建成投运,全县新能源电力装机规模突破54.8万千瓦,居全市第3位。电解液储罐、GW级全钒液流电池、新能源集维产业等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运维服务正在山丹加速布局,产业生态圈逐步集聚形成。现有企业13户(规上工业企业4户),2023年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5.2亿元,完成增加值1.3亿元、增长330%。生物医药方面,大力推进孕马养殖基地建设,依托天马、金驹科技公司引进人体绒毛膜促性腺素、蛇毒血清生产加工等生物医药项目,年产300万副肠衣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用。现有企业3户,2023实现产值6100万元,完成增加值4700万元。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按照“接二连三、农头食尾”方向,依托山丹优质农畜产品资源,谋划实施了百万只肉羊精深加工、神禾农业3万吨果蔬精深加工、牦牛肉干等农业产业项目,以工业化思维推动富民产业延链增效。现有企业13户,2023年实现产值2.35亿元,完成增加值7300万元、增长26%。新材料产业方面,主要以水泥、商砼、节水管材、石料等行业为主,现有企业18户,2023年实现产值4.6亿元,完成增加值1.56亿元。四是园区基础日益完善。坚持把园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深化园区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运行体制,将部分园区运营职能交由园区投资公司承担,人员编制由原来的15人扩增至38人,引进高层次、专业化人才2名,选调业务能力强、拼搏干劲足的6名干部充实到园区,工作经费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近10倍,构建起了活力迸发的工业园区运行机制。累计投资6.97亿元完善园区道路、供气供暖、综合服务区等基础配套,率先在全市开展“五未”土地清理整治,处置“五未”土地5宗305亩。推进“标准地+标准化厂房”供地模式,储备标准地1200亩,分两期建成标准化厂房24栋11万平方米,项目落地和企业入驻真正实现拎包入住。截止2023年底,园区共入驻企业171户,从业人员6556人,完成生产总值15.95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工业增加值14.71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税收总收入2.89亿元。
着眼长远,山丹工业发展进入“窗口期”“机遇期”。一是政策叠加,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部署,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措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强工业”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并对2022-2025年期间强工业行动的方向、路径、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做了详细部署。在近期召开的全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制定出台了《甘肃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市委、市政府按照“增效、改革、固本、惠民、求实”工作要求,倡导全市上下树牢大抓工业、大干工业、大兴工业的鲜明导向,细化分解了强工业行动的具体任务,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县委、县政府立足“工业主导型”发展定位,把发展工业作为加快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研究制定《山丹县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十条意见》《山丹县支持工业经济平稳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50多件,建立产业链链长制、重大项目县级领导指挥长负责制、“企业首席服务官”等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一企一策”“白名单”“六必访”等帮扶措施,为促进工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机制保障。二是市场广阔,当前国际能源供需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加之受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安全环保约束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基于我国资源禀赋和能源安全考虑,将继续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夯实电力供应保障基础,当前煤炭资源进入了宝贵发展期,并且煤电有较强产业链条延伸空间,山丹发展煤电及上下游产业具备良好前景;国家能源局要求不断提高能源利用能力,持续扩大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这些政策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也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力;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省市在交通、市政等基础配套设施及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周边县区新型环保建材企业数量少,为我县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三是潜能释放,全县工业发展迅速、起势良好,对地方财政贡献大,2022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6.2亿元,比2021年增加了3.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工业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山丹进入了工业主导发展新阶段。
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工业的认识不够。一是思想不够解放。一些干部发展工业的意识不强、重视不够,没有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工业,在煤炭资源开发、新能源产业发展等工业产业发展方面心存顾虑、信心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工业产出对地方发展带来的全方位改变作用。二是内生动力不足。山丹属欠发达地区,县财政是“吃饭财政”,除去“三保”后发展资金极度短缺,自我供给能力弱,地方发展主要依靠中央转移支付和争取省市各类资金补助,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干部培植税源、拓宽财源、服务企业的主动性,推动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不强,影响了地方工业发展潜力的释放。三是创新精神不强。本地企业大多为小微企业,多数企业管理人员安于现状,开拓市场、主动创新的意识不强,加之受规模、资金等限制,研发、引进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发展工业的环境欠优。一是政策成本较高。市民大厅一些窗口服务人员政策不清、业务不熟,企业办事仍然存在困难,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时间成本、沟通成本和资金成本。二是生产要素不优。甘肃省执行大工业电价高峰、平段、低谷每度分别为0.45元、0.36元、0.28元,比相邻新疆、青海等省份每度贵近0.1元,这对我们招引项目不利,特别是对冶金、煤炭、装备制造等用电量大的企业无形中大幅增加了生产成本。三是物流成本较高。按物流行业行政区域划分,因甘肃省属三类地区,快递物流资费普遍高于周边省份;受物流体系影响,山丹县发出快递件均需在张掖市分拣中心安检中转后送至兰州或西安分拨中心,增加了产品外运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
(三)发展工业的基础薄弱。一是体量弱小、结构失衡。近年来,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保持在高位,但工业经济总量依然不大,2022年全县工业增加值16.2亿元,仅占全市(81亿元)、全省(3297.2亿元)的20%、0.49%,规上工业企业29家,仅占全市(208家)、全省(2848家)的13.9%、0.7%;工业增长主要是煤炭产业“单兵突进”带来的,工业经济煤炭独大的风险突出,加之煤炭产业安全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等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旦煤炭行业受国家政策调控限制、市场波动影响或突发安全事故停产整顿,将会给山丹工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影响。二是链条短弱、附加值低。虽然近年全县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来延链补链,但产业链条依然较短、产业发育缓慢,工业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加工水平低、层级不高、精深加工不够,原煤以外销为主,建筑建材行业企业产品仍以商砼、空心砖及水泥制品为主,粮食、高原夏菜、中药材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没有把更多的产业附加值留在当地,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低,吸纳就业、增加税收的作用相对较弱。三是业态零散、集群度弱。县内多数企业规模偏小,29户规上工業企业主要集中在低层次的加工业行业,大型企业本地产品配套率低,产业链“链主”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上下游产品关联度低,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产业经营成本大,拉动全县经济较快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带动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严重不足。四是层次不高、竞争力弱。全县122家工业企业虽然涵盖8个大类15个小类,但缺乏在县内外有较大影响、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小而杂的小微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开拓能力弱,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低效运营问题比较突出。五是园区基础有短板、承载力不够。编制的“一园两区”总体规划还有待优化,化工园区申报进度比较缓慢制约了煤化工等一些牵引作用大的项目落地,工业园区用水、道路、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还有短板,园区“僵尸”企业出清难度较大,“五未”土地整治还需加力,工业项目用地储备少,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成为制约企业入驻、项目落地的主要因素。
三、下一步对策建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强工业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聚焦“五大工业板块”,坚持问题意识,发挥比较优势,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工业大突破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一)坚定不移强工业。一是凝聚“大抓工业”的共识。进一步明确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用正确历史观看待山丹工业发展问题,通过理论研讨、宣传宣讲等方式,深刻解读山丹发展工业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全方位宣传县委、县政府实施强工业行动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重点举措,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强县域必须强工业”的理念,增强“强工业”的自信和动力。二是树立“大干工业”的导向。健全完善工业发展考核奖惩机制,将强工业行动落实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持续评选“骏马奖”和“蜗牛奖”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县委、县政府对推动强工业行动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通报表彰,调动全县各级大抓工业的积极性。三是营造“大兴工业”的氛围。将“工业强县”明确作为山丹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与国家、省市各方面战略举措相衔接,能够有效利用国家政策支持,促进“强工业”战略实施的集成方案,确保在实际工作中高效落实。在工业发展规划、园区建设、工业项目储备、政策引导等方面,系统谋划、强力推进。
(二)内培外引聚企业。一是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招商。紧盯“工业五大板块”,深入实施全员招商和争引资金两项措施,建立企业库、信息库、储备库,8个产业链招商专班和4个驻点招商小分队深度了解项目需求、市场方向等有效信息,建立定制化的政策清单、投资清单、产业图谱,精准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强“主链”拓“支链”做强煤炭产业,按照“立足煤、延伸煤、跳出煤”的发展思路,加强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加快推进青阳煤矿、河西煤炭集散中心、金湾煤矿年产45万吨技能改造及60万吨洗煤厂等项目,加快办理花草滩2xl00万千瓦煤电项目前期手续,切实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和附加值。聚“单链”融“多链”做大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专班推进“十四五”第三批东乐北滩20万千瓦光伏发电、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特高压、2万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00万支高性能汽车减震器等项目,规划建设第二座330千伏变电站,持续壮大“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全力打造综合能源“发输储用造”全产业链。延“短链”接“长链”做优新材料产业,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学高效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跟进腾达西北铁高品质生态合金节能循环经济等项目落地实施,推动新材料产业精细化、高端化发展。补“断链”塑“整链”做精生物医药产业,投产运营年产300万副肠衣项目,做精做深孕马血清产业,发展壮大中药材加工产业,聚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区。延“老链”建“新链”做响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坚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发展方向,实施百万只肉羊屠宰精深加工、马铃薯精深加工、驼奶精深加工等项目,切实提高山丹县农畜产品附加值。二是支持地方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企业培优扶强行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组织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与中小企业深度合作,深化多领域融合型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整合带动一批配套型、嵌入式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壮大地方工业实力。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积极申报区域特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鼓励企业与名牌、名企“攀亲结缘”,创造出更多山丹品牌,推动特优产品真正家喻户晓,走进千家万户。三是加大培育企业升规入库。深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建立企业“小升规”培育库,借鉴近三年培育规上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在精力上重点关注,行动上重点支持,政策上重点倾斜,全力帮助企业稳产增效、升规入库,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三)创新机制建园区。一是持续深化园区改革。理顺园区运营管理机制,逐步解决园区机制不灵活、产业不集聚、功能不完善、开放不全面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园区职责权限,扩大园区自主权限,激发园区自主发展活力。启动煤化工园区申报工作,确保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新兴产业承接地。探索园区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创新融资模式、引才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提升园区发展动能。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谋划储备一批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积极申请中央和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园区道路、给排水、供电、供熱、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创新工作思路,采取联合、兼并、出租、出售、二次招商等方式,加大园区“僵尸企业”处置力度,实施“腾笼换鸟”,盘活发展空间,最大限度提高园区产出效益。三是搭建投融资平台。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多元投融资机制,持续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综合运用政策、市场、金融等手段,将园投公司打造成承贷能力和投融资能力兼优的投融资平台,为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税收返还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鼓励现有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招引企业全部入驻工业园区,激励园区招大引强、集群承接、延链补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四)持之以恒优环境。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数字政府建设,不断深化和延伸“甘快办”应用,扎实开展数据直达基层试点和电子证照跨领域互通互认。推行“12345+网格化”联动办理机制,开通“一把手”热线,搭建“店小二”平台,用好“好差评”制度,深化“帮办代办+联合会商”服务机制,增设“随手拍”等线上受理渠道,提升接诉即办服务质效。健全完善预约办理、延时办理、容缺受理等工作机制,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不断提高群众、企业办事便利度。二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严格落实甘肃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创新开展“助企远航行动”,选派干部到企业驻点服务,打好“普惠式纾困+直达式支持+滴灌式帮扶”组合拳,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开展公平竞争审查,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公共服务和公用事业领域。推行行政处罚“首违不罚”和“两轻一免”制度,健全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机制,依法保全、灵活处置、平衡兼顾涉企财产,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定期召开企业代表座谈会,听取企业诉求,化解堵点问题,帮助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强化科技人才保障。全面实施“强科技”行动,全力推进省级创新型县试点建设,遴选发榜“揭榜挂帅”项目,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支持富硒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全省首个富硒主题功能农业试点县。开展“智汇山丹”系列引才活动,强化人才考核评价、关爱激励和服务保障,引进各类人才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依托“工合”“培黎”品牌优势,拓宽与新西兰塞尔温区合作空间,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积极培育外贸企业,实现自营进出口额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