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教—讨”一体化的医学本科留学生神经病学教学模式探索
——以干细胞移植与再生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例

2024-04-25 11:25王亚辰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神经病留学生干细胞

王亚辰,朴 花,邹 伟,刘 晶*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1;2.大连干细胞与精准医学创新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00)3.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留学生教育被视为推动教育国际化、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来华留学生的医学教育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领域,该领域作为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同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也逐渐成为留学生教育的品牌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1]。教育部2022 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总数已达50.6 万人[2],其中,医学留学生近五分之一[3]。

自1985 年以来,大连医科大学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目前,该校留学生来源已覆盖118 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教育已成为该校的特色和亮点。同时,其医学教育项目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该校的医学学历已被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内的45 个国家的卫生部、教育部或医学会认可[4]。

神经病学是医学本科留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涵盖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系统疾病相关知识[5-6]。该课程主要探讨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神经病学是一门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逻辑推理能力、判断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力的临床二级学科,也是被医学生公认最具挑战性的临床学科。然而,目前的医学本科留学生教育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临床实践为辅,存在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等问题,难以满足医学本科留学生需要。

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医学本科留学生神经病学教育现状,依托干细胞移植与再生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一平台,探索实施“导—教—讨”一体化教学模式,旨在为医学本科留学生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1 发挥干细胞移植与再生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优势

该基地是由科技部认定,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任务中取得显著成绩、具有进一步发展潜力和引导示范作用的创新合作基地,包括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不同类型[7]。高校是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力量,也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主要依托机构,对地区、国家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4]。

笔者所在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是东北首个被批准建立的国家级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该基地对于神经病学教学具有以下优势与价值。

1.1 构建了开放式神经病学实验平台

该机构构建科学、规范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医学高等教育开放式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将学到神经病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平台模拟的神经病学临床情境中,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2 提高了神经病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该机构每年与国际知名学府(如英国牛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合作开展国际化高等教育工作,显著提升了神经病学科的国际化水平,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度。

1.3 搭建了创新能力培养和实验技能培训的软硬件平台

搭建具有创新能力培养和实验技能培训功能的软硬件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

1.4 推进了神经病学教学体系改革创新

该机构与神经病学教学团队合作,针对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实践育人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

2 医学本科留学生神经病学教学特点与面临的困境

2.1 留学生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增加了神经病学教学难度

来华留学生有着不一样的教育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模式[9]。大连医科大学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亚洲、非洲国家,入学前不同国家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如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等[10]。并且,大部分留学生来华前没有接触过神经病学知识,或者学科背景与神经病学相关度不高,这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导致入学后学习成绩差异较大。神经病学内容丰富,不仅涉及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等知识,还涉及神经影像、基因诊断、呼吸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等相关学科知识,对疾病的诊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留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也使得教师难以兼顾每个学生,只能根据绝大多数人的掌握情况安排教学计划。

另外,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某些宗教活动与学校的教学安排冲突。比如,伊斯兰教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斋月,穆斯林在此期间从黎明到日落前禁食禁饮,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无法正常上课、按时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

2.2 留学生的语言障碍问题导致神经病学理论教学和实践衔接困难

目前,留学生神经病学教学绝大部分采用全英文授课,但是大连医科大学的留学生大多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尽管他们在入学前接受过英语培训,能够进行基本读写,但仍存在口音重、发音不标准等问题[10]。神经病学专业英语词汇多,且发音拗口冗长,各种专业词汇组合后的句式复杂,留学生更难听懂,不仅增加了教师用英语教授神经病学知识的难度,也使得留学生难以理解相关内容,影响其对神经病学临床操作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对于留学生来说,不论是基础知识传授还是临床技能操作,都是比较沉闷和枯燥的,这也使得其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绝大多数留学生毕业后并不打算继续在中国学习和工作,所以他们交往的也主要是自己国家的同学,这也导致其汉语水平很难提高,部分留学生仅会简单的问候语,对于神经病学专业词汇了解更少,在与患者交流时存在一定障碍,无法准确理解患者的需求和病情描述,难以获得患者的信任,患者也不愿意配合留学生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腰椎穿刺等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教学效果。

2.3 传统线上教学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留学生理解困难、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

特殊时期(如疫情防控期间)无法进行线下授课,只能进行线上教学,这对很多教师来说是个挑战[11]。受地域、语言和设备等限制,优质的神经病学线上教学资源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线上教学效果。笔者在疫情防控期间曾针对本科留学生进行神经病学线上教学,尽管配有神经系统解剖结构的图片和视频,但仍主要依赖语音进行沟通,教师难以看到留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等,很难判断留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所在,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另外,线上教学在评估留学生表现和反馈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也会影响留学生对神经病学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此外,线上教学受网络、设备性能等因素影响,也会导致留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起来更加吃力。

3 依托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探索医学本科留学生神经病学教学模式

目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已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提高培养质量和效果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有机要素和核心环节。要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而如何为来华留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迫在眉睫。调查发现,留学生更希望通过引导、教学、探讨的方式(见图1)加深对神经病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临床实践能力。而这也可能是本科留学生神经病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也为我国提升医学本科留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3.1 “导—教—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导”的思路与方法

3.1.1 思政文化引导 笔者所在机构遵循“知华、友华、爱华”原则,组织丰富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如带领留学生观看介绍中国文化历史的纪录片《中国》《河西走廊》《大明宫》等,参观历史博物馆、校史馆,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领略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深入了解中国发展现状,进而增强留学生对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同时,利用课间、课后播放《外科医生》《医者仁心》《心术》等影片,既能使留学生了解中国医生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又能激发其对医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其从新的角度理解“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崇高责任和职业信仰。

3.1.2 资源开放引导 笔者所在机构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神经病学学习资源(教材、典型病例、研究论文等),配备了高精度实验设备和先进的实验平台,方便留学生学习;定期举办“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如通过激光共聚焦成像分析系统观察神经元内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微管、微丝等亚细胞结构的形态特征等,吸引留学生参加,帮助留学生从微观的细胞变化了解宏观的疾病进展过程。利用虚拟现实及三维打印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虚拟脑部手术训练、远程会诊、手术规划及导航、远程协作手术等[12],也让留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神经病学相关知识。

3.1.3 导师引导 该基地平台可以协助留学生与国内、国际著名神经病学专家或研究团队联系。导师为其提供专业指导,帮助留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引导留学生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帕金森病为例,分别从疾病命名、病理分期、药物治疗机制、脑深部电磁刺激治疗、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进展等角度进行授课,培养留学生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

3.1.4 实践引导 该基地平台可以为留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包括医院神经科常见病和危重症监护的临床实习、研究项目等。通过参与冰桶挑战、国际癫痫关爱日、世界卒中日活动,了解运动神经元疾病、癫痫、卒中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重点和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积累宝贵经验[13]。

3.2 “导—教—讨”一体化教学中“教”的思路与方法

3.2.1 基础教学 利用图片、动画使抽象的神经解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帮助留学生学习有关神经病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神经病学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等,提高学习效率[14]。该基地平台还可以提供教材、典型病例、医学网站等资源,使留学生快速建立对神经病学的整体认识。课前,要求留学生提前预习。如笔者在给留学生授课之前,会联系班长通知全班学生,提前利用平台资源预习相关章节内容(如神经系统查体)。然后,在上课时提问意识障碍的概念,针对留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进行归纳和总结,介绍意识障碍的分级及鉴别要点,加深留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准备查体工具,在理论授课结束后,进行2~3 人一组的同学间相互查体,使留学生将理解与感受、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增强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3.2.2 病例教学 该基地平台有丰富的真实病例,留学生可以通过病例分析提升学习效果。此外,留学生还可以通过定期参与院内神经内科临床大会诊和远程会诊,与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教授共同探讨和解决复杂的神经病学问题。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查体,结合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高通量病原微生物检测、基因筛查等,培养留学生“定位诊断、定性诊断”能力。

3.2.3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教学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和体征[15],例如,让留学生扮演一位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症状的患者,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急性脊髓炎的诊断与治疗,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另外,留学生可利用该平台提供的查体工具、神经电生理检查仪器,模拟真实的门诊、急诊场景[16],如进行脑卒中患者现场急救演练,包括问诊、神经系统查体、心肺复苏、溶栓转运等,最后教师点评和系统讲解。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提高留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其学习意愿。

3.3 “导—教—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讨”的思路与方法

3.3.1 专业学术探讨 小儿脑瘫是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笔者所在机构创建自媒体平台“0411 小儿脑瘫”公众号,致力于干细胞及小儿脑瘫相关知识普及,并且定期分享最新的医学进展以及科研成果,留学生可在该公众号上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公众号管理者可与其互动,促使留学生不断更新知识,为将来的科研及临床工作做好准备。此外,通过建立教师和留学生微信群,实现在线交流、探讨,方便教师了解留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临床疾病的掌握程度,及时答疑解惑、发送相关文献或视频,提高教学效果,激发留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些都为医学本科留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神经病学,加深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提供了重要途径[17-18]。

3.3.2 国际交流学术探讨(1)通过该基地平台参加国际研讨会。2019 年,我校部分留学生参加了第十三届国际再生医学和干细胞大会(该会有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国内的近400 位专家学者参加)。(2)利用该基地平台举办国际峰会。2019—2022 年,连续举办3 届干细胞与中医药国际峰会,并邀请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百名全国名中医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与中医药事业国际化、现代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研讨。

3.3.3 国内学术交流探讨 大连医科大学于2023 年9 月1 日举办了第十届中国大连神经科学高峰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几十位专家学者,就神经病学的新机制和脑健康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分享。校内留学生均有机会参与上述热点话题的讨论。将留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研究领域,通过分享、讨论各自的发现和见解,促进留学生合作学习与知识交流。以上活动既能提高留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宽学术视野,也为留学生未来进行科研提供了思路。

4 结语

笔者结合所在基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导—教—讨”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从思政文化引导、资源开放引导、导师引导、实践引导,到基础教学、病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教学,最后通过专业学术探讨、国际学术交流探讨、国内学术交流探讨,开阔了留学生视野、拓展了留学生思路,增强了留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其形成神经病学疾病诊断思维,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总之,依托该基地优势进行神经病学教学模式改革,让留学生参与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增强了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了神经病学教学活动,提升了医学本科留学生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神经病留学生干细胞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捐献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干细胞产业的春天来了?
越测越开心
慎玩,当心成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