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24-04-25 11:25吴启存张理甫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医学生卫生

吴启存,张理甫

(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上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1]红色卫生文化是宝贵的红色资源,是鲜活的教育内容,是新时代广大医务工作者奋勇前行的精神源泉。深入挖掘红色卫生文化背后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将其有机融入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用以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不但能够很好地继承、利用和弘扬红色卫生文化,而且能够培养出一批批拥有红色理想、怀有崇高医德、堪当时代大任的医学人才,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1 红色卫生文化的深刻内涵

准确把握红色卫生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将其有效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红色卫生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在革命中铸就,在建设中发展,在改革中成熟的包含政治品格、职责使命、专业技术和工作作风等多方面重要内容的科学体系和伟大精神。

1.1 政治坚定,忠诚于党

政治坚定、忠诚于党是红色卫生文化的灵魂所在。所谓政治坚定,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医务工作者的政治品格问题。他反复强调医务工作者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医生一定要政治好”“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马列主义的政治学习”[2]。政治坚定、对党忠诚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红色医生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集体学习中谈到,“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3]这说明在红军长征队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也充分说明了政治方向的极端重要性。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医务工作者在生死抉择之际,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之中,在敌人威逼利诱之下,从未动摇过自己的理想信念。他们时刻关注党的动向,听从党的号召,服从革命需要,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对于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展现了他们身上政治坚定、忠诚于党的优良政治品格。

1.2 生命至上,救死扶伤

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为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4],明确指出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广大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冲锋在前,用自己的生命和决心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特别是在疫情初期,由于病毒来源不明且来势汹汹,再加上医疗物资紧缺和医务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抗疫局面极为被动。然而,无论条件多么艰难,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坚持生命至上,想尽一切方法、不计一切代价、抓住一切可能去救治生命。抗疫一线人手不足,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紧急驰援;缺乏特效药,就采用中药治疗;在新冠患者感到极度痛苦时,医务人员尝试通过聊天、唱歌、讲故事等方式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广大医务工作者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竭尽全力的付出,履行了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1.3 技术优良,精益求精

扎实的知识功底、优良的医疗技术、过硬的工作本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素质,其中优良的医疗技术是医生履行救死扶伤神圣职责的核心。身为医务工作者,如果不潜心钻研专业技术,对技术精益求精,练就过硬本领,就难以做到精准施救、对症下药,消除病痛对患者的折磨,那么救死扶伤便沦为空谈。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医生的医术修养,认为医生除了政治素质高,还得医技精湛,又红又专。他曾高度赞扬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指出“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5]。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为求得治疟良方,长期深耕中医药,历经380 多次失败,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这一抗疟奇药,随后又经过多年攻坚,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上多次获得新突破。广大红医正是依靠优良的医疗技术,对技术精益求精,才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1.4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中国红色医务工作者的优良作风。在革命时期,由于医疗物资极度匮乏,加上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使得医务人员时常陷入“巧妇无米”的困境。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广大革命卫生队伍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大力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卫生学校没有教学场所,他们就进行露天教学;缺少教学用具,他们就拿门板当黑板,拿木炭做粉笔;缺少西药,就去野外采集中药;没有手术刀,就使用菜刀或剃头刀;消炎药不足,就用盐水代替;医务人员缺衣少食,他们就吃粗糠硬饭,挖野菜啃树皮,衣服缝缝补补一年又一年。正是广大革命卫生队伍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激情和汗水、热血和生命默默地为革命保驾护航,中国革命才能迎来最终的胜利。

2 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红色卫生文化是红医前辈用生命铸就的红色血脉,是包含政治品格、职责使命、专业技术和工作作风等多个维度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推动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助力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觉悟、高尚道德品质、优良医学技术和良好工作作风的医学人才。

2.1 为医学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6]。对医学生来说亦是如此。理想信念是个“总开关”,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容易导致精神懈怠、意志消沉,生活中就容易佛系躺平、得过且过,学习上就容易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工作上就容易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只有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才能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医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

红色卫生文化蕴含着强大的信仰力量,能为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红色华佗”开国中将傅连暲,从小出身贫寒,通过艰苦奋斗成功当上一家医院的院长。他本可以从此过上优渥的生活,但当革命的战火燃烧到家乡时,怀揣救民济世梦想的他毅然决定参加革命,投身于革命医疗卫生事业,并逐渐开始信仰共产主义。在革命时期,傅连暲担任过多所红军医院的院长。面对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他殚精竭虑设法提升医院的硬软件水平;他创办的医学院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除了无数的普通士兵、群众,他还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多位重要领导人治好过重疾。因为有理想信念,他才能果断放弃富裕的生活转而奔赴革命;因为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他才能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坚持下来,并为革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2.2 为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精神指引

古人云:“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回望古今,无论是久负盛名的历史名医,还是当下屡获好评的“最美医生”,他们为人称道的地方,除了高超的医术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崇高的医德。“病家求医,寄以生死。”医务人员的医德,关乎生命安危和百姓忧乐。当前,社会上时常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形,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医务人员的医德仍有待提升。“医乃仁术。”医生在接诊患者时是否足够耐心,护士在护理患者时是否足够细心,防疫人员在落实防疫措施时是否足够精心,都会影响患者是否认真配合治疗、疫区人员是否主动配合防疫。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除了要在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还要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具有崇高医德的医学人才。

红色卫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涵养元素,能够为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充足的精神养料。卓越的人民医学家、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从小立志做一名医生。大学毕业后,选择较为冷门的妇产科。她曾赴美进修并取得优异成绩,美国为了留住她提供了极为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丰厚的待遇,但她并没有迷恋于此,而是毅然回到自己饱受战争摧残的祖国,为战乱中的中国妇女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她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新中国的妇婴健康事业。工作中的她总是那么忘我投入、胆识过人、敢于担当。她的接诊费用往往保持在较低水平,对于弱者更是进行免费治疗,甚至解囊相助。林巧稚终其一生都在为我国的妇婴事业服务,一共亲手接生了五万多名婴儿,而她自己却终身不婚不育,甘愿当“一辈子的值班医生”,甚至晚年饱受中风、偏瘫折磨的她,即使在病情反复的日子里,仍尽心尽力履行着自己医者的职责。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初心,诠释着医者仁心。

2.3 为医学生担负特殊的时代使命提供精神召唤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大学生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广大人民一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离不开健康梦,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健康梦,夯实中国梦的健康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医学人才是人民健康的捍卫者和促进者,是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立志投身健康事业,努力提升专业素质,刻苦练就过硬本领,继而用实际行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是广大医学生更现实、更具体的时代重任和使命担当。

红色卫生文化蕴含着强烈的使命担当精神,能为医学生担负起重要的时代使命提供精神召唤。广大医疗工作者是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好帮手。在革命年代,哪里有枪声,哪里就有医生;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有救援。他们不辞劳苦、忘我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刻苦学习医学知识,用心打磨专业技术。在履行救死扶伤神圣职责的过程中,他们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广大军民的真诚拥护和爱戴。在工作之余,他们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充分认识医疗卫生工作对于革命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这项工作绝非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观点。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规定、标准。除了认真救治广大军民外,还积极救治、优待白军伤病员和俘虏。

3 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红色卫生文化重要育人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不断创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有效路径,推动其与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将红色卫生文化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在浸润中增强认同,在实践中提升境界。

3.1 融入思政小课堂,在持续学习中深化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上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8]将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推动其融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将红色卫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要将红色卫生文化全方位渗透到高校开设的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同时解决各门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要在充分认识现有教材体系和框架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红色卫生文化的独特内核和价值表征,并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主从有序、彼此衔接、相互呼应、相互支持的体系,使红色卫生文化能够很好地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当中。如思想道德与法治应凸显“红色医生”的坚定信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着重论述红色卫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阐明红色卫生文化的时代精神。

第二,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红色卫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丰富、鲜活的事例,把红色卫生文化讲得更有针对性。教师要综合采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课堂辩论、小组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把红色卫生文化讲清楚、讲透彻。教师要多讲红医故事,讲身边的红医故事,讲好红医故事,除了自己讲,还要组织学生讲,把红色卫生文化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第三,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把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其更加富有时代活力、吸引力和亲和力,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例如,将虚拟仿真技术(VR 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通过VR 模拟再现红色医生在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抢救伤病员的壮烈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领会广大红医坚持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切实增强红色卫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3.2 融入校园文化,在文化浸润中增强认同

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办好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园文化为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与平台。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为充分实现红色卫生文化重要育人功能,应将其融入各个层面的校园文化,打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首先,将红色卫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当中。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校园景观、校史馆等,是校园文化的显性载体,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功能。一尊白求恩塑像、一幅生动展现红医救治军民现场的壁画、校园宣传栏上的一个个红医英雄事迹、校史馆内的红色卫生文化长廊,等等,都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让医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受到红色卫生文化的熏陶。

其次,将红色卫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当中。校园精神文化指学校的文化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充分挖掘医学院校校史文化中的红色卫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学生的入学教育、日常教育;构建师生、师师、生生关系融洽的和谐校园;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认真负责的教风,在学生中树立起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学风,等等,都是发扬红色卫生文化的重要体现。

再次,将红色卫生文化融入校园行为文化当中。校园文化的行为层,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工作、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教师学习红医前辈忘我工作、严谨治学、潜心育人,能使学生在情感意志和精神风貌方面得到熏陶与教育;举行以红色卫生文化为主题的朗诵比赛,组织排演与红色卫生文化相关的情景剧,邀请知名学者到校开展“红色卫生文化”主题讲座等,能让学生在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中得到浸润。

最后,将红色卫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当中。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师生行为准则、各类规章制度和其他行为和活动的习惯、规则等,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准则,在维系学校正常秩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是弘扬红色卫生文化的重要渠道。要将红色卫生文化纳入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办法、表彰奖励办法、评优评先实施办法等跟学生密切相关的各项制度当中,作为评比的重要依据。制度出台前要充分尊重并吸纳学生的意见,制度出台后严格执行,一视同仁。

3.3 融入实践大课堂,在身体力行中提升境界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实效性、提高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关键环节及重要方式。实践教学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团队集中实践、专业教师带队实践和个人实践。将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活动当中,能切实让学生把对红色卫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从思想观念上的认同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当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方面,鼓励、引导、支持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实践活动。校内实践包括科研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外组织的实践活动。科研实践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通过科研实践,可以让广大医学生学习、体悟与践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埋头苦干等科研精神,为日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校内课堂实践是指各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实践活动,如思政课堂上安排的小组汇报讲述红医故事。校内课外实践是指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加学校或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校内文化活动,如以红色卫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校内实践,可以在校园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利用各种渠道、方式和平台,让医学生受到红色卫生文化的教育与洗礼。

另一方面,动员、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是校内实践活动的延伸,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接轨的重要途径,因此也是学生学习、践行和弘扬红色卫生文化的重要渠道。通过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前往学校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红色卫生旧址和博物馆,可以近距离感受和体验红色卫生文化,如遵义地区的医学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习水县红军医院进行实地参观;通过个人或组织团队寻访红色医生或红色卫生文化时代楷模,可以面对面聆听红医前辈们的英雄事迹与谆谆教诲,感悟红色卫生文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深入基层一线这一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体悟艰苦奋斗的真正内涵,践行救死扶伤的初心使命,培养医者仁心的高尚医德,进而不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医学生卫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卫生与健康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卫生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