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思政课本质,打造“三有”思政金课

2024-04-25 10:00王梦文任凤琴
林区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三有思政课思政

王梦文,任凤琴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金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词之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加快建设“金课”的脚步,实现课程质量的提高。打造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的思政课(下文简称“三有”思政课)正是落实这一改革目标的内在要求。因此,厘清“三有”思政课的价值内涵,以此探究行之有效的路径,是推进思政课创新、提高思政课质量的关键,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打造“三有”思政“金课”的价值意蕴

(一)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舞台

“三有”思政课把教与学的关注点聚焦于学生,关注学生的行为特点、思维方式、精神需求、情感需要,以学生获得感为重要指向,重视学生的评价。第一,“三有”思政课遵循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学生的成绩划分等级,为学生营造和谐、美好的学习氛围。第二,“三有”思政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横向角度来看,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存在文化背景、智力、学习经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情感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对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从纵向角度看,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三有”思政课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根据学生成长不同阶段开设课程,体现“三有”思政课的连贯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人文关怀视域下得到展现。第三,“三有”思政课明确学生作为人这一发展主体的需求。“三有”思政课引导学生“向上攀”,并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引导学生把个人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同时,“三有”思政课关注学生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把学生对思政课的真实需求投射到“三有”思政课之中,让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发展得到社会性保障,让学生感受思政课的温度。第四,“三有”思政课重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真实诉求。长期以来,思政课以灌输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部分“水课”演变为“睡课”,学生逐步丧失对思政课的兴趣。理论知识是思政课教学任务的重要一面,更重要的一面是让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中习得学习方法,明确自我责任。“三有”思政课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在备课、授课、课后反馈这三个阶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让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实现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二)提升“看家本领”的助推器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1]。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育德才兼备的下一代的重要责任,肩负构建、打造“三有”思政课的使命,这些责任使命激励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激发教师主动性。

1.激励教师做“经师”与“人师”统一者

一堂优秀的思政课需要同时具备“温情脉脉”和“凝心铸魂”两种特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教人以道的“经师”,又要涵养品德,成为润己泽人的“人师”。教育家陶行知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他提到:“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思政课教师作为打造“三有”思政课的重要角色和主要承担者,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为打造“三有”思政课提供支持。

2.促进教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知识储备

思政课教学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面对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青年,“三有”思政课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课上课下一体,需要思政课教师切实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加之世界和中国快速的变化,“三有”思政课需要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因此,“三有”思政课的现实要求倒逼思政课教师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敏锐度,更新知识,增加知识储量。

3.促使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1]“三有”思政课的建设离不开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素养,富有“人情味”,将家国情怀、教育情怀、仁爱情怀融入思政课教学中[2],还应该雅正品行,正己化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提升思政课的温度、热度、高度,为打造“三有”思政课提供动力。

(三)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的操练场

陶行知提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三有”思政课为实现师生之间角色互换与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三有”思政课促使师生双方良性互动

在“三有”思政课上教师做到了“用心教”,学生做到了“用心悟”,师生双方在共情中互动,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同时,为避免出现教学分离的误区,既需要思政课教师传递正确知识、塑造正向价值观、坚定学生科学信仰,又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仅给予教师积极回应,而且乐于独立思考,不拘泥于教材,实现师生的“双向奔赴”。

2.“三有”思政课促进师生双方的角色互换

“三有”思政课坚持“双主体”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主客体角色的灵活互换有助于疏浚思政课教学中的“淤塞点”,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3]。在“三有”思政课上,从两个角度分析教学主客体之间的转换。一方面,从施教过程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另一方面,从受教过程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灵活转换,形成一种动态、和谐的关系。

3.“三有”思政课助力师生双方的平等对话

“三有”思政课消融了双主体之间“语言隔阂”。在“三有”思政课上,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平等对话,尊重受教育者表达的权利,鼓励受教育者表达观点和意见,建设良好的话语生态环境。同时,教育者积极回应受教育者个体的生活体验和对自我价值的追询,用充满情真意切和富于濡染力的话语表达让受教育者产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与教育者在情感上同频共振。

(四)提升课程质量和吸引力的重要引擎

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最直接、最核心、最有效的途径。“三有”思政课立足于学科的特殊视野,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坚守网络阵地,强化价值引领

“三有”思政课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强化思政课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地位,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三有”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作用,在创新中坚守网络阵地,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占领话语权,在话语质量和意识形态传播上把握主动,建立主流价值观引领话语体系,强化话语体系的亲和力与解释力。

2.搭建网络平台,创新话语表达

在“三有”思政课上,思政课教师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构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促进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变,使话语交流大众化,提升话语交流感知度。同时,思政课教师高度重视对网络平台的运用,与时俱进,吐故纳新,将即时发生的时事案例纳入教案,充实教学内容,刨除不合时宜的话题内容,提升思政课话语吸引力、说服力。

3.重视网络载体,实现技术赋能

“三有”思政课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源联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库,扩充教育资源。利用智慧教室、在线课堂等教学场景,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做到既不死板窠臼,又不迎合学生,让思政课既有品位又有趣味,既通俗又学术。目前,抖音、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不仅有利于统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视频、图片、音频等元素融入思政教育,还有利于打破时空壁垒,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二、坚持“三有”思政课的原则,彰显特质

(一)坚持“一个主导”、“两个主体”原则,展示“温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三有”思政课堂要坚持教师主导原则。当前多数思政课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但部分教师出现信仰不牢、立场模糊、是非不分的情况,这严重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思政课教师作为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政治站位要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深刻认识办好思政课的意义,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掌握好一堂课的整体节奏,应精心设计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及时答疑解惑,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其次,坚持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原则。有温度的思政课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双方有呼有应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为前提,师生双方不能相互独立而存在。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个体差异而实施,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学生的“学”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教师“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学生的“身”与“心”皆在课堂,师生双方各自发挥主体作用,实现教学信息双向传递,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坚持与时俱进、自力更生原则,彰显“热度”

与时俱进就是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自立更生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第一,坚持自立更生原则,依托院校独特的教学资源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将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课,打造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树立教育自信,丰富拓展了大思政课的内容体系。第二,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载体。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高校思政课建设也发生了变革,网络热点问题成为重要教学资源走进思政课堂。另外,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革新。在对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方面,反对只看文凭、论文的评价方式,提倡丰富科研成果认定形式。在思政课教师的激励制度方面,提倡给予青年教师更多机会,实行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因此,“三有”思政课要凸显热度,既要紧跟时代节奏,因时因势而化,又要自力更生,打造“自有品牌”。

(三)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原则,凸显“高度”

思政课是讲思想、讲政治的课。思政课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讲出政治高度,作好思想引领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要求。打造一门极具鲜明价值导向的思政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为实现这一崇高的事业,思政课教师要以“人类工程师”的身份,积极投入思政课的建设中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基础,遵循真善美,教人求真、引人向善、成人之美,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建设“三有”思政课应以正确价值导向为原则保证思政课的有效性,将新时代、新目标、新使命相结合融入思政课,充实思政课内容,将理论灌输转变为价值引领,在价值引领中增强学生信念感,引导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信念、外化于行动,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

三、把握本质,探索打造“三有”思政金课的有效路径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4],并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师生双向互动。遵循“八个相统一”的原则,对标“金课”,有针对性地推动思政课改革。

(一)以“六要”为准则,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三有”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保障。思政课教师应深入领悟“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这六种素养,找差距,补短板,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恒心为育人事业不懈奋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对教师提高治学能力具有启发意义。思政课教师要以“望尽天涯路”的长远视角对自身事业进行合理规划,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润物无声的治学境界,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方式充分展现思政课育人功能。

“三有”思政课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情怀。青年品德的完善、智力的发展,决定国家未来的命运,决定民族的成败兴衰,当青年志向与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吻合时,才能绽放艳丽的青春之花。思政课教师要想把家国情怀厚植于学生心中,自己应首先把国家、民族和人民放在心里,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做“仁师”,发自内心地爱护、理解和尊重学生,甘为人梯,奉献自己,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信任,让思政课有“人情味”。

“三有”思政课教师应有开阔的视野,要勇于走出理论学习的象牙塔,走出教学舒适圈,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参与调研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点上的经验带动面上的提升,打通思政课的“最后一公里”,让思政课“接地气”,增强课程的说服力、感染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遵循青年成长规律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不同阶段相互衔接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的内容不仅要具备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等特点,还应注重现实生活中细节和情节,有家国情怀和真情实感,彰显思政课的“温度”、“热度”与“高度”。

教育是一门“爱人”的事业,为思政课“增温”,让这门课有情有义,应把学生置于课程的中心,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易于理解的语言讲好这门课,调动其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爱。一方面,要赋予学生作为主要角色的高度参与感。在教学模式上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表达自我,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我想学”,让学生充分体会思政课的“温度”,实现教学主体双方的良性互动,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另一方面,要掌握学生成长与认知规律,采取与不同阶段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做好各学段的衔接与分层。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中学阶段开展常识性学习教育,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教育,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照“金课”模板,让“三有”思政课有据可循

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思政“金课”为打造“三有”思政课提供了模板。第一,在高阶性上,必须坚定思政课的意识形态。“三有”思政课应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着重发挥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和生力军,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社会主义信念,为国家培养兼具政治素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5]。第二,在创新性上,打造“三有”思政课要深入推进思政课在教学思路、师资力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格局,展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新面貌、新格局、新担当,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借助新媒体构建专业化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教材编写要精简理论,突出应用,更新内容。第三,在挑战度上,思政课教师要精心打磨教学内容,深入研读教材,悟透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合理提升课程难度,提高课程教学的新鲜度,让学生踮起脚向上“够一够”,把思政课打造成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金课”。总之,“三有”思政课要以“金课”的标准为样板,实现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

(四)遵循“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政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指导,提出“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三有”思政课要以此为遵循,做到推陈出新。

第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保持“三有”思政课的政治高度与学理高度。在“又红又专”思想原则的指导下,政治课既要讲政治又要讲学理,要把握大方向,达到说服他人和解释现实的效果。第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让“三有”思政课既有知识深度,又有价值高度。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教育学生站稳人民立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在守正创新中打造“三有”思政课。实现这一目标要先明确“建设什么”、“批判什么”。建设的是有深度、有高度、有思想的思政课,批判的是误导学生的错误思想和“一刀切”的课堂模式。第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让“三有”思政课更有温度、更加鲜活、更接地气。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另一方面,要明白学习目的在于经世致用。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基层,在更多的场景中开展思政课。第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的创新既需要一个统一的目标和一个明确的工作思路来统筹思政课建设,还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拉近师生距离,让思政课更有“温度”。第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让教师与学生主动合作,宣讲一场“热气腾腾”的“三有”思政课。第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用温暖的课堂给予学生心灵上的触动感,进一步激发学生思想进步的热情,锻造出坚定的信仰,尽显思政课的“温度”、“热度”、“高度”。第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为打造“三有”思政课开发更多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隐性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同向而行。

结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打造“三有”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着育人的质量和水平。因此,立足于新时代、新要求,赋予思政课更多的人情味、吸引力、政治性,让思政课成为信仰课、人生课,切实发挥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三有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从“三有”课堂到幸福学校
主题党日活动中的“三有”机制探索
“三有”模式:服务汽修专业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