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英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荆山学校,陕西 渭南 714000)
将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思维视野的拓展、学习主动性的提升等都有积极影响.但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教育环境等因素,情境教学的使用仍然存在误区,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扰,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降低生物知识的难度,突出教学重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着重分析初中生物情境教学的对策,希望给教师提供帮助.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对情境教学的了解和认知,以及对情境资源的挖掘至关重要.因此,从思想认识到业务水平上必须提升教师素质,为生物知识的渗透做好准备.
教师的文化底蕴直接影响着情境的应用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进行持续学习,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够做到合理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1].具体来说,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多思考,在教研中汲取营养,在广泛涉猎中提升自身的修养;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外出培训等活动,与不同的专家学者交流,听取更专业的声音,加深对情境教学方式的理解,将生物知识更好地呈现出来,开创全新的教学局面.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反思的技巧,在每次情境教学结束后都要做好自省和反思,寻找创意点,弥补自身不足,让整个生物课堂更和谐,更高效.
教科书是知识文化的载体,对教科书进行分析解读能够为开展情境教学提供帮助.现行的苏科版初中生物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生物史料资源、生活中的生物资源等,都可以成为教师运用的素材.如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一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各种绿色植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生物圈的能量转化依赖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昆虫”一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诉说自己知道的昆虫有哪些,再利用网络搜集各种各样的昆虫图片,使课堂沉浸在欢声笑语之中.这些教科书中的知识,需要教师掌握其精髓,了解设计意图,把握使用的度,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为创设情境服务.
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与途径,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科学性和能动性,坚持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与条件,创设科学探究情境,使学生由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探究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要秉承少讲精讲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自探究知识.例如,在教学“练习使用显微镜”时,教师可以将课堂转移到实验室中,先利用多媒体动画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展示显微镜的构造,让学生在直观化的情境中学习显微镜的原理及构造.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让学生动手拆装显微镜,练习使用显微镜,掌握显微镜规范的操作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促进知识的主动构建.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动物行为”时,可以让学生以蚂蚁为对象展开探究,先提出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让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再让学生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在操场上寻找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并在附近放上一些甜味和一些辣味的食品碎渣,观察发现小蚂蚁们会全力搬运甜味的小食品,从而得出结论:小蚂蚁喜欢甜味的食品,而且具有觅食和社群行为.这在无形中深化了学生对动物行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初中生物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生命观念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挖掘生物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其身心特点进行情境教学,将其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使生物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初中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而依托传统文化进行新课导入,也是当前比较常见的应用方式.初中生物教师既可以用诗词、农谚、典故等历史语言类传统文化引入,也可以用古书画、图片等具有视觉冲击感的直观表达引入,都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自然地进入生物知识的学习状态[2].在“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课堂导入中,教师以学生耳熟能详的《小蝌蚪找妈妈》这个传统故事来启发学生思维:“小蝌蚪为什么频频找错妈妈?”“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两个问题一下子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在情境中去研究青蛙的发育变化过程,使知识的学习具有了自主性.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自然渗透传统文化,或结合具体内容点拨,或在课堂结束时总结反思,言不在多,点到为止,就能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升华和知识上的引导,使情境更有实效性.如教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教师给学生分析“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让他们明白古人对青少年仪态的具体要求,适时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哪些不正确不文明的仪态姿势?”“你的坐姿站姿符合古人的要求吗?”引导学生纠正不良习惯;在课堂结束阶段,又引用了“少年强则国强”,强调学生的素质与国家素质息息相关、学生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情境创设是师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若能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必能使课堂演绎更为生动,学生记忆更为深刻,实现生物知识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双增长”.如教学“生物的变异”时,对于生物亲子之间的关联与差异,很多教师都会采用“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的谚语.为了直观地展现遗传的差异性,教师在大屏幕上展播龙的九个儿子的图片,生动且富有冲击力,学生怎能记不住.又如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扮演蝉、螳螂、黄雀等动物,形象地再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食物联系”.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的融入,使课堂情境更有说服力,科学且直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习题是展现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物融合应用的好途径,也是深化情境教学的策略.教师在设计题干时,可选取传统文化中的生物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并正确作答,不知不觉中提升文化修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合格传承者.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句诗中的“蜻蜓点水”指的是什么?又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这个谜语中的麻屋子、红帐子和白胖子依次是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成?通过这种趣味性的习题训练,既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了生物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让学生尽情享受情境学习的乐趣.另外,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创编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习题,这样不仅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还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教师要让学生之间互换习题,在做题中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和生物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确定多样化的活动课题,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让生物知识向更深、更广的维度拓展.
实践出真知,生物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网上查阅等实践活动,更真实地体验生物知识,感受生物知识的博大精深,使生物学习走进现实,“活”在学生的生活中[3].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发育”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农作物栽培”的课外实验:每个小组自行选定一种农作物,栽植3~5棵左右,每个组员都有不同的分工.这样的实践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了解了农作物的播种、生长,还学会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让同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还要拓展调查: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你对此有哪些好的建议?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热情,养成爱惜粮食的品质.
浩瀚的书海、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更是构建教学情境的好去处.教师一方面可以组织各种生物趣味竞赛,将生物知识用竞赛的方式表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考察,了解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4].如学习了“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知识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养蜂场,让学生了解养蜂的过程,了解东汉时期中国就有了养蜂的文字记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蜂国之一;再结合古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观察蜜蜂采集花粉,复习“传粉与受精”的生物知识.再如,学习“建设生态家园”时,教师给学生讲解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内核,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促使学生将环保意识深植于心.组织学生参与植树、环保宣传、保护动物等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新时期,开展情境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十分有利.生物教师要从自身教育素质、课堂教学、实际学情等多方面着手,将生物知识有机融合到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交流和互动中形成求知欲,更好地学习和践行生物理论.同时,要善于调整教学策略,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将情境进行放大和延伸,给学生创造极佳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