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高鲜朝
无数个忙碌又充实的工作日过去了,不知不觉,我这个新闻“门外汉”已经“入门”近9年。从站在门外憧憬到在门内品尝一名新闻人的酸甜苦辣,有紧张、无措、焦虑,更有感悟、收获、成长……
“恭喜你,被电视台录取了。”接到电话通知的那一刻,我开心得跳了起来。那是2015年10月,我至今记得那个命运齿轮转动的日子。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银行工作,这和我的专业对口,却和我的兴趣不沾边。小时候,我就喜欢看新闻,打开电视就会调到新闻频道,成为一名记者自然也成了我的梦想,然而经商的父母并没有支持我,后来我便听从父母意见,大学选择了经济学。
能去电视台工作,是“圆梦”,把爱好和工作结合在一起,是幸运更是幸福。虽然父母仍不是很支持,但对于已经长大的儿子来说,他们似乎也没什么办法了。
新人刚到单位,有一段学习时间,跟着前辈出去采访积累经验。慢慢地,我开始想着自己出去采访,那时候,单位正好来了一个实习生,因为都是新人,我们也走得近些。“我们俩做条新闻怎么样?播不出就当练手。”当“学徒”两个月后,我提议我们自己找个选题,试试独立完成采、摄、写、剪全流程。
因为临近春节,我们商量之后,决定做一条暖新闻,去火车站蹲守,看看大家的春运行囊里都带了些什么。这个设想得到了采访部主任的认可,并帮我们借来了设备。
采访前,我们观摩了同类题材的采访视频,对新闻里呈现的要点元素逐一分析,把所有想到的问题都列在了本子上。在火车站我们蹲守了整整一天,和来自各地的旅客们一遍遍地聊着他们的故事,可能是马上就要回家了,归途中的人们对初出茅庐的两个“愣头青”表现出足够的宽容和善意。
大量同期声塞满了整整一张存储卡,但我们仍不满足,我们一直在寻找能打动人心的那个点,期待惊喜。一天下来,期待中的“爆点”并没有出现,虽然有些失落,但我们还是整理了素材,编写了稿子,最后整理出了三组人物:带了一只老母鸡给家里正在坐月子的女儿补身体的母亲;挖了当地草药带回去给患风湿的父母试试效果的四川小夫妻;还有赚到了钱准备回家造好房子再来务工的陕西工友。
意想不到的是,稿子提交后,编辑在群里给了点赞,觉得稿子内容鲜活、真实、有温度,前辈同事给了“细节满满”的肯定。节目播出后,值班领导也打了高分,给予我们鼓励。
《“潘家小镇”炼成记》现场采访照片
第一篇稿子被认可,既幸运又有点懵。同事的肯定和鼓励,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新闻“门外汉”,摸到了一些门道。
几年后回想最初那次采访,我有了不同的体会。很多时候,我们做新闻总想打造“爆款”,却忽视了普通人身上最真挚的朴素情感,但新闻主题的核心表达恰恰就藏在被人忽略的日常小事和细节之中。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主题先行,实际上,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鲜活、生动、贴近事件的报道才有深远的影响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初次试水之后,我正式“出道”,开始独立采访,其间也碰到了很多问题,不少报道都不尽如人意。所幸,工作中得到了很多前辈同事的指导和鞭策,大家的帮助对我建构专业的新闻知识体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兴趣和爱好让我走上新闻这条道路,而实践和磨砺让我拥有专业素养。
2020年6月13日是周六,正好轮到我值班,一天下来,风平浪静,傍晚时分我正准备回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温岭大溪有槽罐车发生爆炸,赶快去现场!”
挂断电话,我立刻拿上摄像机等设备,和同事赶赴温岭大溪。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一起突发车祸。然而行车至高速公路温岭段,出现了道路封锁、堵车等情况。我们一边在手机上刷着前方信息,到处寻找联络人,一边和后方汇报相关情况,请后期做好接应。我的搭档是一位有着近20年工作经验的老记者,紧急时刻,他的人脉网络发挥了巨大作用,一路上他通过联系消防、警察、温岭宣传部门,及时了解事故准确位置、路况信息,为我们接近事故现场不断扫清障碍。
在快到达现场的时候,我们又被拦了下来,需要我们提供相关证件才能进入。由于匆匆出门,除了设备,我连工作证都没带上,同事掏出了记者证,并联系当地分管媒体宣传的负责人,没几分钟,我们就得以进入现场拍摄。
这是一次令我至今难忘的采访。第一次目击惨重的伤亡,第一次投身紧张的营救,第一次彻夜拍摄不愿停歇……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明确拍摄方向,因为现场有太多事故碎片,我们只是凭着记录的本能和直觉,拍摄一切能拍摄的场面,采访能采访到的每一个人。渐渐地,后方陆续有电话打来,“抓住细节,用长镜头,全部记录下来。”“记录救援,回应老百姓的关切。”我们的采访也开始有了方向,这不仅仅是一场惨烈事故的报道,更是一次跟时间赛跑的生死大营救的记录。
从傍晚6 点多到第二天清晨,我们的拍摄一直持续着,搜寻的揪心、救出被困人员的激动、调整救援方案的紧张,一一被记录,我们努力想展现10 多个小时里党员干部、消防队员、全省各地的医护人员,以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普通百姓投入救援的场景,我们努力让采访主题传递“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同一时间,后方的同事连夜整理素材、搭建片子框架、通宵制作视频。在各方通力合作下,第二天新闻发布会后的第一时间,我们顺利发出了《彻夜救援 台州无眠》短视频现场新闻。这条视频事件还原度高,尤其在信息挖掘、深度拓展、内容真实上做足文章,及时、有力地回应了民众关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现场新闻二等奖。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这句在理论书籍中看到过的话,在那次采访中也完成了教育的闭环。很多时候,要采访到重要素材和关键人物很不容易,需要我们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不断拓宽自己的交际半径,无论突发新闻还是深度报道,人脉圈是我们抵达新闻核心的重要支持。大溪槽罐车爆炸事故救援的拍摄中,正是因为老记者多方联络,我们拿到了现场不同人员拍摄的多路视频素材,对于补充信息、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彻夜救援 台州无眠》的获奖,对于那时从事新闻工作不到5 年的我来说,是偶然、是意外。但我想,提升专业能力,练好“诗外”功夫,在新闻的道路上初心不改、笃定前行是必须的、必然的。
时下,有一种流行的性格区分方式:I 人和E 人。这源于国外的一种性格测试,E 是外倾型,I 是内倾型。那么,做好一名记者到底要什么样的性格?工作了近10年,我的答案是:联络时E往无前,采访时无惧阻I 的人最适合。说我是I 人,同事们都不太相信,他们觉得我在采访对象面前表现自如,能说会道,不太像一个I 人。然而我自己最清楚,在碰到复杂新闻选题,需要不停跟采访对象沟通的时候,我真的很I,有时候甚至觉得这是在“麻烦”别人。
不过,近些年,我也生出了一点作为记者的必备特质:“厚脸皮”,或者说在逐渐“E 化”。去年,我接到任务,做关于“千万工程”的典型报道。三门县的潘家小镇在“千万工程”指引下,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空心村”蝶变成为村民年均收入超10 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的美丽乡村。由于任务紧急,还没来得及做前期周密策划,我们就赶去当地开启了第一次采访,整整一周的时间,我们把所有有关人物全都采访了一遍。然而回来后梳理发现,尽管采访的内容很丰富,但缺乏系统性,很多同期声也不够精准到位。我们又一次联系了对方,这时候的潘家小镇已经被很多媒体接连造访,可能因为应接不暇,对方的态度没有第一次热情,但为了更好地呈现报道,我无视“漠视”,拉着同事硬是每天在村里转,到处跟人唠嗑挖故事、挖细节,这一蹲又是4天。稿子再次提交后,审片领导觉得片子有些沉闷,建议打破主题报道的惯性思维,让报道多一些“网感”。于是,我厚着脸皮第三次找村里联系,解释我们的意图。村里最终也被我们的执着打动,极力配合我们的采访。三次“折腾”之后,终于做出了系列报道《“潘家小镇”炼成记》。片子播出后,三门当地高度认可,将我们的片子作为潘家小镇的推介片播放。在2023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对农节目奖评审中,《“潘家小镇”炼成记》获得二等奖。
还有一次,台州传媒策划推出《一线调研向“新”行》新闻行动,我要完成台州汽车产业的调研报道。在行动中,我的任务是邀请一位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调研,并采写调研报道。由于手头没有熟悉的专家资源,我们只能查找资料寻找行业专家。在撒网一段时间后,终于“瞄”上一位对汽车产业颇有研究的教授专家。但我跟这位教授素昧平生,如何说服他参与我们的调研,并参加节目录制,这是个难题。阅读了这位教授的文章后,我主动上门,介绍我们的行动和宗旨。一开始,教授并不认可由媒体发起的调研活动,我加他微信,反复沟通反复“磨”,最终他同意参与调研。根据策划,报道需要教授和记者一起调研多家企业,并在调研现场完成观点表达、内容输出,这对于教授和我们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随着调研的深入,主题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优化,前前后后,教授和我们一起调研了整整两周,最终呈现的调研报道有新意有厚度,传递了寻找新质生产力、凝聚发展正能量的信心,为制造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几年实践,我可谓是经历了从被动派工到主动出击的阶段。我想,大部分记者在初入行时都当过“派工记者”,靠部门给线索、同事给联络人,从策划联络、采访出稿到打磨修改都被推着走。但记者毕竟是一项主观能动性要求很高的职业,它需要我们主动设置议题、主动寻访当事人、主动呈现报道最佳效果。新闻道路很漫长,也并不好走,我已准备好长途跋涉;媒体融合大潮浩浩荡荡,我已习惯以主动工作的确定性来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兴趣、选择、机遇,似乎一切都刚刚好,我的记者生涯,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