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质量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作业设计

2024-04-24 07:01海南省海南中学李伟秀
新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作业

◎ 海南省海南中学 李伟秀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肩负着“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其课堂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若有意识对学生的言行加以良性引导,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而道德与法治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巩固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升素养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是师生评价、改进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但是以往的道德与法治作业存在缺乏知识整合的系统性、题目难度的层次性、题型探究的灵活性等问题,这也就造成了题目单一枯燥、题量冗余重复、学生课业压力增大的局面。一系列作业问题的出现及“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推广,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师已经意识到科学设计道德与法治作业是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这一切,倒逼教师必须进行作业设计改革。要将此“路”走通,教师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课后作业进行精雕细琢。基于以上认知,笔者认为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大单元作业设计就是我们改革的新路子。大单元作业设计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大单元为视角,与核心素养追求的项目式学习和主题式学习完全吻合,更有利于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下面,笔者将梳理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作业设计的相关做法,即在新课标与核心素养导向下,从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如何把握作业设计新方向、灵活度及学生适应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作业在大单元多课型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运用这两大方面入手,就如何让道德与法治作业真正实现回归作业的本质属性,如何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作业所带来的学习效果,真正实现成绩与素养的双丰收谈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巧设大单元作业,聚焦“大单元多课型”,赋能高效新课堂

1.课前作业:巧设“基础性作业”,创设情境与夯实文本基础并行

凡事预则立,精心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材内容全盘把握,对其核心实质独到而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关注学生需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出深邃的探索,才能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提前为该文本做出精彩预设,将简单、基础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形式多样的基础性作业,有意识、有意义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导学课堂中学习新知,夯实旧识。

基于上述考量,如在“爱在家人间”一课教学设计里,笔者以“前置学习活动”为载体,提前对文本内容做了安排,设计了两份基础性作业:第一份为学生作业,即“让学生搜集家庭温馨照片,共同制作视频”;第二份家长作业,即“让每个家长给自己孩子写一封亲笔信”,最大限度开发已有生活资源,让家长以信的形式与孩子进行一次心灵上的亲子沟通。又如在“成长的节拍”大单元主题课中,组织学生对预习的章节绘制逻辑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归类、整合、联结、系统化,抓“纲”务“本”,作为课前学习的导学案,这种“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把学习从课中移到课前,从无头绪转为有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及探索欲,还能让孩子每节课更好地预习、复习,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过程中不仅增强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使得课堂学习事半功倍。

2.课中作业:妙设“拓展性作业”,在合作探究中让小课堂走向缤纷的大千世界

课堂这个大舞台中,教师既是编导、又是主演。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前除了一定要求自己对教案要充分熟稔,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当面对琳琅满目的教学内容和信息时,我们不奢求面面俱到,更不需要将教材内容拆解得支离破碎,但需要学会优化教材内容,整合相关时政信息。如笔者在设计大单元主题教学之“和朋友在一起”时,以单元课程为视角,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设置了“自查、自省、自悟”三个教学环节,将每一个环节内容和时政生活等相关信息加以整合优化,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设置成探究式的“拓展性作业”,以图片、视频等直观明了的形式呈现“和朋友在一起”一课三个环节中,并形成恰当的教学结合点在协同学习、展示交流课型中运用。通过课中的“拓展性作业”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拓展与提升,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明朗清晰、简约而不简单;通过协同学习、展示交流的课型共同学习、交流,让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心底的触动,一个充满思辨且有力量的“友谊观”也渐渐地树立在他们的心中,他们不仅在“朋友的故事”里找到信仰,还在其中明白情谊的厚重与珍贵。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启迪与滋养。这样的“拓展性作业”将成为道德与法治课中每一个环节的亮点,这些亮点所带来的美好也将辐射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成为教学中难忘的风景,化作学生心底深处永不灭的灯火,这便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最让人欣慰的画面。

3.课后作业:智设“实践性作业”,在课外实践活动课型中学思践悟

一堂优秀的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必有知识和规律上的收获,必有对文本从要点到精神充分的理解与收获,更有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笔者在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课型规划里增设课外实践活动课型,将“实践性作业”运用其间,借此打通学生文本知识与情感升华的通道,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课型中真正走进文本,整体感悟文本,和文本在一定的层面上进行精神对话,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价值、德育价值及美学价值,真正意义上实现知行合一,进而更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育实效性。因此,这样的课后作业设计不能只停留于智育的考察,不能只为设定学习任务而布置,不能只着力于提高成绩,不能只停留于某个时刻,它应该更注重诸如情感、德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培育,它应该更具有“生长”的力量,不应随着学生学期结束或毕业而戛然而止。这是一份立足日常且意义长远的实践性作业,课外实践活动课中交流心得和收获,并在交流碰撞中汲取他人之经验及智慧,来丰富和充盈自我……这样一份生活化的实践性作业,必将给予学生新鲜又充实的震撼与收获。

二、于定位、融通、延展间把握作业设计的“三度”,让大单元作业“赋能、启智、融情”

1.高处着眼,定位单元作业设计,符合学生适应度,以分类作业赋能、启智

“双减”政策颁布后,减负增效的效果成为了评定作业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部分教师习惯将市面上的教辅书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作业的“质”和“量”。一方面,题目设置同一化明显,简易程度难以区分,无法适应全班学生;另一方面,片面地采用题海战术,作业中充斥大量同质化题目,浪费学生时间。为提高作业的“质”和“量”,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完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既要分层设计,也要精心编制。

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等都有不同的差异。布置的作业过于基础,尽管能满足部分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需求,但对于优等生而言,见效甚微;布置的作业过于复杂,虽然能锻炼优等生的思辨能力,但对于中等生,特别是后进生而言已不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问题。一方面,复杂的作业无形中加大了他们学习的负担,另一方面,不断产生的做题挫败感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双减”政策指引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扎根学生一线,摸清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教师设计作业时,应站在大单元的视域下分类设计,可以将作业分为基础性和拓展作业,让作业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体验感,还可设计实践性作业。以自主为原则设计预习作业,让问题变得丰富化,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前提下,深入思考背后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和已有知识经验进课堂,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作业的设计意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达到红炉点雪之效。

2.细处深究,融通大单元作业设计,坚持人性温度,于师生互动中融情

强化作业的引导力和亲和力是学生提升作业完成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亲近老师,丰富情感体验的重要一环。答题前的引导及答题后的反馈是设计作业中易忽视的环节,教师对此必须加以重视,站在学生角度进行设计。要想学生积极完成作业,教师就必须从设计作业中提升人性温度,可尝试从作业反馈中与学生共情的角度出发,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教师与学生皆为作业评价的主体,然而学生在传统的作业评价方面显得较为被动。传统的作业反馈主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程度,以往的反馈评价较单一,难以起到督促和鼓励作用。作业是学生与老师进行情感沟通的隐性桥梁,所以教师需通过多种方式把这座情感之桥搭建起来。

首先,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要善用评价语言。单一的等级、分数评价反馈给学生的信息模棱两可,易降低后续的纠错执行力。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文字批注、表情反馈的形式批阅学生作业。材料中的关键词用红笔进行标注,之后针对学生作业中体现出来的学习态度、能力、情感等问题批注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方面进行思考,“比之前进步很多”“要继续加油”等用语,甚至可以适当画上一个简单的笑脸、愤怒的表情符号。教师甚至还能结合网络用语,在完成较好或问题较突出地方写下“给力”“不许摆烂”等网络用语。这些暖心的评价用语更能够贴近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设置师生交流的环节。部分学生比较腼腆,不善于口头交流,而教师可以通过文字了解学生对于本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业反馈形式多种多样,如果能用有温度的反馈形式,相信更能与学生共情、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3.宽处选材,增强综合性与延展性作业设计的灵活度,于迁移创新中打开情感通道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注重增强作业题目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千变万化,但根本目的皆指向立德树人。不论是丰富内心情感还是提升实践能力,或者学科素养培养,都要和课堂教学相互呼应。而时政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息息相关,因此教师需要发挥时政资源在作业中的优势。同时,初中生正处于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所有作业内容也需要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交融。

道德与法治作业的目标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美好品行。换言之,学生不仅要将课标中要求培养的美好品质“写出来”,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来”。而教师要想在作业中贯彻落实“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这一理念就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置真实情境,并通过丰富的作业形式有效衔接课堂和课后作业。

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本属性,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型作业,帮助学生将脑海中的知识理论化为行动。实践性活动作业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以通过调查、走访等途径进行研究,形成一定的研究结果。如为了更好地深入“集体与个人关系”的学习,老师以“疫情下的人们”为主题,让学生搜集疫情时期的新闻,并进行合理分类,之后再根据所学知识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最后形成一份个性化的报纸,让其在作业完成中实现了知识与体验、实践与技能、学习与生命成长的融通共生。

可见,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能够深化学生内心体验的作业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双新”的大背景和“双减”政策实施下,作业的设置不仅内容上要与新课程、新教材匹配,在作业设计的理念上也要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注重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业提质增效的路径也在摸索中前行,此时作为一线的教师,更需拥有坚定的信仰,坚持做一名独立的思考者与判断者,不断学习新理念,尝试新模式,用一颗道德与法治研究者的赤诚之心,鉴证教育研究之路。这,永远是勤耕者不懈追求的方向,更是一种对理想对美好永不停息的追逐。愿在行走路上,做一片沉实的山头,努力地汲取甘霖雨露,静静地等待那漫山遍野的春天。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作业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快来写作业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作业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