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艺术需要“疙瘩”

2024-04-24 06:16陶瑾
现代苏州 2024年7期
关键词:贺绿汀疙瘩枫桥

记者 陶瑾

徐丽仙绝不眼睛盯牢“丽调”二字,她向前看

“唧唧机声日夜忙,木兰是频频叹息愁绪长。惊闻可汗点兵卒,又见兵书十数行。卷卷都有爹名字,老父何堪征战场……”一曲弹词开篇《新木兰辞》在耳畔响起,勾起了人们对评弹大家徐丽仙的“丽调”艺术的回忆与敬仰。

徐丽仙是枫桥的女儿,是枫桥向街人。她与评弹的情缘,伴随着她的一生。而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高新区枫桥街道,更是一块文化宝藏遍地珠玑的文化沃土。这些年来,评弹艺术在这里生根、滋养、传承、发展,评弹不老,也不会老。

这是真正的中国民族音乐

“听评弹,醉吴音,水巷深处闻琴愁。”评弹弦索叮咚,如同江南的水,缓缓流淌在苏州人的心底,温婉可人,延绵不断。

说起“丽调”,经历半个多世纪,徐丽仙的唱腔依旧在诉说着评弹的历史和珍贵记忆。在徐丽仙很小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困,就被送给苏州钱家班班主钱锦章做养女。她自幼跟着养母学评弹,15岁取艺名钱丽仙,与师姐拼档弹唱长篇弹词《倭袍》《啼笑因缘》。1947年,她随钱家班到上海,刚登台,就获得上海听众的喜爱。后来,钱丽仙离开钱家班,改名徐丽仙。1953年加入上海评弹团,从此徐丽仙和她的“丽调”在业内大放异彩。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民族音乐。”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教授曾这样评价徐丽仙开创的“丽调”,这足以证明“丽调”在贺绿汀心中的分量和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贺绿汀和徐丽仙的结识,缘于一曲脍炙人口的弹词开篇《新木兰辞》。当年,贺绿汀聆听了用简陋设备录制的音带,认为“丽调”突破了评弹唱腔固定不变的程式伴奏,从按词行腔的吟唱中塑造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他说:“徐丽仙的唱腔、伴奏丰富了民族音乐,值得研究。”在贺绿汀的关怀下,上海音乐学院成立《徐丽仙艺术生涯》电视摄制组,抢录了徐丽仙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唱段,较完整地保留了徐丽仙和“丽调”艺术的重要资料。

作为苏州评弹的主要流派之一,“丽调”唱腔有着婉转清丽的特点,兼具明朗刚健的时代特征。早期的“丽调”主要衍变自蒋调,在发展中,从表现内容、刻画人物出发,不拘一格,吸收多种艺术形式的唱腔因素和表现手法,推陈出新,但又风格性很强。除了唱腔之外,徐丽仙还创造出具有一定形象含义的伴奏过门。到后来,她在治病期间,还凭借强大的毅力,谱写《望金门》《情探》等作品。2000年,英国麦克米出版公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七版)收录有三位中国曲艺名人,徐丽仙因开创“丽调”入选。在美国哈佛大学,徐丽仙的《新木兰辞》《情探》等作品已成为指定音乐教材。

跟自己“过不去”,多争“财富”填箱底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潇湘妃子悲春暮,手把花锄向园林。才只是莺声细嫩柳丝成荫,早难道红消香断风絮飘零,转眼芳华尽。”徐丽仙的“丽调”,在创腔和唱法上有着独到表现力。如《六十年代第一春》等开篇,音调明朗、节奏欢快。《推广普通话》等开篇,如说似唱,听来亲切自然。再如《黛玉焚稿》,用委婉悲沉的唱腔倾吐了林黛玉的悲切之情。

徐丽仙的嗓音不是很嘹亮,宽厚中略带沙音,可是听来却韵味醇厚,含蓄深沉。在演唱时,她表现得刚柔相济、轻重适宜。吐字归韵,清晰自然,能把声与情结合得很好。拿一首开篇来讲,有其重点部分,而每一句句子也有它的重点,她把唱的分量集中在主要部分,但又唱得连贯完整,没有割裂感。如“代父从军意气扬”一句,上半句“代父从军”只是交代内容,主要在下半句“意气扬”三个字上,唱出了英雄气概。

“有些人讲我在艺术上‘太疙瘩’(挑剔),是的,我很‘疙瘩’,在艺术上经常跟自己‘过不去’。在谱曲调时,常常为了一句唱腔、一个过门甚至几个音符反复哼唱几百遍。如谱《黛玉葬花》时,从一开始接唱词到曲调成形自己初步觉得可以唱了,就花了一年九个月。许多人听完后认为‘差不多了’,我总感到‘还不够’,光开头一句‘一片花飞’四个字就反复琢磨了九天。任何唱腔要使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句很重要,开场就要抓住观众的情绪,结尾要让人回味。”徐丽仙深深体会到,在艺术上对自己“疙瘩”,观众在看演出时就不会“疙瘩”,如果在艺术上原谅自己,观众就不会原谅你。

徐丽仙的“超级粉”慕名而来,内心感动又满足

她觉得,艺术上的突破和成就要靠对事业的热爱、信心和毅力以及日复一日的艰苦劳动才能取得。她也常常有艺术上“上勿上”的苦闷,几乎每次创作和演唱一支新的开篇,都会碰到“上勿上”的问题。遇此情景,便力争每支新开篇都有所突破和创新。“成了流派最忌墨守成规,我绝不眼睛盯牢‘丽调’二字,要向前看,否则‘丽调’就会成为前进的包袱,越背越重。在艺术上不能靠翻箱底过日子,而要尽力多争财富填箱底。”

文化接力,发扬评弹执着热忱

在过去,枫桥地带就是苏州评弹书场最多的乡镇之一。那时候,西津桥、白马涧、向街三个集镇,有9家常设书场。西津桥镇是个繁华的江南小镇,河南街、河北街是两条完整的街市,商铺林立,民居聚集,光书场就有“明月楼”“聚贤居”“朱顺记”“周松记”4家,日夜两场听众达500人之多。直到现在,在枫桥街道辖区,吃茶听评弹,依然是当地上了年纪的人的一种舒适生活。

斯人已逝,但“丽调”唱腔的悠扬旋律,永远留在了枫桥人的心中。来到白马涧龙池景区,有一座徐丽仙手抱琵琶的半身汉白玉石雕像,徐丽仙纪念馆也设在景区内。馆内展出了徐丽仙生平的照片和实物资料。还有她生前穿过的演出旗袍等服装和一把演出用的三弦,弥足珍贵。

而作为徐丽仙的女儿、“丽调”艺术的传承人,今年70岁的徐红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也本着一颗热爱评弹艺术的初心,多年来不遗余力地默默为家乡做贡献,尽心尽力地传承评弹艺术,打造枫桥街道“枫韵评弹团”,勾画出属于枫桥的绚丽多姿的评弹艺术美景。

猜你喜欢
贺绿汀疙瘩枫桥
立足传统 立命时代——贺绿汀声乐作品创作研究
木疙瘩山上的岩
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与理念研究
——评《贺绿汀与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研究》
小红薯成为金疙瘩
枫桥夜泊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创新枫桥警务模式
———记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
安安琪琪的故事㉑咦?为什么我没有红疙瘩?
歌剧《贺绿汀》剧照
枫桥夜泊
“花岗岩脑袋”的贺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