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构建方法研究

2024-04-24 07:38孙婧史玉敏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6期
关键词:育人教学内容思政

孙婧 史玉敏

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 山东青岛 266041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三全育人,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14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在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以下简称《纲要》),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视为国家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近几年课程思政的开展,暴露出碎片化、表面化等诸多问题。面对问题,应该以坚持改革创新的视角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进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创新,通过持续消饵矛盾、解决问题,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时效性。课程思政的建设涵盖思政资源建设、思政模式改革等多个方面,其中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是整个课程思政建设的魂,其他建设方面都是为了使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入脑入心入行,由此如何更好地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一步,对于达成育人目标尤为重要。

1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现存矛盾问题

1.1 “内容薄”难以有效支撑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需要同向同行,协同产生效应以达到育人目标。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支撑作用和育人目标的位置与价值也不同,但是课程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充分发挥效用以达成整个专业育人目标。所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应该是以专业思政为统领,基于专业思政大的育人目标,完成课程的细化目标。目前,课程思政的主流战场还是课堂,课堂有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为了不打破专业教学内容的学习节奏,教师往往会点到为止。时间零散的课程思政,量变达不到就难以达到质变,就完成不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自身承担的育人目标。所以课程思政的如盐入水,有时会变成蜻蜓点水。

1.2 “碎片化”难以形成课程思政体系

每门专业课程应该基于专业思政的育人体系来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根据各方面思政育人目标的要求,与教学内容,两者双向起航,共同寻找关联点,挖掘思政元素。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应该相互衔接,通过科学的统筹,构成课程思政的体系结构。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仅仅根据教学内容单向地寻找思政元素,然后把比较容易思政的知识点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并没有从顶层基于课程教学目标来梳理出课程思政的育人主线。这使得各思政元素之间没有递进层次感,难以形成合力,带动整体思政育人的推进。许多学者也注意到,目前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缺乏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3-4],教学实施中仍然是以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中心,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并不凸显。缺乏育人目标的导向,这种“碎片化”的课程思政,会产生思政元素各自为营,各行其是的现象。教师讲起来的时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整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就像一盘散沙一样,找不到育人主线。学生听起来难以入脑入心,更难以形成自觉践行的目标。

1.3 “关联小”难以有效发挥预想效能

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之间有着深层自然的关联,才能达到“润物无声”。思政元素挖掘以后,需要推敲分析,让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或者是起到延展、启发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做1+1=2的加法。教师感觉稍微有点关系或者是毫无关系的思政元素,简单地与专业教学内容堆叠,对于教师组织设计来说,减少了工作量,但是这种关联度小的思政元素,听起来必然会产生“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效果。久而久之,思政教学内容融入的效果不好,学生太容易看到思政的痕迹,不仅让学生没有形成记忆力,有时还会产生反作用,让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产生排斥心理。

2 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数字化条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运用丰富的数字化手段开展教学实施。该模式以“学”为主体,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转换为主动式的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灌输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课程思政也是以“学”为中心,将课程思政的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共同达到育人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数字化时代,高校课程应该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融合契合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育人的需求。首先,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三全育人的坚实基础。混合式教学较传统教学模式来讲,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全程、全方位的要求提供了可靠的数字化平台支撑。其次,转变了学习的理念。课程思政现在还局限于教师的灌输式教育,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思政教育,参与度低,影响育人效果。混合式教学可以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交流、分享等多种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提升学生学习课程思政的内驱力。最后,数字化平台可以集成丰富多元的课程思政资源,提升课程思政的趣味性、时效性,使得课程思政更加鲜活且有温度,提升了育人质效。

3 课程思政G-4S教学内容构建方法

《纲要》指出,“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考虑目前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构建方面存在的堵点问题以及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显性优势,将两者相结合,提出课程思政G-4S教学内容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的理念与《纲要》的要求吻合,以持续优化的方式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有效达成专业以及课程的育人目标。

图1 G-4S教学内容构建方法

3.1 课程思政G-4S教学内容构建方法内涵

G是Goal-Oriented(目标导向)的缩写,思政体系的建立、思政元素的挖掘、再到教学实施等都需要有育人目标的引领,脱离目标任何的思政建设都形不成育人合力,完不成育人任务。《意见》指出:“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专业中全部课程同向同行、合力而为,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的最终培养目标,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单门课程育人的目标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目标下解析出来的,是对专业人才育人目标的细化和落地。这里课程的育人目标既是开展思政建设的起点也是终点,是一切思政建设的总方向,关系到思政建设的各个环节。

4S是4 Steps(四步)的缩写,四个步骤分别是挖掘、映射、融合、输出,这四个环节都需要课程育人目标作为导向开展工作。

第一步,挖掘思政元素并建设课程思政池。基于专业育人目标细化出来的课程素养目标,开始挖掘、收集课程的相关素材。这个阶段是一个广泛收集的过程,只要与课程内容有关联,都要广泛地纳入课程思政池,由于使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限制于课堂的壁垒,可以寻找多元的思政元素,包括视频、电子书籍等数字化资源。同时,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了以持续优化的方式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增加了动态更新环节与挖掘步骤相连接。教师对于专业相关的时事要点,学科前沿发展等要密切关注,随时可以增加到课程思政池中,完成后续三个步骤后,也可以放在线上平台供学生自学作为拓展知识等,这需要根据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关联度来进行输出设计。

第二步,完成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映射。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映射关系包含四个方面:专业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思政元素、学习任务、课程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将专业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与课程思政池中的元素进行映射,进一步聚焦课程素养目标,分析挖掘的思政元素是否突出课程思政特色,是否能够支撑课程素养目标等。通过课程内容体系,梳理出专业教学内容关键知识点,必须包括课程重难点,最后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知识点之间进行双向映射,映射过程中查找两者有无漏项。

第三步,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能否达到润物无声、如盐入水,就要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之间是否无缝衔接,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效能之间的加法。虽然在上一步骤的映射中,已经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关联起来,但是何时切入,以什么样的方式切入,这都是融合这一步骤需要考虑的问题。可以是在一个公式的输出后,也可以在讲学科前沿的发展历程中等等,这个时机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由于使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增加拓展思政元素放于线上,学生根据个人学习需求选择性学习。

第四步,结合融合后方式设计教学输出,包含思政元素材料的准备、思政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反馈评价的设计等等。通过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选择讨论、自学、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来传递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并且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是多元的,包括视频、数字化素材等。由于设计了反馈机制,教师可以在线上或者线下通过学生完成的情况了解学生对于思政元素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后续课程思政的设计。

3.2 课程思政G-4S教学内容构建方法特色

首先,“聚焦+拓展”的思政内容梯队,促进育人目标达成。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有一个靶向,这个靶向就是课程素养目标。课程思政G-4S教学内容构建方法围绕育人目标的靶向,由虚到实地将关联度极高的思政内容传输给学生,充实并饱满。并且有了目标导向这一中心,从挖掘到输出的四步骤设计,使得课程思政的内容不偏航,思政元素完整且聚焦,形成课程思政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自己的效能,为最终人才的输出奠定基础。同时,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的时空维度,使得课程思政得以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增加课程思政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其次,“计划+多变”的课程思政元素,充盈课程思政体系。有了线上教学平台,就可以在教学实施中基于思政教学计划动态更新思政教学内容,这是单靠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如果课堂教学要增加课程思政拓展内容,就需要适当地减除专业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进度,这并不是课程思政的目的。所以,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这一矛盾,让课程思政变得灵动起来,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课程思政的时效性、趣味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对于思政育人起到正面作用。

最后,“反馈+调整”的课程思政设计,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思政的效果可以通过教师在输出步骤中设计的活动直接反馈出来,比如学生的接受度、参与度以及讨论中的倾向性方向等。学生思维比较发散,同时个性极强,对待事物都有具有个性的判断,在输出步骤中的多个方面的设计,都可以让教师更加直接了解到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学情分析,及时调整课程思政的设计方案,输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思政学习方式。

4 结束语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需要同向同行、协同作用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课程思政中特有的专业属性,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建设是课程思政的根基。课程思政G-4S教学内容构建方法围绕课程育人目标导向,从建立课程思政池到组织教学输出,通过挖掘、映射、融合、输出四个步骤形成闭环,并且基于线上数字平台动态更新课程思政池。同时,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打破教学时空的壁垒,运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将思政教学内容输出给学生,充分发挥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作用,达成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育人教学内容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