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实践性学习中支持性文本的设计与应用

2024-04-24 08:26方凌雁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支持性文本情境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开发和使用集主题资源、学习程序、学习工具、学习评价于一体的支持性文本有助于支持师生有效的课程行动,体现课程的动态生成性。支持性文本的设计可以从情境式主题、问题解决式学程、多样支持性工具、嵌入式评价四要素入手,使用时要将学生的真实实践、自主探究、综合解决问题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使支持性文本成为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课程体验的有效支持。

关  键  词 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支持性文本

引用格式 方凌雁.跨学科实践性学习中支持性文本的设计与应用[J].教学与管理,2024(11):22-2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其课程性质决定了它需要超越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基于真实生活促使学生去观察、体验、研究和创造性解决问题[1]。课程文本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带来的一个颇富争议的问题[2]。有学者提出开发必要的课程文本可以“弥补综合实践活动当前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规范缺失,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规范指导”[3]。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定位为支持学生有效开展跨学科实践性学习的 “动态文本”,可以发挥其支持引领的作用,避免出现教师实施时无从着手或课程实施“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本文以浙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为例,探讨支持性文本开发的基本定位及研发过程中设计向度与应用标准构建。

一、跨学科实践性学习中支持性文本定位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本是将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作为主要特征的“动态文本”,是集课程主题资源、学习程序、学习工具、学习评价于一体的支持性文本。该文本用于支持和引导,即支持学生合理选定主题,确定目標和学习方式,进而支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程时,在目标定位、资源选取、内容优化及课程实施方面都能更好地符合课程的基本要求。

1.确立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综合素质是“人身心、知行、文理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广泛适应现实生活中各种变化与挑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4]。其课程目标定位中将学生视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引领学生回归生活、理解生活乃至改造生活。如果学校并没有考虑清楚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仅仅根据学校资源和教师特长来设计课程,则容易出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形无实”的问题。支持性文本作为综合素质目标具象化文本,需要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素养导向的培养目标融入到课程项目的设计中,以体现素养目标的主题帮助学校进行课程项目设计。

2.选取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经验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版)》强调 “以融合方式开展相关活动,实施各类专题教育,使各类活动要素、各专题内容彼此渗透、融会贯通”[5]。支持性文本开发可以客观分析本区域资源,科学评估征集项目的普适性程度,以遴选适合的主题资源,将主题和专题教育整合,进而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支持性文本的主题群要成为一个可增补、淘汰、迭代发展的内容组织体系,进而支持学校课程内容的再优化与课程体系的校本构建。以浙版《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活动手册参照纲要提供的152个主题,结合地域特点和基础,通过增补删减,最后确定108个主题。108个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专题教育高度匹配,如“自护自救小能人”等主题对接安全教育、“我的节水行动”等主题对接环保教育、“管理我的零花钱”等主题对接财商教育、“老少同乐重阳节”等主题对接传统文化教育、“中外建筑对对碰”等主题对接国际理解教育、“今天我入队”等主题对接少先队教育。这样既落实了国家关于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的要求,又导引了学校普适性的专题教育内容放置到本土资源中开发的方向。

3.设计体系架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实践课程,以现实的主题(课题) 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6]。在近百年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史上,主题和项目是综合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抓手,如美国的“项目学习”、日本的“综合性学习、当前国际上流行的STEAM课程等都是因循项目的原理设计的。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支持性文本从体现架构来看,需要体现以项目为纽带的设计方向,通过主题项目架构帮助学校将课程理念、课程主线、实践活动领域、综合实践项目、主题活动[7]串联起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如浙版《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班级生活、校园生活、创新实践、职业体验、生活劳动、研学旅行、文化生活、自然考察、少先队活动、社会生活10类活动情境规划的36个主题群中内含108个有普适性价值,且和真实情境可以对应的课程主题项目。手册中每个项目都涵盖学习程序、组织方法等内容,导引学生基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关系找到有价值且感兴趣的主题项目。

4.支持活动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验生成的过程。其支持性文本应是学习情境、教师、学生、文本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下的生成物。支持性文本要发挥引导师生理解课程、把握课程性质,并对复杂的课程任务进行模仿基础上的创造性实施的作用[8]。支持性文本的主题项目只是一个个可能发生的示例,每一个课程项目背后隐含着动态生成可能性,引导学生自己在主题探究中将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有意义的活动项目,并可以随着实践活动过程调整目标、方法与步骤。这一设计体现差异性资源基础上学生的不同选择,同等课程实施条件下学生的个性选择。如“身边的博物馆”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选择身边的博物馆,省城学生可能会选择省级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而农村地区的学生可能发现身边的乡村文化博物馆(见表1)。不同情境的项目体现了基于真实情境和现实资源因地制宜、动态选题、动态实施的可能性。

二、跨学科实践性学习中支持性文本的设计向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本是一种脚手架式的文本,体现“情境、活动与相应工具的设计辅导”[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学习资源、学习主题、学习程序、组织方法等。课程项目每一个主题都应该通过提炼共通的方法支持课程生成,其设计向度包括情境、行动、资源、评价四个要素。

1.情境式主题项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开发是一个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再将问题转化为有意义的活动项目,进而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开展活动的过程。支持性文本中各个主题都需要与生活情境一体化设计,帮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提出问题,生成有价值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其一,主题与真实情境匹配。把期待学生解决的跨学科问题隐含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提出真实问题,并进入回归生活实践的学习世界。如 “传统游戏嗨起来”“红领巾义卖行动”“校园护绿小能手”三个主题涉及传统文化、志愿服务与环境保护,但设计时可以将之放在共同情境中,以校园为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围绕课间游戏、校园护绿、校园义卖等常见实践活动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展活动。其二,问题和项目匹配。通过列举结合问题情境的可能的研究选题,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确立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或项目。如传统游戏实践活动项目就是从课间游戏情境中萌发的,当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传承传统游戏时,通过 “将传统游戏用现代同学喜欢的方式重新编排”的思考而生成“传统游戏巧创编” 等研究项目。

2.问题解决式学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学程”,即通过解决问题的经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课程需要按照学生经历的完整的活动进行主题设计,导引学生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同时还要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种主要分类方式和关键要素融入具体项目设计中。如“神奇的中草药”实践活动中,课题一“小药农的草药种植研究”为考察探究为主的研究活动,课题二“小药师的中药研制研究”为设计制作为主的研究活动,其活动过程设计分别对两类活动方式和活动要素做了融入,引导学生经历 “问题解决式学程”(见表2)。

3.支持性工具

学生自主学习是在解决问题中充分经历实践,获得自己的经验,并在经验基础上知识再构。支持性文本则需要发挥对学生自主活动的支持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各种类型的支持性工具。这里的工具包括在一定情境下学生可能用到的各类思维工具、操作性工具、知识性工具、参照标准。如浙版资料包中支持自主探究的工具为 “分享链接”“小贴士”“小提醒”“小知识”四类(见表3)。“分享链接”引入同龄人的作品、活动照片,活动档案等,引导学生作为自我发展的参照;“小贴士”是思维性工具,给出各类研究方法的具体指导;“小提醒”为操作性工具,提醒学生在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安全问题等,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方法;“小知识”给出活动涉及的相關知识,特别是和主题相关的学科知识及主题知识。

4.嵌入式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 “以自我为参照物的评价”,提前将评价标准提供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将之作为学习的标准,发挥评价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支持性文本设计时将参照性的评价标准嵌入其中,能很好地起到评价融入学习全过程,并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资料包可以设计两类嵌入式评价:一是嵌入参照性评价标准。设计每个主题项目的各阶段表现性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参照“自我评价表”做好过程性评价和反思改进。可以结合主题项目特点列举“我是否完成了作品”“我和团队同学合作愉快”“我有一个很有创意的点子”“我经历了第一次访谈”等等反思评价点,作为学生对“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课程目标的复盘反思。二是嵌入参照性评价作品 。学生作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可嵌入同主题同龄人作品作为评价参照。

三、跨学科实践性学习中支持性文本的应用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实施取向的课程,课程实施可以视为课程形成的一部分[10]。建立支持性文本使用标准,导引学校将学生的真实实践、自主探究、综合解决问题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支持性文本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态文本”。

1.以真实实践经历为主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高质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支持性文本使用时首先要建立实践应用的标准。即要求每一个支持性文本的主题项目都需要依托具体而真实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引导学生带着研究课题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运用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如“清明去踏青”主题活动不局限在课堂探讨清明节节气风俗,需要学生在清明期间真正去踏青或郊游;“社区公益我参与”引导学生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中认识社区并服务社区,实践场域为身边的社区;“身边的博物馆”引导学生寻找并走进自然博物馆、乡村文化礼堂、科技馆等各类场馆,实践场域为各类场馆;“校园设计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校园环境,发现改造完善的项目开展“重新设计校园”的实践活动,实践场域为校园生活;“竞选班干部”引导学生将班干部竞选活动作为一次自主策划班集体建设的活动,实践场景为班级。

2.注重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现实问题(或任务)为核心,在现实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中激活相关知识经验”[11]的综合课程。支持性文本使用时,需要将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作为实践标准。设计资料包时,各个主题都需要为学生提供运用多种知识、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如“姓氏大探秘”专题中,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我爱你,汉字”、数学“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道德与法治“弘扬优秀家风”、美术“汉字的创意与设计”等学科知识,同时更需要从我的亲情树,身边的家谱、宗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姓氏文化等视角考虑主题。在“一周健康食谱”主题中的“家庭食谱我设计”,学生不仅要应用设计制作的方式完成一份家庭食谱的设计,还需要通过考察探究的方式了解食谱的构成和家庭的需求。使用时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对接和调研多学科知识、各种学习方式来完成课程实践学习。

3.导引学生自主的探究行为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他们自主选择、主动设计和自主管理与评价。支持性文本是学生主题背景下的选题,行动过程中的调查、访谈、观察、设计、制作等提供了解决文本中所提供的选题样例可能需要的活动方式。学生是否能自主展开研究行动才是支持性文本有效与否的衡量标准。支持性文本使用时,引导学生结合真实的资源条件自主找到感兴趣的活动主题项目,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找到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方式展开实践学习。资料包中的活动主题、活动程序都需要以低结构形态呈现,这有助于教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避免活动实施过程形式化、走过场,甚至成人越俎代庖。

理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需要 “选择普适性的内容,提炼共通的方法”的设计逻辑,帮助教师突破原有的教师仅是课程的执行者等观念束缚,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可操作、可落地。

参考文献

[1] 张传燧,左鹏.新时代课程育人:价值、目标及方式——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理解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20-27.

[2][3] 洪明,余文森.綜合实践活动“文本”开发的意义、定位和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3-8.

[4] 柳夕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定位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11):71-80.

[5][11] 柳夕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呼唤新型课程形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政策要点[J].人民教育,2017(22):44-47.

[6]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02(06):42-48.

[7] 李臣之.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关键路径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03):4-9.

[8] 方凌雁.搭建区域教研支架: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软着陆”[J].中小学管理,2020(05):40-42.

[9] 柳夕浪.实践型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新形态[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6):14-19.

[10]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实复杂性及其取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2-6.

[责任编辑:郭振玲]

猜你喜欢
支持性文本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提高材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支持性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