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协同、联动: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实践

2024-04-24 07:34高慧贤王浩哲
绿色中国·B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明大学绿色

高慧贤 王浩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小学生触摸自然、感知生命、品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是教育工作者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也是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质生产力”。作为我国绿色摇篮——北京林业大学的一部分,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始终秉承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育人理念,依托大学丰富的生态文明学科资源与人才资源,倾力打造生态文明特色学校,在面向小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进行了创新实践。

贯通:坚持系统性思维,

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小学全学段

依托学科,挖掘课程绿色元素。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坚持以立足课堂、了解知识、增强意识、提高实效为指导思想,贯彻“所有学科都要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特点,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上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进行有机渗透,全方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活动的行动力,努力让生态文明教育在课堂上润物无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绿色小卫士》、美术学科的《美丽的大自然》、科学学科的《珍惜水资源》等,都融入、渗透了生态文明理念。学校还结合新课标及学科教材,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科融合课例评选,加快培育生态文明教育团队,在全校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自主研发,开设独特绿色课程。一方面,创新开展生态文明校本课程。在多次走访、咨询专家学者的基础上,学校按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涉及动物、植物、插花艺术等12个领域的校本课程,聘请大学教授每学期走进课堂为孩子们讲授相关知识。从一年级起,每个学期都有一门课程,至小学毕业共完成12门课程的讲授。小学毕业时,学生不但可以得到全市统一的“学业成绩单”,还会拥有一份特殊的“林小绿色课程结业单”。另一方面,学校抓住“双减”契机,全面推进课后服务,增设了种植等绿色、生态课程,邀请家长志愿者共同研发了12门大自然系列课后服务课程,每门课程共计36课时。系统多样的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态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的浓郁兴趣。

创新体验,开展特色实践活动。一是与国家花卉工程中心、大学博物馆、图书馆、三顷园教学基地等合作共建,分学段开设绿色实践活动:一二年级学生开展绿色植物认知实践活动,三年级学生开展参观北林大博物馆实践活动,四年级学生开展麋鹿苑科普活动,五年级学生开展三顷园落花生春种秋收活动,六年级学生开展鹫峰梅花科普活动。二是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及节日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例如结合植树节开展校园护绿活动,结合雷锋日开展校园清洁活动,结合世界地球日、时间环境日开展环保书画展活动,结合“爱鸟周”开展观鸟活动等;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与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展快乐种植多肉活动。三是成立校园“清洁小卫士”“分小萌”等志愿服务组,培养孩子主人翁精神,引导孩子自觉维护校园、教室的干净整洁,爱护校园花草树木。四是与出版社携手共建“自然教育”图书角,为孩子们提供生态文明类科普图书,组织全体学生阅读环保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开展分享会。学校教师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身边的树木朋友》一书。该书由洪德元院士、尹伟伦院士、人民教育家于漪亲笔写信作序,称赞“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撒播热爱自然、崇尚科学、好奇探究的种子”。

协同:树立整体性观念,

创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全景场域

以笃行计划激发家庭参与积极性。开展笃行特色活动,携手家庭共同开展“21天”勤俭劳动、光盘行动、亲子种树、家庭种植、小区扫雪清路、扫落叶、减塑行动、垃圾分类、社区清理白色垃圾等活动,使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仅彰显在学校、更践行在日常,督促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性格形成和品格塑造。建立奖评制度,广泛征求家长和学生意见,研制开发备受大家喜爱的专属“笃行娃娃”,结合“笃行之星”形成奖励评价体系,给予坚持低碳生活方式的学生荣誉奖励,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带动社会。通过一系列家校联动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实践,从思想上营造家校互动、合作共育的良好氛围。

以共创共享促进社区共建主动性。把握学生大多数居住于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学校主动与社区对接,共同开展生态文明实践宣传。与所在社区共建“青芽青少年志愿服务队”,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把生态文明理念带回家庭、带到社区。与所在街道开展大中小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研究与示范,共同开展大中小生态文明素养一体化研究、生态文明特色学校建设一体化研究、生态文明课程建设一体化研究和生态文明一体化品牌推广机制研究,与社区联合通过社交媒体、学校网站、展览、讲座等方式传播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实践,并在社区、学校和家庭中广泛推广,形成共识和合力,推动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形成有影响力的生态文明教育共同体品牌。

联动:树立大资源观, 用好大学优势激发全体教师内驱力

充分与北京林业大学的大资源、大师资联动,联合相关部门及专业课教师、大学生团队,构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大课堂”,最终从“外联”引向“内联”,激发全体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感、自信心、凝聚力。

借智大学师资,以研促行强化理解认知。学校邀请大学生态文明首席专家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解读》讲座,结合传承中华优秀生态传统文化系列实践活动,提升教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与认知高度,不断提升教师的生态素养、培养绿色担当精神。在大學科研力量支持下,引导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生态文明综合素养,学校教师主持的《家校社协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研究》被列为市级“十四五”规划课题,携手街道、大学、中学开展《大中小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建设探究》。在科研课题的引领下,教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多次在海淀区征文活动中获奖。

借势大学文化,润物无声拓宽绿色视野。在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校训影响下,主动了解大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方面的绿色贡献,提升师生自豪感、责任感。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大学原创话剧《梁希》,了解新中国第一任林垦部部长的感人事迹。邀请大学环保类社团走进校园,特别是学习绿色长征、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等享誉全国的绿色活动品牌。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学习,参加绿色课程,了解人与自然的知识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举措在教师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环境参与意识与环境建设及创新意识,把开展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借力大学平台,潜移默化形成行动自觉。在大学的牵引帮助下,学校积极拓宽各种渠道,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体验与实践,使生态文明成为师生们的自觉意识,养成环保行为习惯,力求产生良好的“自育”效应。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培训,进行专题计划与总结。通过讲座报告和实践考察,提升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开展“教师力修炼”之礼仪培训,培养教师的日常行为,重视生态环保,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猜你喜欢
文明大学绿色
绿色低碳
“留白”是个大学问
请文明演绎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