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自强 王建伟 刘鑫
摘 要:高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完善高校内部治理对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办学质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高校内部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研究基于SFIC协同治理模型,选取山东省部分高校作为样本,对调查数据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PA-LV路径分析,从启动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和协同过程等方面提出优化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协同治理的建议,为提高新时代高校治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SFIC模型;大学生;高校内部治理;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3-0093-06
高校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一流高校建设需要一流的高校内部治理[1]。大学生是高校内部治理重要参与主体,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完善制度建设,对提高高校内部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SFIC模型探究影响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协同治理的因素,着力提升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协同治理的水平,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SFIC模型及其内涵
SFIC模型即协同治理模型,该模型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者克里斯·安塞尔(Chris Ansell)和艾利森·盖什(Alison Gash)所创,他们通过对137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政策领域的协同治理案例进行分析后提出该模型[2]。模型由“启动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和“协同过程”四个核心变量及其从属细分因子构成。其中,“协同过程”是模型的核心,“协同过程”在其他三个变量背景及影响下进行,各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最终在四大变量的综合作用下导出协同结果。模型构建过程充分考虑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不同领域的研究。本研究尝试在高等教育领域运用SFIC模型分析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协同治理问题。
二、研究设计与假设
(一)研究设计
SFIC模型涉及“启动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和“协同过程”四个部分,本研究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将SFIC模型涉及的四个部分预设相应的“变量组”,将協同效果作为“因变量组”,分别提出假设条件。本研究以山东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获取相关支持数据,基于假设及数据分析探讨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优化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协同治理的建议。
(二)研究假设
针对“变量组”和“因变量组”的关系,本研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假设。
H1 大学生参与治理的“启动条件”越好,则其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治理效果”就越好。
H2 高校治理“催化领导”越成功,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治理效果”就越好。
H3 高校治理相关“制度设计”越合理,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治理效果”就越好。
H4 高校治理“协同过程”越好,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治理效果”就越好。
具体题目设计与解释如下[3]。
1.“启动条件”问题设计与分析
“启动条件”,指促成或阻碍利益相关方达成合作的影响因素,包括权利或资源失衡、参与协同动机、合作或纠纷史三个变量。在调查中,该变量组设计的问题如下。
QD1 你对学校的治理措施非常了解。各方参与协同治理的信息掌握情况。按照SFIC的理论,“启动条件”的首要因素是权力、资源和知识的不对称性。参与协同治理的不对称性越强,意味着各方在协同过程中的地位越不平等。
QD2 你会积极配合学校对相关事务的治理。各方参与协同治理的动机,包含:各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意愿以及当出现矛盾时各方友好协商的意愿;各方对协同治理效果的预期,良好的预期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热情;各方对于实现目标依赖于协同治理的认可等方面的内容。参与动机越强越有利于协同治理过程的推进。
QD3 你曾与学校管理部门因治理发生过矛盾。各方合作与冲突的历史。良好的合作历史,有利于各方对协同的成果预期向好。反之,若各方曾出现过冲突,则可能会导致协同合作的意愿降低。
2.“催化领导”问题设计与分析
“催化领导”,指推动协同成果产生的机制。当各方协同动机弱、权力与资源不平等、前期合作不足时,领导力被广泛认为是将各方带到谈判桌前,引导克服协同过程中诸多困难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该变量组设计的问题如下。
CH1 学校管理层应该在学校内部治理中承担主要角色。高校领导在治理过程中的主导权。
CH2 对学生相关事务,学校管理层应尽可能少地进行干预。要增大学生在切身事务中的管理权限,就要避免高校领导层的过度干预,协同治理涉及各方权利的让渡。
CH3 你会积极向学校管理层就学校治理提供建议。需要检验协同过程中领导层的引导效果。
CH4 学校乐于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高校在催化领导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和效果,可以从高校管理层对待大学生意见和建议的状况进行衡量。
优秀的领导能力是协同治理过程中度过艰难时刻的关键因素。在参与动机薄弱、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均、对立情绪很高的地方,领导力就变得更加重要。结合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实际,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设计,在“协同过程”中需要强调学校领导层的主导地位。
3.“制度设计”问题设计与分析
“制度设计”,指协同过程中程序合法性至关重要的基本协议与规则。在调查中,该变量组设计的问题如下。
ZD1 你是否经常参与学校组织的治理制度研讨。制度设计的包容性体现在制度设计过程中有没有遵循民主参与的原则,是否积极广泛吸纳学生的意见,可以通过研讨会或听证会进行。
ZD2 学校当前的内部治理制度基本合理。规范合理的基本制度是协同治理过程中各方积极参与的重要前提,如不合理会直接失去各方加强协同的可能。
ZD3 学校在治理过程中能做到公开透明。明确和一贯适用的基本规则使利益相關者确信该过程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流程透明意味着利益相关者可以确信沟通是“真实的”。
ZD4 治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解决。解决渠道的排他性体现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借助于基本规则进行处理。这就需要有合理的制度规则。
4.“协同过程”问题设计与分析
“协同过程”,指在前述三大变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整个内部协同步骤。在调查中,该变量组设计的问题如下。
XT1 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利益非常紧密。协同过程的首要因素是各方对共同利益达成共识。无论是高校管理层还是在校学生,只有当各方把消除分歧、合作共赢作为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各方才会诚意合作。
XT2 学校在学生相关事务治理方面有明确目标。为实现共同的利益,各方需要确定共同的努力目标,唯有如此各方才能拧成一股绳,有效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的进程。
XT3 当前学校在与学生相关事务治理已经步入正轨。协同治理的成果是检验过程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参考。
XT4 学生有与学校加强沟通合作的意愿。
XT5 学校与学生进行了诚意的沟通。主要是高校管理层与学生的诚意沟通。同时,根据SFIC模型协同治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5.“治理效果”问题设计与分析
对“治理效果”Ansell和Gash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指标,本研究用XG1、XG2、XG3三个指标衡量协同治理效果。在调查中,该变量组设计的问题如下。
XG1 高校学生相关事务的治理情况良好。学生对高校治理现状的评价能够体现出当前高校治理的效果。
XG2 高校对学生相关事务的治理将会越来越好。检验治理效果是否有延续性。
XG3 你会继续并长期参与学校内部治理。学生是否会长期参与学校治理是内部协同治理效果的直观度量。
三、数据来源与检验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线上发布问卷的方式,样本涉及驻青岛高校2所、驻济南高校1所、驻潍坊高校1所、驻枣庄高校1所、驻临沂高校1所。学生籍贯覆盖我国除西藏、台湾之外的所有省级区域。剔除明显无效的答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27份,参与调查学生情况如表1所示。
(二)题项设计的检验
为了测试各因子与测度项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SFIC的关系,本研究使用SPSS 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此验证问卷各组题目设计是否合理。
经分析CH2需要被剔除,最终结果如图1所示。从结果看,整体模型适配度主要指标均符合要求,说明从整体上看题项设计合理。“制度设计”所设计的4个题目主要适配度指标:x2/df=1.632[<5]、GFI=0.997[>0.9]、CFI=0.998[>0.9]、RMSEA=0.035,均符合要求。“协同过程”所设计的5个题目主要适配度指标:x2/df=4.394[<5]、GFI=0.987[>0.9]、CFI=0.993[>0.9]、RMSEA=0.080,均符合要求。通过检验表明:研究设计的整体结构和各量表题目设计是合理的,符合SFIC模型基本结构。
(三)学生的评分差异分析
将各组变量求和获得SFIC模型中各组成部分的综合得分,然后进行方差分析或T检验得到结果汇总如表2、表3(见下页)所示。
表2从方差分析的结果看,学生的不同身份和生源地不会对评分产生显著影响。而性别对“启动条件”、年级对“协同过程”和“成果”存在显著影响。对“启动条件”的综合评分,男生为11.95,女生为12.39。
表3从年级对协同过程和治理效果的综合评分影响分析,不同年级对协同过程和治理效果的评分顺序一致,大一最高,其次是大三、大二,最低的是大四。存在显著差异的环节,在协同治理时应具体分析其原因。
四、路径分析结果及结论
(一)路径分析结果
由于QD3数值越大表示“启动条件”中矛盾越大,因此在路径分析前进行逆向处理,设为QD3_2。然后使用SPSS Amos软件依据SFIC模型构造各因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最终其PA-LV路径分析标准化结果如图2所示。
(二)路径分析结论
1.研究假设成立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主要参考指标均符合要求。“启动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三者与“协同过程”之间的影响系数均为正值,“协同过程”与“治理效果”之间的影响系数也为正值,意味着本研究预设的四个研究假设均被验证为成立,这一结果表明模型与研究结论之间关系是可靠的。
2.“启动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三者相关性显著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启动条件”与“催化领导”“制度设计”之间的相关系数R=0.77,为显著正相关;“催化领导”与“制度设计”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为高度正相关。表明“启动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三者之间均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这表明三者的关系符合SFIC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之间的关系。
3.“制度设计”对治理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影响系数看,“启动条件”对“协同过程”的影响系数为0.16,“催化领导”对“协同过程”的影响系数为0.11,“制度设计”对“协同过程”的影响系数为0.69。由此可见,“协同过程”更多取决于“制度设计”。“协同过程”与“治理效果”之间标准化影响系数高达0.94,表明“协同过程”可以决定“治理效果”的绝大部分。由以上分析可知,“协同过程”是影响“治理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而“协同过程”更多的决定于“制度设计”,这表明“制度设计”对“治理效果”有较大的间接影响(0.65)。此外,“制度设计”与“催化领导”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0.94),这表明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障“制度设计”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制度设计”与“催化领导”要求:一方面高校管理层要广泛吸纳大学生的意见,合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积极表达意见,从而保障“协同过程”顺利进行。
4.“启动条件”并非影响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
“启动条件”对“协同过程”的影响较小(0.16),同时对“治理效果”的影响也很小(0.15)。“催化领导”对“协同过程”的影响很弱(0.11)而与“制度设计”的相关性极强,这可能是由于“领导催化”成功与否表现在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制度设计”。这表明协同治理前的初始条件并不是最终治理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只要启动协同治理,做好“制度设计”和“催化领导”,在“协同过程”中处理好不同因素和环节的关系是可以取得良好协同治理效果的。
五、优化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协同治理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是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前提。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制度保障和基本手段。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不能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探索符合中国特色、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的路径。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必须以国家的法律、制度、规范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大学章程是高校治理制度体系中的“根本大法”,确立了高校治理发展的基本规则和改革创新的根本依据。高校应当以章程为依据,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活动、开展社会合作。高校要依法按照章程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依章程参与学校管理。
(二)重视“协同过程”
“协同过程”是学生参与学校内部治理的关键。在协同治理过程的各环节中需要精诚合作,良好的正向沟通是协同治理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高校章程具有概括性,不能对所有事务进行全面的规定,所以高校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设计,从而使学生有明确的行为预期,保障学生有序和规范化参与学校内部治理[4]。因此,在章程的修订过程中,高校要切实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采用学生代表或全员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诉求以及其对学校治理的意见,基于对学生利益和高校利益的客观分析,经诚意沟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5]。这要求高校领导层正视学生的诉求,真正俯下身来与学生进行诚意的沟通,而不是浮于表面走过场。特别是在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提高高校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倾听学生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
(三)鼓励“催化领导”
按照《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1号)要求,章程应当依照法律及其他有关规定,健全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具体实施规则、实施意见,规范学校党委集体领导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明确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的制度规范。良好的制度,离不开扎实的落实。大学生参与高校协同管理的制度需要在个人行为与学校的活动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鼓励“催化领导”,高校管理层依法依规落实章程,深化民主管理,拓展民主管理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党派等群团组织在学校组织、管理、决策、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深入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确保师生对高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6]。
(四)正视“启动条件”
学生是大学的主体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治理要为学生服务,让学生获得更好发展,因此更要确认学生的主体角色,这意味着学生的身份由纯粹的受教育者向兼具治理者转变[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高校要从协同治理的角度出发,适应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着力加强内部协同治理体系建设。高校要广泛吸纳师生参与学校内部治理:一方面要完善组织建设,如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会等,使师生拥有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组织依托;另一方面要拓展参与渠道,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增设民主参与平台,积极主动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高校要明确学生主体角色,赋予充分权利;完善学生组织,提升参与合力;构建制度体系,提供合法性保障;应用智能技术,打造智慧参与平台[8]。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改善高校内部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是正视“启动条件”的表现。
总之,高校治理水平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大学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大学治理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9]。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化,高校治理必将实现新的跨越。但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通过实证量化衡量影响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相关研究极少。另一方面,受限于作者的水平,本研究尝试性地提出假设,采用量化分析的形式探讨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首先,SFIC权变模型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对“协同过程”的影响,而高校作为非完全开放的单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其次,尽管模型的创造者已经意识到“协同过程”各个环节之间很可能存在着非线性关系,但模型对“协同过程”的分析沒有摆脱线性模型的束缚。最后,本研究的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参考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但从PA-LV模型结果可以看出,隐变量“启动条件”和“催化领导”对个别观测变量的解释能力偏弱。这些限制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突破。此外,由于受到样本制约,对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可推广性也有一定局限。
参考文献
[1]王晓茜,姚昊.大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2,38(4):53-62+121-122.
[2]彭艳,丁晓莹,王继笛,等.基于SFIC模型的云南省跨境经济合作区协同治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4):125-130.
[3]赵锦.中国网约车服务业的协同治理研究:以SFIC模型为分析框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吉明明,马金平.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0):40-45.
[5]陈瞳.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6]郭华桥.把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内涵[N].中国教育报,2023-10-30(6).
[7]王璐.大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意愿、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3.
[8]骆聘三.积极促进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共同体建设[EB/OL].(2023-11-23)[2023-12-02].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11/t20231123_5698454.shtml.
[9]王晓茜,姚昊.大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2):49-59.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高校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与监测研究”(20CPYJ39)、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分类管理视角下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2020ZC321)、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山东省民办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2016M081)的研究成果。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