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的关系

2024-04-22 06:02张玉祥
三角洲 2024年9期

张玉祥

根据2017年阿里的数据,中国目前有超过5000万名“空巢青年”,他们面临着严重的孤独感问题。这是因为社交媒体的普及和青年群体对其频繁使用,成为他们缓解孤独和寻求情感支持的主要途径。本文将重点研究社交媒体对“空巢青年”孤独感的影响。该研究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访谈和在线数据收集。经过深入访谈,我们观察到,那些独自外出努力的“空巢青年”经常经历孤独的时刻。单身状态、情感支持的缺乏、社交圈子的局限性导致的伴侣支持不足,以及性格、社交技巧和家庭背景等因素,都是影响“空巢青年”孤独感的重要因素。微信朋友圈、抖音、网易云音乐等社交软件成为“空巢青年”经常使用的平台,他们通过这些社交软件可以获得短暂的情感支持和伴友支持。

研究表明,为了缓解“空巢青年”所面临的孤独感,他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缩短自己的独居时间,与他人进行交流等。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等,增强与他人的互动,获得情感支持和伴友支持,从而暂时减轻自己的孤独感。

“空巢青年”的概念、特征

一、“空巢青年”的定义

“空巢青年”这个词诞生于2016年,学术界并没有一个严格且明确的定义。这个词汇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主要是因为2016年众多媒体的大量报道,但关于“空巢青年”的定义,不同的新闻报道和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提到,“空巢青年”指的是具有以下特征的年轻人:“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何绍辉认为,“空巢青年”指的是“年龄在20~35岁之间,受教育程度较高,在大城市拥有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远离亲人、独自居住的年轻人”。常进锋在研究中认为,“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拼搏的年轻人,“他(她)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情感寄托,没有家庭生活”。通过整理得出“空巢青年”的关键词包括独居、单身和独在异乡。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将“空巢青年”定义为那些远离父母在外地奋斗、独自生活的单身年轻人。

二、“空巢青年”的特征

对“空巢青年”这一概念的详细解读,并结合对受访者的深入访谈,我们观察到“空巢青年”展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主动选择前往大城市打拼,积极选择独居或与他人合租的居住方式;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通常拥有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大多数处于单身状态,希望结束单身但也考虑到生活压力以及家乡与对方的地理距离。

“空巢青年”使用社交媒体的表现

社交媒体定义为一个基于用户间关系在互联网上进行内容创作和交流的平台。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在互联网上蓬勃发展,并释放出令人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时重要的内容之一。

根据《2016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所提供的资料,我国当前的移动社交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种类:即时通信工具(如微信等)、多功能社交应用(如微信朋友圈等)以及细分的社交应用(如贴吧等)。在各类应用中,微信的普及率最高,其次是微博,最后是其他類型的社交软件。在所有应用中,综合社交应用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微信朋友圈的用户占比高达85.8%,而与此相比,新浪微博这一基于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平台的使用率仅为37.1%。

一、“空巢青年”与社交媒体共处的一天

LXS,一个来自云南的“空巢青年”,曾是我在杭州工作时的同事。以下是他一天中使用移动社交媒体的具体情况。

早晨醒来被闹钟吵醒,首先打开微信,看是否有发来的消息。接着,打开网易云音乐,听音乐、穿衣并洗漱。走到楼下,用美团扫描共享单车,骑车去地铁站。到达地铁站后,使用支付宝打开健康码,然后用支付宝支付地铁费用。坐下后,又打开了网易云音乐,同时打开微博看看今日的热点新闻。到达目的地后,使用微信购买早餐,进入公司时使用钉钉打卡。随后,开始工作模式。午饭时使用饿了么订外卖。下午休息时间刷朋友圈。下班回家后,打开网易云音乐,边听歌边做饭。睡觉前进行洗漱,上床后打开了王者荣耀,然后关闭手机准备睡觉。

其实,上述被提及的访问者只是众多“空巢青年”中的一员,他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的情况实际上与大多数人几乎相同。很明显,像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应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社交媒体网络交友描述

第二位朋友FZY是我在本科时的同学,他是一个热衷于网络社交的达人。以下是他的描述:“我每天对这些应用的使用情况比较固定。白天主要使用微信,网易云音乐和抖音在我通勤的路上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缓解孤独感,我经常在晚上使用探探和Soul这两款交友应用。”

受访者QXC表示:“微信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让我和很多人交流。这使我有机会与我的老友保持紧密的联系,并在郑州这个孤寂的城市中结识了新的朋友,尽管他们可能仅仅是网络上的用户。”按照D Kara的看法,互联网作为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对某些人而言似乎存在某种“依赖性”,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表达那些在真实世界中难以触及的关系、感情或思维。这些社交媒体承载了“空巢青年”在异乡奋斗中所产生的许多情绪,这种情感载体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每一个“空巢青年”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

“空巢青年”的孤独感与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一、“空巢青年”孤独感的维度

Perlman等人提出,当一个人的社交网络在某些关键领域存在不足时,他们可能会经历一种被称为孤独感的消极体验。孤独感是由社会支持网络和人际互动模式造成的一种情绪体验。他们把孤独感描述为一种内心的不快体验,那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与他们心中理想的社交关系之间的鸿沟。在这篇文章的访谈部分,作者观察到“空巢青年”这一群体在内心深处普遍感受到孤独,并且这一现象的比例相对较高。孤独感是由社会支持网络和人际互动模式造成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接受采访的人当中,有三个人表示他们曾经体验过孤独的感觉。

对于孤独感的研究西方学界有着较为详尽的讨论。Weiss提出,孤独感可以被划分为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这两个方面,而Peplau则从时间维度出发,将孤独感进一步细分为长期孤独和状态孤独。Elizabeth M的研究发现,那些感到孤独的人通常会减少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交活动,而更多地依赖于如电影和电视这样的媒体。Turkle持有的观点是,社交技术已经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导致了人们在与他人进行高质量、亲密的互动时的缺失,进而加剧了孤独的感觉。

二、“空巢青年”孤独感体验分析

第一,社交孤独:社交圈缩小。社交孤独(social loneliness)通常描述的是因为社交媒体的吸引力不足,从而引发的个人的负面情感反应。这样的情感体现在社交圈子的减少、社交活动的减少,以及对实际社交活动的不愿意参与。

在这个全新的生活背景下,“空巢青年”不只是要与他们之前的社交环境告别,还在某种程度上对新的社交圈存在着一定的抵触。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注定导致社交孤独的出现。

第二,情感孤独:单身+独居造成的亲密关系缺失。Weiss提出了孤独感的另一个方面——情感孤独(emotional loneliness),这包括了浪漫关系孤独和家庭孤独。在当前的情境下,浪漫关系描述的是恋人之间的爱情纽带,而对于单身者来说,这种孤独的浪漫情感是他们普遍会经历的。

第三,网络孤独:沉迷社交媒体。当网络技术被应用于强化已有的人际关系和构建新的社交网络时,它有潜力成为缓解孤独情绪的有力手段。然而,如果社交技术被应用以规避社交环境,从而减轻由人际互动引发的“社交痛苦”,那么孤独的感觉有可能会加剧。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5G网络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空巢青年”提供了丰富而便利的环境和条件的同时,导致其对线下人际交往疏忽,形成了媒介依赖。

第四,孤独归属:飘荡的归属感。Bollen和Hoyle对归属感的阐述包括了个体对集体或社群的认同和定位,以及这种认同可能触发的情感反应,并进一步阐述了个体在特定系统内所持有的不可替代的信仰。对那些被称为“空巢青年”的人来说,他们部分地离开了自己最初的成长背景,选择了一个可能与他们的原生文化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这导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归属感,使他们感到孤独。

研究结论

一、使用与满足视角下的“空巢青年”与社交媒体

得益于通信技术的推动,社交媒体成功地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从而消除了距离和时差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改变,尤其是年轻群体。“空巢青年”在社交媒体的互动中寻求更多的使用和满足,这包括但不限于沟通、娱乐、与异性的互动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经过深入的访谈研究,我们观察到社交媒体用户的动机不仅局限于前述因素,还包括多种潜在的使用动机,如获取同龄人的认同、维护人际关系以及自由地表达个人需求。

二、“空巢青年”的社交媒体依赖

第一,社交媒体成为“空巢青年”的一种生活形态。目前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即社交媒体的兴盛似乎与“空巢青年”的孤独感有关。根据网易新闻发布的《空巢青年人群画像》,可以看出“空巢青年”聚集的行业前五是互联网、金融、医药、政府机构和媒体公关。由于这些行业对信息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微信、QQ等移动社交应用程序已经成为“空巢青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第二,社交媒體影响力提升,“空巢青年”自主性下降。社交媒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对个人的影响不可小觑。从受访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空巢青年”在社交媒体的互动中寻求更多的使用和满足,包括但不限于沟通、娱乐、与异性的互动和信息检索等方面。在未来,随着AR(增强现实技术)和VR(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技术有望变得更为普及。受到科技进步的驱动,媒体开始深入个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甚至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影响。媒体塑造个人的需求和期望,导致个人失去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

第三,“空巢青年”媒介依赖日渐突出。Thomas E的研究指出,当一个人渴望获取信息或通过某种特定的传播方式或信息时,他们通常会对这些媒体或信息产生强烈的依赖。这种依赖是由其所处环境以及自身心理状态所决定的。研究发现,在社会遭遇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空巢青年”往往倾向于通过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对事件进展保持更高的关注度。对于众多的“空巢青年”来说,移动社交应用逐渐变成了他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首选甚至是最主要的方式,这导致他们对这些媒介的依赖行为的形成。

“空巢青年”这一代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年轻人虽然享受了网络所带来的种种便捷,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新一轮的焦虑之中。尽管他们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的互动似乎变得更为密切,但事实上,他们的孤独感也在逐渐增强。虽然他们正在享受技术的解放,但他们也不得不面对被技术限制的事实。

作者简介:

张玉祥,安徽淮南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融媒体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