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优化与实践性作业设计的路径

2024-04-22 22:00王梓嘉
家长·中 2024年3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语文课堂作业

王梓嘉

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令师生苦恼的问题,需要师生配合,以优化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正确处理学习动机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即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达到双赢的效果。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但部分教师对课前预习的忽视,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充分利用预习作业,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追求的不仅是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更关注如何建立满足学生需求的语文课堂,即轻松、充满趣味的语文课堂。所以,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预习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促进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理念的“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要求。

一、文本选择

《皇帝的新装》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故事,本文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塑造了昏庸愚蠢、自私虚伪的统治阶级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腐朽的社会现实,也揭露了人性中爱慕虚荣的弱点。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提示到本单元的特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童话、诗歌、神话中蕴含的想象力,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

从这个单元开始,学生要接触长文本阅读。此阶段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接触较少,但在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开始接触《西游记》等长篇名著阅读,要形成基本的长文本阅读能力。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努力做到一分钟不少于400字的阅读量,通过寻找和圈画关键词来提高阅读效率,快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一篇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文本具有丰富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前置性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文本探究与解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

二、文獻综述

曾芳芳在《重视高中数学课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度解析了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及缘由。在《设计课前预习问题的策略》这篇文章中,李志清指出当前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先扶后放”的预习总原则,依照读者水平的高低,提出走近文本、走近作者、走近生活的预习策略。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的对比。赫尔巴特认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指的是积极利用自己头脑中原有的模式对未知的新事物进行再次思考,进而获取更多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则会让学到的知识很难被永久记忆,遇到问题,很难举一反三地灵活调用知识。高效且易于实践的课前预习,则能够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化作主动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预习环节,还要帮助学生设计好预习作业。

综上,国内外关于课前预习已经提出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但具体到语文学科课前预习作业设计中,尤其是以义务教育初中学生为对象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相关研究却非常少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以及新课标的颁布,教师应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积极实践“大单元教学”与“整本书阅读”,提升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那么,设计有效且与之相关的课前预习作业,成为教师需要着力钻研的课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之一,能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着力探索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课前预习作业设计实践方案,适应了新课改要求和落实“双减”政策的需求。

三、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优化与实践性作业设计的路径

(一)设计高效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实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提升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果和学习成绩。作业设计,即教师在讲授新课、学生学习新课之前,有计划地布置适量、不同难度、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自学的作业。课堂授课效率是指通过各种教学策略与作业设计的尝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课堂的生动性,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使学生受益匪浅。

为提高课堂效率,任课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保证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预习作业为初中语文教学服务。比如,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前预习清单”,并以此为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的主要抓手,通过“清单”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学习困难点,让课前预习的作业设计更符合学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锻炼其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践行学习任务群中“大单元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关于课前预习的理论基础,为实践提供有益借鉴。最终,利用课前预习作业设计,引领教师深化对新课标的思考并将理论落在实践中。

(二)设计情景作业,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虽然有语文课外活动作为延伸实践,但是大部分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而短暂的课堂时间不仅要讲授大容量的语文知识,还要进行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很显然时间是不够用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作业,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参与课堂、组织课堂、享受课堂,锻炼其各方面的能力。

情景模拟法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能够减轻学习的压力,帮助他们学习语文,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一大帮手。它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考验学生的模仿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情景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解能力,还要细致入微地模仿人物的情感体验,注重对细节问题的把握。所以,教师要通过详细的作业设计,根据学情给予具体指导,实现教学目标。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还原故事,笔者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选择使用课本剧的形式进行作业设计。由学生自己选定导演、演员、编剧,进行选角排练和编排剧本,笔者只在剧本编排上给予建议和意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同时,比起只是由两三名学生充当主要演员的表演方式,笔者建议学生减少主演的占比,扩大演员数量,做到让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课本剧的出演,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美好的校园回忆。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的话剧、小说等类型的课文学习,既考验学生的组织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组织水平和管理能力,又考验他们的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另外,教师采取情景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思想外化。学生的思想很多情况下是默默无闻的,并不是广而告之的。因此,教师在采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察言观色”,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思想、做出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的思想,并且在语文情景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三)巧设作业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情景教学是提高课堂趣味的帮手,而课堂辩论则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手段。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质量方面,还反映在提问的艺术方面。课堂提问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问题敏感性,懂得如何将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到语文课堂上、如何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发问、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而且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提出面对全体学生、难度适宜、角度新颖的问题。课上时间有限,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和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充分思考,以便在课堂上有高质量的问答与互动。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作为童话,它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一波三折,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故事人物(皇帝、官员、百姓、孩子)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在设计预习作业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全文线索“新装”所具有的特点: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并抓住“任何”这个词为线索,引出故事的异类——孩子,进而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思考、探究孩子为什么能直言不讳。

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选择角色进行讨论,研究不同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情节背后的原因,以逻辑思考为线索,抽丝剥茧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敏锐的思辨能力,帮助他们有条不紊地分析归纳,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准确、清晰的回答。同时,笔者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察言观色”“火上浇油”,使学生大胆设想、质疑问难,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融会贯通地掌握语文知识。

(四)巧用多媒体教学,减少学生的疲惫感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课堂效果,减少学生的疲惫感。以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为例,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作者的生平介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首先,教师播放作者的生平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背景、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后的动机和意图。这种背景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提升其对作品的审美水平和阅读体验。

其次,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相比于传统的课堂讲解,多媒体呈现更加生动直观,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增强他们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

最后,多媒体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力。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的生平介绍,可以激发学生对作者生活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文学创作背后的故事和情感的探索欲望,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中。

(五)理实结合,达到双赢的效果

高质量的语文课堂离不开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有效利用的课程资源、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以及师生之间的高度配合等因素,然而要真正教好语文、学好语文、学精语文,还需要善于从生活的角度感受语文、理解语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皇帝的新装》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这些人性本质的极丑和极真在一篇童话故事中都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所以,在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之后,教师可以拓展故事的深度,引导学生分析人性的多面性,理解人性的无奈和丑陋:官员、平民是不敢说实话的普通人。同时,学会辨别身边的丑恶,面对暴力时的沉默也是一种作恶。这些目标看似分散,但有一个共同的线索,即人性的丑恶。

在理解人物形象之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审丑,学会发现故事中人性的丑恶、辨别现实中人性的丑恶、拒绝丑恶,保持故事中孩子所拥有的纯真,做一个勇敢的普通人。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實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知识,将其结合到现实生活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四、结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关键,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的障碍,解决语文学习的烦恼,坚定学习语文的信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评价学生,还要善于从各方面发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将这种学习动机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此外,新课标还提出“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要求教师重视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要求教师着力探索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课前预习作业设计实践道路,并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形成操作性强的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策略,为学生的预习提供方向与必要指导,让预习更有目的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树立担当意识。教师还要提升自身制订周密严谨的预习计划的能力、监控计划妥善实施的能力、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共同成长。

注:本文系泉州市台商投资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课前预习作业设计策略研究”(课题编号:tsjyz1420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语文课堂作业
快来写作业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作业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