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哥,我们这次来是对上次你们反映的村干部冒领村集体资金挪作私用一案后续整改情况开展回访,拖欠的工资和租金还给你们了吗?”
“给了给了,当时召开了村民大会,现场就把钱拿给我们了……”
日前,平武县纪委监委“背包工作组”成员杨杨和严林在水晶镇对前期走访发现的问题线索案后整改情况开展入户走访。
平武县地处四川盆周山区,县域内超94%的区域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地,约有12万名各族群众居住在高山深谷之间。山高路远、人员分散,在此情况下开展基层监督难度偏大。为及时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基层监督落细落实,近年来,平武县纪委监委探索建立以党内监督带动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将组织各级纪检监察力量组建背包队深入群眾身边走访与发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有效结合起来,有力护航山区群众幸福路。
针对基层监督开展相对较为困难的局面,平武县纪委监委创新基层监督工作模式,依托“委领导+室组地”片区协作机制,成立由县纪委监委机关各室(部)+相关职能部门组建的“背包工作组”,深入一线开展监督执纪。
“我们就像是行走的基层监督‘探头,常年奔走在乡村田野、农家牧舍、厂矿街头。”杨杨介绍,“背包工作组”主要聚焦乡村振兴、农村“三资”管理监督、农村小额工程监管、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整治等方面,到片区乡镇进行下沉式走访,既开展常规监督检查,摸排问题线索,又适时开展流动接访、“逢场接访”、线索核查“把脉问诊”、“送审下乡”等工作,从而推动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提质增效。
据了解,该县纪委监委“背包工作组”成员并不固定,而是根据各阶段监督重点,由县纪委监委统筹信访室、党风政风监督室或案件监督管理室等不同室(部)业务能手定期开展下沉走访,将监督的触角最大限度地延伸到偏远乡镇,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平武县纪委监委“背包工作组”在古城镇小林山茶园走访了解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谭茗月/摄)
对于收集到的问题线索,“背包工作组”按照各室(部)业务归口情况进行问题线索研讨划分,简单问题当场进行协调解决,如遇民族乡镇复杂问题线索时,则启用“委领导+室组地”片区协作机制,对复杂、棘手问题线索开展提级办理,办理结果由前期入户走访人员限期反馈。去年以来,“背包工作组”先后收集问题线索39件,推动办结20件,通过案件查办,一些典型的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得到有效查处。
此前,该县纪委监委第三片区“背包工作组”在水晶镇开展监督检查时发现,原桂花村集体财务管理混乱,集体收入坐收坐支,村务公开不清不楚,村上项目建设拖欠民工工资、造成集体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最终,该案经县纪委监委提级办理,追回被挪用的1.36万元集体资金及拖欠的民工工资及材料款2.24万元。原桂花村党支部书记徐某因违反工作纪律和组织纪律,受到留党察看一年处分。
“去年年底,我们村集体经济所属的近150亩芍药,收入超60万元,集体经济壮大了,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我们交给群众最好的监督成绩单。”谈起黄羊关藏族乡曙光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曙光村党支部副书记、村纪检委员魏发香颇有成就感。作为该村纪检委员,魏发香常年活跃在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监督一线,从芍药采收到销售入账,随处可见她的身影。
从以前监督时的没底气、无头绪到现在的游刃有余有成效,魏发香表示自己作为村纪检委员的履职能力在参与村务监督中得到了提升。在基层监督工作开展中,和魏发香一样有成就感的还有木皮藏族乡关坝村党风政风监督员赵海清。
此前,在关坝村“一事一议”大会上,村党风政风监督员赵海清对村里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村“两委”在坝坝会议时定期通报村集体经济运行情况,并及时将村集体经济开支的费用明细公布出来。在建议被采纳后,赵海清感受到了履行党风政风监督员职责所带来的成就感。
近年来,为有效帮助村级组织规范、高效履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乡镇、村(社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平武县纪委监委聚焦增内力,从干部队伍入手,在严格落实“两专三兼”“两专一兼”的基础上,配齐全县178个村(社区)纪检委员,并在20个乡镇全面组建“村(社区)纪检委员(纪委书记)+党风政风监督员”的监督队伍,持续释放基层监督“末梢”作用,着力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
“为推进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同向发力,我们充分发挥‘室组地优势,由县纪委、乡镇纪委对村级纪检工作开展规范指导。”该县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介绍,在解决村级监督存在的不敢监督、不会监督、不能监督、不愿监督等问题基础上,该县纪委监委还对各村纪检委员、党风政风监督员监督范围进行划定,印发《平武县村(社区)纪检工作手册》,明确对“三重一大”事项、财务管理、村级“三资”管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监督,增强了村纪检委员履职能力,确保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有效落实。
截至目前,该县选优配齐178名村(社区)纪检委员,从“党员乡贤”中选聘331名党风政风监督员,在全县20个乡镇梳理廉政风险点69个,走访发现问题657个,促进解决民生问题27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