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微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以莫尔爵士、霍尔、霍林斯赫德等人的专著和前人的文学作品为素材来源,加以想象、阐发和艺术加工,创作了《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两部曲、《亨利六世》三部曲、《理查三世》《亨利八世》九部历史剧。通过戏剧的形式和谨慎选材,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塑造了多个英国国王、大贵族和众多平民的形象,形塑中世纪到近代前夕的英格兰广阔的社会图景,得以探索什么样的君主是合格的君主、秩序为何颠覆又如何重建等问题,传达出剧作家的帝王观。结合历史研究和文本细读法,以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英格兰君主形象为例,从秩序的破坏者、重建者和开创者三大类型切入,分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帝王观。莎士比亚的帝王观既是对当时英国君主、贵族和平民的启迪,也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呈现的一位天才剧作家对英格兰历史命运的思考。
秩序的破坏者
英国王室的王位继承基本按照血缘关系继承,属于“千古一系”的范畴,每个英格兰君主都有谱系可以追溯,英国史表明,英格兰国王有按照父系血统继承王位者,也有按照母系血统继承王位者,莎士比亚《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剧情的矛盾冲突几乎皆因王位继承纠纷而起。莎士比亚笔下的英格兰国王需要承担统领贵族、召开议会、维护贵族利益、维护国内外平衡的义务,王位继承的纠纷处理不当会导致英国社会秩序的混乱。“英国最高封君国王与贵族封臣之间所维系的并非一种单向的主从关系,而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依存基础上的双向契约关系。”通过历史剧,莎士比亚探索了什么样的国王会导致王冠易主,秩序被颠覆。
一、篡位者与秩序的颠覆:亨利四世、爱德华四世
根据血缘的亲疏远近,英国历史上存在处于王位顺位继承位置上的贵族通过篡位夺取王位的现象。亚历山大·莱格特在《莎士比亚的政治剧:历史剧和罗马剧》中评述《理查二世》中理查二世让位给亨利的场景,这一场景打破了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国王的秩序,因为理查二世是国王,才能宣称“我愿意放弃我的王冠”,而摘下王冠的时刻理查二世又不再是国王,此刻理查二世和亨利四世同时存在,短暂形成了王权真空的矛盾瞬间。
篡位者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篡位行为已破坏了英格兰统治的秩序,埋下了内乱和战争的祸根。篡位者作为君王难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必须时时提防贵族叛变和战乱。亨利四世以刚特的约翰的后裔发起的王位诉求引发了王位继承的混乱,为后世的玫瑰战争埋下隐患。亨利四世小心地维持着贵族势力之间的平衡,叮嘱儿子哈尔亲王利用国外战争来平衡国内势力。作为篡位者,他深知篡位是不正当的行为,已被他颠覆的秩序难以轻易恢复。在玫瑰战争之中,爱德华四世延续其父约克公爵对王位的诉求,以武力迫使亨利六世退位,在婚姻问题上与华列克产生分歧,险失王位。爱德华四世的婚姻没有达到他预期的与兰开斯特家族联姻来缓和两家世仇的目的,他对王后所属家族的纵容引发了贵族之间新的矛盾。作为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初代君主,亨利四世和爱德华四世均未实现维持平衡的目标。
莎士比亚在剧中呈现篡位者登上王位的场景,篡位者能够通过一时的声望、策略和武力夺取王位,以个人才能试图维持秩序,然而因篡位行为已被颠覆的秩序难以通过一代君主的努力恢复。篡位者不是理想的君王,莎士比亚通过历史剧发出对于英格兰统治秩序的警告。
二、軟弱者与纷争:理查二世、亨利六世、爱德华五世
从王位传承来看,理查二世、亨利六世和爱德华五世都是按照血缘关系继位的正统国王,这三个国王或因其软弱,或因其年幼无力,都导致王权旁落,纷争四起。而贵族拥兵自重、争权的后果是英格兰陷入混乱状态,难以抵挡来自法兰西的威胁。
软弱的君王无法平衡贵族之间的利益与冲突。在被强有力的爱德华三世的儿子们包围的情况下,理查二世听信谗言、调节波林勃洛克和毛勃雷之间的纠纷不力、侵吞兰开斯特公爵的家产,违背封君和封臣之间的秩序,作为合法国王被篡夺了王位。
软弱的君王无法彰显骑士精神和骑士力量。《亨利六世》上篇亨利六世与塔尔博一同构成的国王与受封赏的骑士的场景是骑士精神的具象化,塔尔博英勇战斗,忠于君主,这一场景与后来塔尔博父子力战殉国、兰开斯特王朝失序混乱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亨利六世无疑是言行举止道德、仁爱的,然其内在是软弱无力的,不具备战略指挥和实地作战的能力,先后受制于葛罗斯特公爵和玛格莱特王后等人。亨利六世作为国王,其精神道德的完善、信仰的虔诚都无法弥补骑士精神和力量的缺失、政治手腕的匮乏引发的对英格兰的近乎毁灭性打击。在莎士比亚的帝王观里,仅具备德行仍不足以成为一个好国王。
软弱的君王终会带来纷争。由于爱德华五世年幼无力,伍德维尔家族和理查三世对摄政权力的争夺导致国王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理想君主的思想和能力必定是强有力的,理查二世、亨利六世和爱德华五世的例子表明,不能利用王权把贵族制衡或团结在一起的国王、性格上软弱的君王,仍会破坏英格兰的秩序,带来纷争和战乱。
三、暴君与暴民:理查三世、杰克·凯德
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中刻画了为约克公爵所用的暴民杰克·凯德的形象,又通过《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塑造了都铎王朝史家所界定的暴君理查三世的形象。杰克·凯德在起义进城后为所欲为的宣言和行为,是作为暴君缩影的暴民形象,暴君与暴民都志在夺取无限权力和控制所有人。
暴君的产生有其内部和外部因素。格林布拉特认为,暴君得到了同谋者的帮助。无论是惧怕暴君,冷眼旁观,与暴君有短暂的共同利益,还是被暴君所吸引,理查三世周围聚集了诸多同谋者助力他一步步实现篡位。《理查三世》最终呈现的暴君理查,最初是以心口不一的约克公爵的儿子的形象出现的,在理查的独白中,观众得知理查因为外形丑陋难以得到女人的垂青,甚至其生母约克公爵夫人都嫌弃并诅咒他,被歧视导致的内心扭曲和和平年代无法发挥其武功的空虚感致使理查觊觎王位。《理查三世》中,莎士比亚描绘的是作为人的理查如何一步步走向篡位之路,不断向观众吐露内心想法,暴君首先是有缺陷的人类,莎士比亚更为重视探索暴君的成因,呈现暴君的内心活动。
暴君无法重建统治的秩序。作为艺术创作,《理查三世》与目前的历史研究成果有所不同,莎士比亚从塑造暴君的角度阐释了暴君众叛亲离的过程,暴君妄图攫取一切,理查三世无法通过迫使每个臣民服从来实现永久的和平。当国王只拥有权力,即使武功高强,也无法从战场上全身而退。
秩序的重建者:亨利五世
在《亨利四世》的结尾,通过王位传承,亨利五世成为合法国王,此前这个王子混迹市井,体察民情,登基后压抑本身性格实现了作为国王性格上的飞跃,以对外战争和联姻打造空前繁荣的英国,亨利五世是距离都铎王朝最近的理想君主形象。
一、成长型国王
威尔士亲王亨利在跟随福斯塔夫混迹社会和跟随亨利四世战场历练的过程中成长,他是莎士比亚笔下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成长型国王。亨利主张“只有偶然难得的事件,才有勾引世人兴味的力量”“我要利用我的放荡的行为,在人们意料不及的时候一反我的旧辙”。他以策略掩饰自己的真实性格,获得观察各阶层人生百态的机会。霍茨波作为高尚庄严的骑士与放荡不羁的亲王亨利形成对照,实际上霍茨波象征已经逝去的骑士的时代,亨利象征正在崛起的充满智慧、同情心和理性的人的时代。
理想的君王必须是谨慎、节制、理性的。亨利仍是亲王时参与福斯塔夫等人的胡闹行为总是谨慎地收集情报,仔细掌握福斯塔夫所在小团体所有人的性格特征,他认真聆听来自亨利国王和福斯塔夫各种形式上的教导,从广阔的社会人生中学习统治的技艺。正如福斯塔夫评价,经过后天的历练,亨利亲王已经“热烈而勇敢”。
理想的君王必須能尽可能多地团结周围的势力使之成为助力。亨利能够号召福斯塔夫等人上战场,即位后并未因为旧怨罢免大法官,立即召开议会,维护了兰开斯特王朝召集议会的优良传统,发挥议会广开言路和在国王外出征战时代理国政的功能。亨利五世对待王位和议会是庄重的,他以理性的头脑和典雅的风范重建英格兰的秩序,使得王权和贵族的权益联结在一起,实现了亨利五世统治时代的平衡。
二、武士国王
《亨利五世》的第一幕第一场,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描述中,亨利五世俨然已是明君形象,在国内秩序安宁的情况下,按照亨利四世遗留的叮嘱,亨利五世对法兰西王冠发起诉求。
武士国王战功丰硕,治下严明。亨利五世在外交和军事两方面皆体现出卓越的才能。他亲临战场,军法严明,乔装打扮,团结兵士。“皇上就跟我一样,也是一个人罢了”亨利五世清楚他的权力范围,以理性和节制延续亨利四世未竟的事业,平衡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法兰西的关系。亨利五世始终保持着对自我和对臣民的清楚认知,他是一个能认清自己并掌控权力的理想君王,通过实战树立了他作为武士国王的形象。
三、恋爱中的国王
作为莎士比亚塑造的全面的、近乎完美的英格兰君主,亨利五世在求婚时展现了热烈的一面。亨利五世对凯瑟琳的求婚表明,亨利五世是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为了获得法兰西的王位继承权,他愿意去爱法兰西人。通过武力、和谈和联姻的手段,亨利五世暂时化解了英、法两国的世仇,将两国的王冠合一,从多个层面重建曾经崩坏的秩序。
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自视为人、亲民爱民、选贤举能、理性节制、遵守律法的理想国王形象,展示了国王在不同场合的人格魅力。亨利五世不仅作为莎士比亚笔下理想的君主形象存在,也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理想的人的形象存在。
秩序的开创者
通过对里士满的亨利、亨利八世和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之女的描绘,莎士比亚触及都铎王朝历史。里士满的亨利以其母玛格丽特·博福特的血统发出王位诉求,据蒂利亚德的研究,亨利七世通过与约克的伊丽莎白公主联姻,缔造了红白玫瑰家族合一的神话,通过自身的威尔士血统构建了亚瑟王再世的神话。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参考了都铎神话的观念,描绘了都铎王朝前期开创红白玫瑰合一神话和亨利八世离婚案、伊丽莎白公主的诞生,与描写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的暗流涌动有所不同,呈现了上升时期的英格兰。对于剧中出现的三个都铎王朝的君主,莎士比亚对这三个秩序的开创者予以欣赏和肯定。
一、都铎神话的缔造者:亨利七世
丹·琼斯在《空王冠:玫瑰战争与都铎王朝的崛起》中论述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经过英、法多方势力运作和战术策略,加冕后广泛宣传都铎玫瑰,平定叛乱巩固统治,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将都铎王朝的统治在宣传上和实质上合法化的过程。亨利七世与亨利六世的血缘关系较远,“塔中王子”的生死成谜,英格兰国内煽动战乱的因素始终存在,亨利七世通过联姻巩固王位的合法性,将长子命名为亚瑟,重塑亚瑟王神话。“他在借助自己的家庭来治愈他的王国。”这一比喻生动地形容了亨利七世开创都铎王朝的艰辛和维持和平的不易。
在《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中,里士满伯爵亨利初次作为得到亨利六世祝福的兰开斯特家族成员登场,“他本人在适当时期可能坐上皇家的宝座”。再次登场时,亨利从布列塔尼渡海而来,以正义的因素团结各方势力准备推翻暴君。里士满伯爵表现得正义、坚定、重视诺言,所求只有英格兰的和平和正义,以英格兰当时最需要的国王的形象出现在战场上。莎士比亚略去了亨利七世为了谋求王位的运筹帷幄历程,没有大篇幅描写亨利七世统治的艺术,着重塑造亨利七世的传奇和王位诉求的正当性,一方面呈现正义战胜邪恶的戏剧效果,另一方面构成了都铎神话宣传的一部分。或因出场篇幅或因都铎王朝审查机制的限制,亨利七世的形象不如其他历史剧中的英格兰君王全面、立体。莎士比亚着重强调亨利七世获取王位的正义性和众望所归,表达了对君主正义、爱好和平、维持稳定的品格的赞赏,也暗示着爱德华三世以来,围绕王位继承展开的一系列纷争,在都铎王朝的臣民看来,已经被红白玫瑰合一的正义性所终结。
二、改变英格兰历史的国王: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统治时期,英国即将由近代进入现代,以亨利八世离婚案为导火索的宗教改革深刻改变了王权与教权的关系、英国的外交和英国历史的走向。《亨利八世》选取亨利八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离婚矛盾到伊丽莎白公主诞生的历史节点,将改变英格兰历史走向的事件密集安排在宫廷与民间的视角之中,使观众近距离感受宫廷的程序、法律和仪式,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莎士比亚塑造了思想独立、选贤举能、决策果断的亨利八世的形象。“世界上有谁敢说他的妻子比我的妻子还贤惠,不要相信他,他在扯谎。”亨利八世对凯瑟琳王后的赞赏与他为了离婚斗争到底的行动的矛盾背后是英国国王与罗马教皇的冲突,外交上与法国结盟和与西班牙结盟的冲突,国王无子,王位传承面临危机的紧迫感。亨利八世力图将英格兰的利益与个人情欲调和,选择安·波琳这个本国的、易于被王权控制的、外交上亲近法国的、信仰新教的、年轻健康有望诞下子嗣的王后,亨利八世有意地选择巩固他王位的助力,将英格兰由近代一步步拖入现代。在《亨利八世》的剧中,莎士比亚塑造了大权在握、善于识人、热情的君主形象,即使没有战争场景和骑士精神的描写,亨利八世作为形塑英格兰未来、极为接近现代君主的形象,在朝廷斗争中呈现出国王的威严和权势。
三、英格兰未来的希望:伊丽莎白一世
《亨利八世》描绘了安·波琳王后的加冕和伊丽莎白公主的洗礼,盛赞王后的美好品德,以大篇幅预言了公主将为英格兰带来的繁荣昌盛。莎士比亚以全知视角描绘了王室与民同乐的景象,将初生的伊丽莎白公主塑造成英格兰未来的希望。
即使亨利八世在位时,欧陆已有女王统治或女性贵族摄政的实例,事实上亨利八世并未将王位传给伊丽莎白公主,《亨利八世》中的预言是莎士比亚作为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代的亲历者,站在后来人的角度,重叙亨利八世在位时期的历史。侧面反映出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伊丽莎白一世以实践、能力和宣传将女王统治合法化,英国对女王统治的接受度已较大提高。
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跨越宫廷、民间、战场,几乎全景地描绘了多个英格兰君主的形象。从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都铎王朝的开创等关键历史事件的重叙,从君权神授、作为人的君主、封君与封臣的斗争、明君与暴君的对照等角度,塑造了秩序的破坏者、秩序的重建者和秩序的开创者的君主形象,奠定了多个英格兰君主的艺术形象,包含莎士比亚对君王品格、能力的评价和对历史规律的认知,启迪读者和观众,在英格兰帝王观的探讨中作为有力的声音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聂微,女,1998年3月出生,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