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菲 胡轩潼 林淑萍
客家传统村落保留了相对典型和完整的地方传统乡村景观,但正在加速走向解体、无序和碎片化状态。以客家传统村落广州市增城区岗埔村为例,探讨通过微观干预的空间设计策略来恢复和重建乡村的时空秩序,并提出在傳统村落实现乡村再生策略的可能性。
传统村落空间的微介入设计策略成为保护传统村落遗产、改善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振兴方式之一。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空间设计策略,为有效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空间振兴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基准价值的战略方针。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岭南部分乡村的客家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冲击,加之保护不力、传承不足等人为原因的影响,客家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流失。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客家村落和谐有序的传统加速进入瓦解、无序、破碎的状态。
村落环境现状
客家传统村落中的围垄屋是客家古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客家人在颠沛流离的艰苦环境下创造的灿烂客家文化中的一颗夺目明珠。岗埔围垄屋是广州地区比较少见并且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的客家特色民宅建筑。岗埔村的传统农村风貌在宏观上保存完好,但在微观上,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则呈现无序的现象,其主要问题和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村落空心化严重,村中居民大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田种植率低,而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少部分乡土民居也破旧不堪;二是,环境严重退化,围垄屋也没有好好保护,南方的天气时而干燥时而潮湿,有些客家围垄屋搁置已久,甚至紧闭大门,室内通气透光不良好,造成了部分客家围垄屋的墙面出现开裂、倾斜的问题,木构架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霉烂和白蚁等问题,致使许多客家围垄屋遭到了严重破坏;三是,文化民俗逐渐失传。客家围垄屋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研究、艺术价值及其不可再生性是十分宝贵的,而人们却极少关注。对于客家围垄屋的保护与利用,存在重视使用而忽视保护的现象,重发展而轻继承的观念,忽略客家围垄屋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岗埔村具有相当优厚的自然与人文禀赋,地理位置优越,但是由于缺少关注度,乡村景观风貌失序的现状未得到充分管理和改善。如果任由客家村落无序发展,没有合理性的设计策略和有效的指导,那么传统的村落景观就会慢慢消失,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传统客家村落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村落微介入策略
岗埔村发展策略。依据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极具地域特色的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古汉文化的活化石,且保留相对完整的形态结构和组织体系。根据整体的规划设计,再结合自身独有文化特色与区位优势,本次方案将岗埔村发展的愿景为“保护客家传统村落、活化荔乡古韵”。与增城荔乡一起,代表客家的传统城镇和村庄(城乡一体化),旨在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旅游名片。
微介入空间设计策略。人们居住的房屋,是由个体延伸至群体,形成的聚落。也正如吴良墉先生所说的“将建筑从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的概念”。微介入空间设计策略旨在促进客家传统村落的进步与乡村建设和发展模式,如今客家传统村落的迫切任务是将零碎的传统与现代生产生活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系统连接起来。如今需要的不是盲目迎合大众将建筑重修,而是微创的修复和对现有环境条件的恢复。乡土民风、传统文化等人文资源和山水格局、地形气候等自然资源是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资本和基础,旅游价值在这里得到体现。原住民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由此可以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也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展示其独特的原住民风情,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村落微介入路径探索。为了通过微介入景观设计策略恢复和重建处于无序状态的客家聚落乡村景观秩序,既要关注聚落物理环境所体现的“形式”或“空间秩序”,也要关注乡村生产和生活的“精神”。关注景观的“精神”也很重要,即以农村生产和生活为特征的“时间秩序”。只有当这两个方面都被激活并相互融合,传统的客家村落才能再次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的“秩序”。
重构空间秩序,发展旅游文化。保护岗埔村原有的民居建筑,禁止大拆大建、私搭乱建,要以改造为主。比如,在空间格局上,新规划的村落结构以“横纵交替”为主,并形成“环形”的规划结构。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地避免游客对传统村落的破坏,另一方面又能保证游客游览的效率和方便性。另外,在规划设计中,还将把乡村旅游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特别是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历史人文景观等方面,都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在原建筑周边进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微介入主张重点而非整体设计和建设,尽可能保留村庄传统的原始景观,以有限的投资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并应将村庄中人们深有兴趣的景观元素融入其中。
领域与界线。在岗埔村原有地貌的基础上,结合岗埔村初期的整体定位,规划了以岗埔围垄屋为中心的古建观赏区,以当地现有居民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广场、新建的源谷居、源水山庄、特色商业坊,以及以农田为基础的农业体验区(图1)。在不破坏整体历史环境的前提下,将传统空间功能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在村落整体规划中,通过对乡村的地形地貌、乡村风貌、传统建筑风格、村落景观和村落民俗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当地文化资源对当地旅游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设计中以客家文化为主题,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其分成不同类型,并在设计中突出传统文化特色。例如,为了体现“天人合一”的乡村文化特色,通过对客家村落传统建筑材料和结构进行调查,发现当地村民使用的修建客家围垄屋土坯砖石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较强的稳定性,将土坯砖作为建筑材料进行建造,并结合现代技术对其进行适当处理。
图1 岗埔村的空间与时间秩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地标与节点。游线的设计应该是合理的、优先的和极具吸引力的,并参考游客在传统村庄街道空间的行为模式和特点,再进行整体的游线规划。以人流量大的主要路线为研究对象,把村落入口节点、地标与主节点、次节点连成整体景观序列,让大众在一个持续的时空内,塑造一个整体村庄景观形象,并产生积极的感知和体验。这些地方可供村民游客休闲娱乐、交流和休憩等,还能使人感受一种生活方式与精神氛围,由此调动了民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保护文化遗产。还可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和水系来丰富乡村休闲生活方式,改善村容村貌。“以人为本”理念贯穿整个村落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始终坚持以保护自然为前提,遵循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尊重当地居民意愿,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重构时间秩序,再现乡村人文。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按照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工作,与城市的“朝九晚六”生活节奏不同,农村的日常生活不是基于现代的工作时间,而是基于天气和节日所代表的时间顺序。通过人们对乡村生活和民俗的实际参与,可以对传统农业文明和客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对岗埔村的客家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进行深入挖掘和激发的基础上,规划出一种能让游客参与其中的乡村旅游体验,并将时间秩序的碎片融入空间秩序当中打造出与众不同的体验感。
乡村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不仅是一個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小农经济社会,还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小农经济社会。这种传统农业社会有自己的独特性,在进行规划时,可以利用其独特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农田、池塘和田野为空间载体,村民和游客可以捡拾废弃的农具,在春秋两季回归农业秩序,通过下农田播种、亲手耕作和手工艺作坊等项目,体验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在享受农业、体验传统客家民俗生活的同时,人们还可以将农田与现代产业相结合,设立农事体验区,农林作物还可以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进行消费、加工和销售。
民俗文化活动。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风民俗”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既是乡村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凝聚,又是乡村文化资源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利用客家独有的文化符号开发旅游系列产品和民俗活动,振兴客家文化旅游市场,有助于使这种独特的客家文化适应现代农村的变化需求。对于村民而言,可以在这片人们生活了几个世纪的土地上纪念宗族,使地缘和血缘关系的纽带继续发挥作用。对于游客来说,这也是了解当地客家文化的一个窗口,是亲身体验的机会。如何挖掘客家人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宝贵文化遗产,并加以传承,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开展乡土民俗文化展示工作,既有利于增强民众的自豪感,又能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图2)。
图2 乡村民俗活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重点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微观干预措施设计,并以客家传统村落广州市增城区岗埔村为例,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村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剖析了传统村落空间活化的基本方法和各空间要素的特点,解析了通过微观干预来恢复和重建乡村的时空秩序,目的是让传统村落的空间活化将原有的空间从“失落”、隐蔽和衰败的状态转变为“活”的状态,从而使客家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发展规划中,“活态”传承是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放在第一位,再依据相关的空间微介入设计辅助其发展。做好传统村落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当中得到传承,才是我们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3656069);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项目编号:2021WQNCX131)。作者单位:广州华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