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霞敏
大运河无锡段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资源梳理、活化开发、实践应用的课程开发路径,研究运河红色文旅课程开发的路径,探究文教旅协同的融合育人模式。
运河红色文旅课程的概念
一、大运河无锡段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北起常州市与无锡市交界的洛杜,南到无锡市与苏州市交界的望亭,全长41千米(见图1)。大运河进入无锡城区后,从黄埠墩、江尖渚相继分流形成三条分支,分别是环城古运河西支、环城古运河东支、新运河(见图2)。东西两条古运河在跨塘桥合并至南水仙桥称为南长街古运河,古运河最后在新光北大桥与无锡新运河合二为一,继续向东南流淌。
其中,无锡城区段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穿城而过的河段,其开凿历史最久、风貌古朴浓郁、沿河景观丰富,是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的精华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运河红色文旅课程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红色文旅课程是依托本地区运河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设的实践课程,是“行走的运河思政課堂”。红色文旅课程与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活动有一定区别,主要面向学生开设,具有课程教育属性,故面向不同学生群体有不同的课程育人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国内井冈山、延安等地均已形成了成熟的红色文旅课程开发模式,面向党政机关、社会群体、院校学生等具有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路径。
运河文旅资源活化研究的现状
一、运河文旅资源的活化研究
京杭大运河作为国之动脉,国内外学者们从运河的历史变迁、时空分布、交通行业、沿线产业、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多视角进行研究,特别是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作为线性遗产,如何对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如何进行遗产活化研究,成为新时代新的研究方向。对于大运河无锡段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大运河无锡段历史悠久,特色多样。夏刚草在《大运河无锡段历史悠久特色多》一文中从历史角度剖析了大运河无锡段的悠悠三千年古史,从空间角度描绘了大运河无锡段穿城而过的六大特色。
对运河资源和文化遗产的活化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关注对活化路径的研究。王淑娟等在中国旅游报提出了活化利用运河历史遗存的三条路径,分别是打造线性文化旅游带、构建版块状商业文化综合体、建立点状文化园区。言唱对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活化利用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式,在实现非遗资源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范周等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总结出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协同创新网络结构,认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遗产地社区、社会公众等属于创新主体。叶设玲等重点以无锡运河码头遗存为例,开展历史追溯与活化利用,凝练出码头文化。由此可见,大运河无锡段汇聚了丰富的自然景观、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血脉,是一座天然的文旅教育博物馆。
二、运河红色资源的活化研究
毫无疑问,运河除了是交通命脉、文化动脉之外,也是一条红色血脉,具有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对于大运河无锡段的红色资源,张月等进行了梳理,运河水滋养了无锡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运河畔孕育出无锡早期党的基层组织,无锡运河沿线留下了诸多红色资源,无锡窑工抗倭、培南小学中国地下党站点、兴源家园侵华日军水牢、《歌唱祖国》作者王莘故居等。扬学在《活化用好本土红色资源》一文中提出,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光辉,更在于它在当下依然能带给我们充足的精神滋养,要用好用活本土红色资源,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和奋斗力量。张天羿等对常州大运河文化带的红色口述史与工业口述史进行了梳理与推广。孙晶晶挖掘了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存中的廉政文化资源并加以利用。较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以运河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顾伟平提出指向深度学习的大运河文化项目式学习,还有部分学者围绕乡土史课程、研学旅行课程研究运河文化课程建设。
由此可见,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挖掘长城、大运河等文化遗产的红色元素并加以活化利用。一些学前教育、职业院校、高校等已经对地区运河文化进行活化开发,形成校本育人课程。
运河红色文旅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丰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
2016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7年9月,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的编制,后规划名称调整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2017年12月,中宣部起草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到2019年的12月5日,中办、国办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国家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为了推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增进社会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与生态、城乡建设的协同发展,但目前大运河无锡段的红色资源尚未有效地用好用活,通过把运河红色资源与院校课程有机结合,开发大运河红色文旅课程,让运河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民群众参与保护和共享运河文化,是对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
二、创新文教旅协同的融合育人模式
2022年2月,文旅部、教育部、文物局联合发文《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该通知从创新利用阵地服务资源、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推进“文教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特别提出要遴选适合进入校园的红色旅游资源,推动红色教育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开发运河红色文旅课程就是挖掘大运河无锡段丰富的红色基因库,让红色文化鲜活地融入学前教育、中小学课程和职业院校育人环节,讲好运河红色故事,传播运河红色文化,探索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大运河活化利用的育人模式。
运河红色文旅课程开发的路径
运河红色文旅课程的开发,可依托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深度挖掘运河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依据教学对象需求开发成实践性强的红色文旅课程(见图3)。
图3:运河红色文旅课程的开发路径
一、资源梳理
无锡运河沿岸的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分布着党的重要机关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纪念地,以及与重要党史活动、重要思想和文化事件有关的各种遗迹。首先要对大运河无锡段的红色资源进行梳理,基于文化三因子理论对红色资源进行时空分布归类,构建大运河无锡段红色基因谱系。
二、课程开发
运河旅游资源在职业教育旅游类专业的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地方景点导游、旅游文化等课程中均有涉猎,在中小学语文、地理、历史、科学等课程中也有运河元素,无锡作为运河名城,亟需挖掘本地域文化资源,开设运河红色文旅课程。针对课程属性,要研究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高职教育不同学龄段和不同类型教育的需求,分类梳理课程育人目标、重难点、课程内容、呈现形式等,其中如何设计和有效呈现出运河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的时代感、画面感、叙述性、沉浸感,激发引起00后学生的共鸣和认同,这是课程开发的难点。
三、实践教学
通过梳理大运河无锡段的红色基因库,研究的方法和路径能推广到其他运河名城,从而深度、广度挖掘大运河红色基因,形成大运河红色基因库。通过开发大运河红色文旅课程,开拓运河文化活化的新路径,进一步发挥运河文化的育人功能,把运河文化引进校园、写进教材、深入人心,不仅实现“五育”融合育人,同时也是对运河文化传承保护的创新。
作者简介:
冯霞敏,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教授、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运河无锡段红色文旅课程的活化开发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SJYB0756)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