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新质生产力,美术何为?

2024-04-22 16:45:53刘晶
中国美术报 2024年10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刘晶

【编者按】“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并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外延以及对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作用和战略地位进行了全面论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引发了各行各业对“新质生产力”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也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本期《中国美术报》以“解码新质生产力,美术何为?”为话题,特别邀请了美术工作者代表,探讨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美术工作者应该如何作为,以期引领中国美术的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美术高质量发展

燕东升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

美术事业发展中产生的新质生产力

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它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我国能否顺利推进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紧迫。

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我以为以美术为代表的艺术的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这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才培养的历史规律密切相关。同时,新质生产力也为美术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具体来讲,一个方面,对于美术事业内在发展而言,我们需要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新质生产力在美术工作中的体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美术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手段。数字艺术、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使得艺术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创作。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还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艺术家的创意和想象。二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艺术家需要掌握现代科技,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从而创作出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感的作品。这种融合不仅推动了美术工作的创新,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三是新质生产力鼓励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美术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而是可以与科技、设计、传媒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可以拓宽美术工作的视野和领域,还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创意。四是新质生产力也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美术工作的需求,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美术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求。

另一个方面,美术事业发展中产生的新质生产力,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和高效发展。一是美术方面的新质生产力将更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一旦人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将更快更全面促进全社会生产力的迸发。二是美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所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将会在乡村振兴、城市名片打造、文旅融合等方面,乃至在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独特而突出的作用。

综上所述,美术工作的新质生产力体现在技术创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跨界合作以及艺术教育的创新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发展和创新,不仅将推动美术自身工作的繁荣和发展,也将为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美术创作与研究机构,自觉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我们鼓励艺术家们在接续传统、再造传统的过程中,将时代精神融入其中,激发新的创造活力,从而创作出引领时代风气、提升艺术审美、振奋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同时高度关注文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新质生产力问题,积极拥抱新技术,助力中国美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周庆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新质生产力与艺术高质量发展的

交互作用还在推进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在今年初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孙业礼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新质生产力与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成为两会期间热词,引发了大家的广泛讨论。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艺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在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评论、艺术交流五个板块中都形成了深厚的科研积累,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果,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任务。作为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科技进步前沿、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任务提出的“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的积极回应,今年2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首届新质生产力与艺术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汇聚院内相关学者、邀请院外相关专家,从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两个议题入手,对新质生产力与艺术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同时我们计划在今年秋季举办“第二届新质生产力与艺术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计划通过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进一步推动理论的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文化艺术发展实践。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力量的先进生产力,当前艺术科技融合日益广泛和深化,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更加产业化和工程化。艺术学研究要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对艺术发展带来的历史性质变,在“第二个结合”方法论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工艺学与中国传统艺术创造经验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研究艺术创造和生产原理、方法和技术,使艺术与科技融合从外部交叉走向内部交织,从跨学科走向新学科,进一步完善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提升。总之,新质生产力与艺术高质量发展的交互作用还在推进,大家应该继续积极跟进、大胆实践。

尚辉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何为美术创作中的

新质视觉生产力

正像數字科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一样,影响当代视觉文化生产的也是数字视觉的不断刷新。从2022年chatGPT生成式智能软件的发布到今年Sora文生视频大模型的巨大突破,当代视觉文化真正进入了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生产轨道。这种通过大数据开发并利用人类已有的图像集合与生产方式,极大地改写了人类艺术发生与创作的传统范式。对观赏者而言,美术创作的原形态可能满足不了这种数字图像的视感节奏。这意味着现有的美术创作方式面临巨大的危机与挑战,原有的美术形态与范式可能在这种危机中被彻底颠覆,其原样复制与延展都可能成为不具备这个时代视觉特征的视觉垃圾。对创作者而言,由数字软件模块所支撑的图像库远远超过单体艺术家所储存的图像信息,其人机对话能力、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根据艺术家想法、指令而实现图像演绎的能力则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至少科技艺术在此方面实现了对艺术家个体的想象与创造。不言而喻,数字科技所造就的视觉生产力正像人类已经历了的工业化图像生产那样,现代艺术谱写了艺术史新篇章。

新质视觉生产力改写了艺术史的发展轨迹,使美术创作获得新的视觉能量并不断激发出数字时代的新美术形态。数字模块在形塑人类视觉经验的同时,也会逆向发展去重新考量哪些属于人类肉眼的视觉体验。这种在数字模块视觉中的逆向视觉反思,在更高层面上引导了数字艺术这种新质视觉生产力的研发方向。因为,数字视觉模块只能是视觉机器,尽管这种视觉机器能够为人类服务并改写人类视觉经验,但如果数字视觉模块彻底替代了人类肉眼的视觉体验,进而改写了人类视觉思维,也便酿成手段变目的之恶果。因而,决定新质视觉生产力的依然是人,是人对美的认知而操控了数字视觉模块的研发乃至有限运用,而非数字视觉模块对人的审美控制。从这个角度讲,美术创作是最大化地激发人类对美的发现与创造的生产方式,是新质视觉生产力恒久的核心,而机械图像或数字图像生产只能是这种对美的发现与创作的工具。

乔宜男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

新质生产力对于传统艺术门类

的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带给文艺创作,尤其是中国画创作最大的思想启示之一,就是要坚持发挥中国画核心审美的时代前瞻性,及由此带来全新创作技法系统的生成,并给具体的美术工作以指导。

对于“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思考,不只是在美术的跨界融合以及美术的视觉生成系统为突破的新型技术平台,对于传统艺术门类也有更深的思想借鉴价值与创新指导性。

中国画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即中国人的美丑观,并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一个庞大系统的审美体系。其中的核心审美随时代发展而变迁,新时代给我们以明确的时代审美要求。在反映时代审美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其前瞻性的发挥。以高质量的艺术标准衡量艺术创作,影响社会与大众审美。在此过程中,美术工作者对传统的学习要更加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传统中凝练出共同的审美规律与时代需要的审美特性;要聆听时代的心声,感受时代生活的最强音,以时代精神指导创作、引领创作;并善于总结新的创作技法与新的语言模式,创作出既符合中华民族审美观,又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所以,创作思想的突破是核心要求,审美的前瞻性是时代的任务,相应全新创作技法系统的生成是创作保证。

在具体的美术工作中,我们要注重三个阶段的不同任务:一、美术创作;二、美术传播与交流;三、美术实践与应用。在美术实践中,我们要对三个阶段进行正反循环的校正,要重点研究三个阶段的内在联系,要注重美术在审美活动中的意识形态能动性,要关注创作与实践的社会性,要注重时代审美的前瞻性。

以艺术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林茂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让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全学科型的

“大美术”成为新质生产力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所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上述重要论述,以引领中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自觉,启动实施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贡献”和“推动美术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融合”两大行动计划。对于把美术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拟采取如下举措:

一、让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全学科型的“大美术”成为新质生产力。组织全国美术界、美术教育界和工业与信息系统及相关行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涵盖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艺术人文等“大美术”的新质生产力功能。对美术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机融合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奠定学术根基与理论动力成果。二、充分发挥现代审美与艺术设计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以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推动企业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质量管理数字化等遇到的问题为导向,由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和产学研专门项目,推进“双一流”美术院校与研发人工智能的机构和以智能制造的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协同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院校及领军企业等创新载体,生成联合培养、艺术家驻场等智能孵化空间。三、用美术赋能新增长点,助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由国家建立合作平台,围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艺术设计专业与新能源汽车、绿色航空制造相关企业、虚拟现实应用研发机构等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支持推动设立一批聚焦新兴产业产品设计、以艺术提振传统电子消费升级、助力虚拟现实及视听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在为新兴产业充实设计力量、创新传统电子产品形态、增强虚拟现实体验并创造独特视听资源、构建数字艺术产业等方面形成系列成果。四、用艺术品质和人文精神为布局未来产业注入持续动力。从国家层面设立专门项目,支持由艺术家与相关专业科学家发起跨学科研究,探讨如何利用艺术思维改善科技产品以及如何用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创作与研究美术作品。聚焦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核心领域,拓展科技艺术、创新设计、生态建筑等学科建设标准,开发探索艺术特色专利池。相关院校与企业合作策划有关九大未来产业的科普宣传展览、学术研讨会、美育论坛和设计大赛等。五、以艺术设计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助推传统制造升级计划。建立相关艺术院校及机构与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企业、智能制造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平台,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数字化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融合互促等方向,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服务,为促进行业耦合发展、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定期举办艺术与产业融合的最新成果展览。六、加强美术与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建立建筑设计和评议平台,推动高端文旅活动的标志性场景打造,以及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的文旅设备开发。推动国家标准《城市色彩设计指南》落地实施,明确具体牵头部委及司局,针对各地方政府的决策及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培训,促进城乡建设适应自然地理条件、传承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质,统筹考虑城乡空间结构与景观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大美术”所蕴含的原创力和创新性,对于发展新質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其方法和路径是美术和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的时代使命。

林蓝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解码新质生产力,

广美向新而行

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脉搏和社会所需,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优势,通过构建湾区创新学院(佛山)、服务“双百行动”、设立达·芬奇创新学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一是以构建湾区创新学院(佛山)为示范,助力艺术设计教育赋能产业新增长点培育壮大。广州美术学院立足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率先布局“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科技艺术”“艺术设计学”“智能交互设计”“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六个艺术与科技融合度高的专业第一批入驻新校区。面向佛山文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引领学科发展前沿的专业集群为教学和科研主体,以交叉融合、跨界创新为办学特色,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高层次艺术人才为目标,逐步打造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创新教育示范区。二是以设立“达·芬奇创新学院”为“试验田”,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新路径。广州美术学院面向新兴领域、面向未来产业、面向高质量发展,联合李泽湘教授和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率先创建以“硬科技”创新创业为特点的“达·芬奇创新学院”,优化梳理本科教学框架,深入推进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着力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积极探索“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类院校双创人才培育模式的迭代发展,全力打造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到项目孵化再到创新创业的全模式改革的“试验田”,推动实现技术型人才培养向创新创意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三是以“双百行动”为抓手,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中贡献广美力量。按照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部署,紧密对接服务教育强国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精准对接县域所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广州美术学院充分发挥“乡村建设规划高校联盟”盟主单位引领作用,牵头扎实推进村镇结对帮扶工作,积极提升高校助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学校充分发挥美育功能和艺术设计专业优势,积极探索艺术赋能城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打通艺术介入城乡建设各方面不同的主体关系,以艺术唤醒乡土社会的巨大潜力,为社区更新注入全新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全方位人才和智力支撑。

朱尽晖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新质生产力的西美路径

——以“新质”促“高质”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科技进步前沿、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所提出的“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其适用性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表现在美术方面,美术的高质量发展必将日益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新质生产力与美术的高质量发展存在双向驱动的作用。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生发美术的新质生产力,需要思考如何把艺术家、作品、人才与服务社会更大效能地结合起来。西安美术学院坚定实施的“名家、名师、名生、名作、名校”之“五名”战略:“为时代留下名作,用作品传播精神;为时代塑造名师,用名师传承经典;为时代培养名生,用名生回报社会;为时代打造名校,用名校推进文明。”恰切地提供了一种新质生产力的“西美方案”。落实到实践层面,遵循两方面原则:一是坚持系统观念,树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大教育观”;二是坚持协同创新,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首先,人才培养焕“新”提“质”。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美术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将是关于人才的建设。西安美术学院在全力构筑“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将致力于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升级、供需匹配的优化,重点探寻以人才发展理念和人才工作体系之“新”,增进人才队伍结构和人才创新效能之“质”。其次,着眼于推进科教与产业融合。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导向,强化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摸索“基础研究+人才支撑+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链,着力推动构建适配西部地区创新链条的产学研体系。

马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美术设计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重要驱动力量

随着两会的胜利闭幕,新质生产力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近一年来,人工智能井喷式发展,科技领域的创新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工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产生巨大且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正是他深邃地洞察了时代变革背后巨大的推动力量,对各行各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美术领域而言,新质生产力将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教学方面,在两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特别指出,要把人工智能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全环节,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极大地改变教师的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产业以及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其次,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大势所趋,目前美术已然深度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创新和研发中,例如在Sora团队中即有艺术背景的成员。未来,美术资源库以及美术大数据、大模型将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将更好地服务于美术工作者、服务于社会,而AlGC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深刻地影响艺术家、设计师的创作习惯、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产生更优秀的作品。第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是美术创作、艺术设计的根源,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艺术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以更加多元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的内容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催生更多的数字艺术产品和数字艺术产业,拉动消费需求和就业增长。

美术设计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其作用和影响正逐步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4个着力点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生产力研究(2024年3期)2024-03-25 12:13:42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