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菊
在寿县板桥镇南12公里地有一个村庄,因制糖工艺而得名——赵家糖坊。
听赵氏家族长辈说,他们老家在隐贤,为躲避抓壮丁,举家搬到太祖奶奶的娘家居住。太祖奶奶姓李,娘家李氏在当地是大户。太祖奶奶为人淳朴慈善,自己虽寄人篱下,那颗善良的心始终未变。一天傍晚,太祖奶奶出门吆喝在外玩耍的孩子们吃饭。发现了一个老人昏倒在村口。一看瘦骨嶙峋、脸色灰暗的老人,太祖奶奶就知道老人肯定是饿的。她立即挪动小脚转回家,盛了一钵米稀饭,拿了两个荞麦粑粑,叫来陪自己的大儿子一起喂老人。老人吃完饭有了点精神,一再向太祖奶奶母子致谢。交谈中得知,老人家住大淮北,由于遭了水灾,讨荒要饭来到李祠地界。老人长期餐风饮露背部长了毒疮,恶疾发作加上几顿颗粒未进,昏倒在村口。太祖奶奶看天已渐黑,就叫儿子搀扶老人到家中歇一夜。哪知老人半夜发起了高烧,讲起了胡话,哼哼唧唧痛苦难耐。太祖爷爷给他请来村医治疗,折腾了大半夜。老人在太祖爷爷家一住就是一个星期。
痊愈后老人感念太祖爷爷一家在自己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还能收留他一个流浪汉。也瞧出了太祖爷爷寄人篱下的不易,决定把自己的制糖技术传授给太祖爷爷。太祖爷爷坚决不受,说那是老人傍身的独家秘方,自己不能巧占别人赖以生存的手艺。老人坚持说:“若不是遇到你们一家,大嫂施饭救我一命、你又为我寻医問药,这身本事就被我带到地下去了。小老儿无以为报,唯有这个制糖工艺,能帮老哥养家糊口,老哥就别再跟我客气了,否则小老儿寝食难安。”拗不过老人一再坚持,太祖爷爷依老人所言,买来大瓮、大锅等一应工具。老人把制糖的方法、步骤、要点详细地告诉太祖爷爷。这种以米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黏稠状,俗称麦芽糖(他们叫它糖稀)。麦芽糖主材料是大米,尤以糯米为佳。而安丰塘畔的农田,盛产的大米颗粒饱满、口感极佳、出糖率高,很适合做果子、糖坨子、糖棍、酥糖、糖疙瘩、花生糖、米花糖、糖葫芦等。给那个愁苦的年月带来一丝甜味。
刚开始,太祖爷爷的儿子们走街串巷叫卖,渐渐地,一些头脑活络的人发现商机上门求购,批发回家赚差价。生意逐渐兴隆,闻名而来的商贩们来到李祠,一路问:“请问,你们这有家姓赵的糖坊在哪?”乡邻们热心地回答说:“哦!你找赵家糖坊,顺着这条路,走到头左拐四围有沟的几间房就是了。”久而久之,人们不再提村庄原来的名字,都叫赵家糖坊。
太祖爷爷也因着制糖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辈辈相传,糖坊做了一百多年。后来,国家工业越来越发达,机器化代替了手工业,赵氏后代也有了更好的发展门路。但赵氏制造的糖果那香甜的味道,给苦涩的岁月带来美好的回忆,成为人们记忆里最甜蜜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