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西哲学互镜的视角从《庄子》探究中国哲学的主干

2024-04-22 03:26巫婷
青年文学家 2024年3期
关键词:叔本华庄子万物

巫婷

从古至今,人们对庄子的道家学说从文学、史学、美学、哲学等多角度加以广泛研究,并得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今,针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给现代人以启迪和慰藉。为庄子的哲学思想正名的同时,也是对现代人进行精神上的洗礼。因此,本文以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为主要参考文献,基于中西哲学互镜的视角,研究庄子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并认为庄子哲学才是中国哲学的主干,相信这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境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理论价值与当代价值。

一、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干

(一)庄子哲学与中国哲学

通常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大约起源于商朝和周朝时期,在春秋末期基本成形,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高峰。迄今为止,中国哲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众所周知,“哲学”是一个外来词汇。直到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留日学子将其介绍到中国后才渐渐通行。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个词,我们通常认为中国古代类似于哲学的名词“方术”“心术”“心学”“玄学”都源于道家的启发。

到了近现代,中国出现了两位重要的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和胡适先生。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按照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的道德标准,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庄子·杂篇·天下》中有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坚定地认为人要与天地合一。

冯友兰先生还认为,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也就是说其实本不应该有专门的哲学家,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哲学。《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有言:“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就与儒家倡导“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是精神自由,后者是行为规范。

胡适先生认为,哲学应该研究人生最切要的问题,要从源头入手,并循着问题的发展找到根本的解决之法。人最为重要的问题,正对应着哲学的三大难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道家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庄子·内篇·齐物论》中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既然万物没有差别,那么每个人都是万物中的一粒微尘,庄子的目的是告诫人们应该超越自我、顺应自然,以平等的心态待人接物,而不应轻视其他生灵。《庄子·杂篇·天下》中又言“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这里是从世界的本原“道”出发,解释人的来处和去处。因为道是寂寞无形的,所以它在天地间不断发生变化,是形成万物的理念。人的出生与死亡都是道的体现,道不仅与天地万物相生相存,更与天地精神相融相合。《庄子·外篇·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因为道是世界的本源,而天地间充满了气,人就来自聚拢的气,故而顺应自然,坚持本真,以“无为”的生存规则活在天地间,就是人最终与最好的归宿。庄子的无为而治的天人观源于他对自然法则的绝对遵守,他所追求的唯有精神世界的超然和自由。正如他在《庄子·外篇·天道》中所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当外界事物不能扰乱心神时,人便获得了所谓心灵的和平。

(二)庄子的哲学世界

1.庄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个哲学家之哲学,若可称为哲学,则必须有实质的系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哲学思想。这里以《逍遥游》为例来介绍庄子的思辨方法。

首先,庄子明确提出了小大之辩。“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这里庄子是通过对斥鴳与鲲鹏、蓬蒿与冥海这几种具体事物的鲜明对比,来得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结论。这对后世研究庄子著作的人给予了极大的想象的空间,也进一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如郭象注《逍遥游》时就认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郭象指出每个生物各司其职,各有其分,并没有褒大贬小之意。

其次,庄子还提出了“逍遥”这一境界。《逍遥游》中有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若能顺着天道规律来监控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之境,还需要依赖什么外物?在庄子看来,当人能达到与自然完全融合的境界,从世俗世界超脱出来,像至人、神人、圣人一样做到了忘掉自己,忘掉功绩,忘掉声名,就算是真正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另辟蹊径,他认为从美学角度出发更能真正把握住庄子哲学的实质。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言不尽意”“明心见性”,就将哲学重直觉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相对主义。《庄子·内篇·齐物论》有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意思是万物都有一体两面,生死、是非都是相对的,事物永远处在变化之中。

2.庄子的生命哲学

庄子对人类个体的影响更是深远持久的。这主要是因为庄子的眼中看到了个人的价值在于自身,哪怕身体残破,命运多舛,始终要保持达观的心态,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个体存在的价值在《庄子·外篇·天道》中被庄子称为“天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意思是说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为外物累及自身,而是要与万物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这就是天乐。

二、中西方哲学对比

我们一般认为,西方哲学是一种以精密的语言见长的学术体系,并且认为语言能够通达真理。而中国哲学的特性,可以自居为不受语言束缚的,以体悟为主的哲学。《庄子·杂篇·外物》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只能表现道的外延,不能表现道的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

此外,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方法是以体悟感知为主,这也是道家主要的研究方法,即神思与顿悟,在《庄子·内篇·养生主》中,“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就表现了庄子通过神思与外物相互联结,从而获得心灵上的顿悟。

(一)庄子与尼采

尼采是19世紀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见地深刻,具有超前性和远瞻性,他的炽热的文字犹如一团火燃烧着读者的心。尽管对于尼采哲学的争议从未停止,但直到今天它仍是研究哲学者心中的丰碑。尼采曾说:“人是伸展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一根绳子。人的伟大在于他是桥梁,而不是目标,是一种过渡,一种毁灭。不是超凡脱欲、自命清高,而是要经受各种污蔑嘲讽,使一切污蔑在海洋中沉没,却依然保持自身的纯洁,就是要表明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命自身的创造。”(《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认识到了人的伟大在于不断创造新事物,为此不必在乎污蔑和轻视,始终保持个体心灵的纯净和空明。

(二)庄子与叔本华

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系统地质疑理性神圣地位的哲学家,叔本华被称为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是自启蒙运动以后首位系统地质疑人的存在及理性的崇高价值的哲学家。叔本华说:“意志,作为自在之物,是一切生灵的根基,它是一切生灵的重要部分,也是万物永恒的元素。因此,意志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也是所有动物所共有的。”(《活出人生的意义》)叔本华充分肯定了万物的意志,认为所有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天地灵性,这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将人与万物放在同一位置,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双赢的共生结构。而在对人的生命的认识上,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叔本华则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二者都认为人一旦降临在世界上,就是痛苦的开始。对于如何彻底解决生命本身的痛苦,庄子认为可以通过“心斋”和“坐忘”,如《庄子·外篇·天地》言“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就是要求人通过自身的修炼来达到忘我的境地;叔本华则认为根本解决之道是“佛教的涅槃”,意思是进入一个完全隔绝外界的空间,不受任何外物的形役。

由此可见,庄子与叔本华虽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但这种悲剧并不是没有解决之道,即需要破除生命的局限,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获得真正的超脱,让精神和心灵自由地存在。

三、庄子哲学的当代价值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深邃、豁达、达观的生命哲学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他的个人天赋,在那个伟大的轴心时代与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使得他的著作成为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蕴涵着无穷的生命力量。

首先,庄子反对形体的过度压抑,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结合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的诸侯为了逐鹿中原,不断发起战争,导致社会动乱、民生凋敝。庄子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苦难,发誓绝不与肉食者共谋。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于人们过度的欲望所导致的,这些人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为了尽可能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失去了人的本真,变成了“非人”,这是十分可悲的。《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终生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就表现了庄子对于“物役”的否定,他认为人的价值在于精神的自由与富足。

其次,与自然和谐共处,建立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庄子认为“万物与我共生,而天地与我为一”,人与世间万物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应该关注自然,尊重生命,不应该为了人类的私欲而挤压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

最后,是“逍遥”的人生观。庄子是真正从人本身的存在出发,帮助我们摆脱外在世界的种种束缚,在肉体的痛苦之外寻找到精神的满足,不断审视自己,超越自我,最终成为理想的“至人”“神人”“圣人”。

庄子的生命哲学思想受制于时代,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他忽视了那个时代辉煌灿烂、前进向上的一面,常常表现出极度的悲观。他拒绝与世俗和解,不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所以也必定存在着思想上的漏洞。

猜你喜欢
叔本华庄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为什么会无聊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毒舌男”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