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杀了岳飞?

2024-04-21 02:15傅小凡
视野 2024年7期
关键词:韩世忠赵构金国

傅小凡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南宋皇帝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意思是,下旨让岳飞自裁,将张宪和岳云依军法处斩。《宋史·岳飞传》的记载则是“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意思是,直到年底,案子无法了结,秦桧写了一张小纸条递给狱卒,随后便传出岳飞的死讯,岳飞时年三十九岁。这表明是秦桧矫诏害死了岳飞。虽然史料记载不同,甚至相互矛盾,但是岳飞遇害于大理寺监狱是铁的事实。百姓听说岳飞的死讯,无不为之哭泣。消息传到金国,金国的大臣“皆酌酒相贺曰:‘和议自此坚矣!”。秦桧杀岳飞是矫诏而行吗?有人立刻反驳说:“不对!要杀一个枢密副使,秦桧没这个权力,这是赵构的旨意!”那么赵构又为何干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赵构亲笔题写的“精忠岳飞”四个字说起。

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赵构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召见岳飞,并且亲笔题写“精忠岳飞”四个大字,绣在一面锦旗上。同时提拔岳飞为镇南军(今江西省南昌市)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不久又迁为江南西路舒、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制置使。赵构此举充分体现了他对岳飞的信任和倚重,開启了这对君臣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初并不和谐。靖康二年(1127年),岳飞听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立刻给赵构上书说:陛下登基,社稷有主,应该有充分的伐敌谋略。陛下最好回东京坐镇,不要南下去临安。应该“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大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临,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

岳飞的上书虽然一片赤诚,忠心耿耿,却让赵构非常生气,以“小臣越职,非宜所言”为由,将岳飞“夺官归田里”。被罢官的岳飞并没有回乡,而是到大名府河北招抚司投奔张所去了。张所独具慧眼,非常器重岳飞,让岳飞归“八字军”王彦指挥。可是王彦心胸狭窄,一次岳飞杀敌心切,擅自行动,王彦就判岳飞死罪,幸好被宗泽拦住,请求让岳飞戴罪立功。岳飞果然不负宗泽所望,汜水关一战,升任统制官。宗泽死后,岳飞归属杜充部,在开封南燕门大破叛军王善,升为武经大夫。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侵。赵构为了偏安东南,卑躬屈膝地给粘罕上了一道《乞元帅书》,在书中哀求金国元帅把他收为臣属,只要金国不消灭他,什么都可以献给金国。如此怯懦的君主与誓死恢复被占江山的岳飞,二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可是,赵构的乞降并没有改变粘罕灭宋的初衷,甚至越发坚定了灭宋的决心。建炎三年十月,十万金军杀过长江,破建康、踏江南,沿溧阳、广德、安吉、湖州、杭州、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一线追击赵构,赵构从舟山仓皇出逃。就在金军过江时,岳飞的上司杜充率众到江北投敌了。岳飞只好收拾残兵,重建自己的队伍,“岳家军”开始形成。他领兵在敌后的广德六战六胜,在宜兴四战四捷,阻滞了金军进攻的脚步,保护了一方安宁,深受百姓爱戴。可这却违背了宋朝的陈规旧例,为岳飞将来遇害埋下种子。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兵在江南军民的抗击之下只好北撤,岳飞率领本部人马乘胜追击。金兵北撤过江时,遇到韩世忠在黄天荡的顽强阻击,岳飞抓住战机,在牛头山设伏歼敌,获静安大捷。金兵全部逃过长江后,岳飞率兵收复了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因此声名大振,终于受到朝廷的奖励,赵构从此对岳飞另眼相看,授岳飞为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通泰镇抚使,岳飞开始步入南宋高级将领的行列。

岳飞能如此快速地获得提升,除了他英勇善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金国方面。因为粘罕拒绝了赵构的投降,还打算彻底消灭南宋,赵构不得已而抗金,因此对主战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岳飞的地位和价值也就显得重要起来。粘罕为什么不接受赵构的投降,这不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好机会吗?因为粘罕不想在中原建立赵氏政权,他本来扶持张邦昌为帝,建立“大楚”。张邦昌主动退位让粘罕非常恼火。后来他在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建立新的傀儡政权,立宋朝降将刘豫为帝,即伪齐政权,对赵构的南宋形成巨大的压力,对赵构没有信心的人,纷纷选择投降伪齐,比如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宋将李成众率数万人投降伪齐。看着伪齐日渐强大,金国又将陕西划给刘豫,整个中原都成了伪齐的国土。翌年四月,刘豫将伪齐的首都迁到开封,改称汴京,又加大对南宋的进攻力度。绍兴三年,刘豫攻陷邓州,强盗出身的李成投降了伪齐。襄阳知州李横,随州知州李道,听说消息后弃城而逃。不久,郢州、唐州和信阳军相继陷落,伪齐的势力更加强大。

面对伪齐的压力,赵构的政权岌岌可危,必须有人为他独当一面,抗衡伪齐。此时岳飞崭露头角,值此用人之际,赵构这才亲笔题写“精忠岳飞”四字。绍兴四年(1134年),赵构任命岳飞为荆南和岳州制置使,准备北伐收复失地。此时无处可逃的君主与誓死北伐的将军终于有了共同目标,虽然是暂时的,却使岳飞在一定时间内获得赵构的绝对信任,岳飞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所谓“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岳飞挥师北上,很快收复了随州、郢州和襄阳。随后,岳飞向皇上建议:“襄阳、随、郢,地皆膏腴,苟行营田,其利为厚。臣候粮足,即过江北,剿戮敌兵。”岳飞的建议得到了赵构的支持。不久,岳飞又收复邓州、唐州及信阳军。

南宋政权终于在岳飞等几位将军率领军民浴血拼杀之下,站稳了脚跟,并且开始积蓄北伐的力量。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给高宗上书,建议起兵北伐。赵构读了岳飞的上书后,回答说:“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意思是,有你这样的大臣,我没有任何忧虑,无论进军还是驻守,我不会干预。后来又把岳飞召到寝宫,当面对岳飞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同时授权岳飞节制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岳飞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鼎盛。可是好景不长,赵构对岳飞的态度渐渐地发生变化,最终二人反目成仇,赵构甚至下旨杀了岳飞。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是奸臣的挑拨。绍兴七年三月,刘光世被罢免军职,赵构准备将他统领的王德、郦琼部交给岳飞指挥。可是时任枢密使的秦桧和宰相张浚都表示反对,并且提醒赵构,将军手中权力太大,会尾大不掉。于是,赵构收回成命。几天之后,张浚询问岳飞:“王德为淮西军所敬服,我想任用他为都统,让吕祉以都督府参谋的身份率领这支部队,怎么样?”岳飞回答:“王德和郦琼不相上下,一旦提拔王德,郦琼必定不服。吕祉不熟悉军队,恐怕难以服众。”张浚问:“那么张宣抚这人怎么样?”岳飞回答:“他为人残暴而缺乏智谋,尤其为郦琼所不服。”张浚又问:“那杨沂中呢?”岳飞回答:“杨沂中与王德差不多,如何统驭得了这支军队?”张浚讥讽道:“你的意思是非你不可喽?”岳飞说:“都督郑重其事地征求我的意见,我不能有所保留,哪里是想要这支兵马的指挥权?”岳飞表明自己对权力不感兴趣,上奏请求解除兵权,然后穿上孝服,让张宪代理指挥军队,自己步行来到母亲的墓旁搭了一座小屋,为母亲守丧。张浚大怒,让张宗元任宣抚判官,监督岳飞的军队。赵构下了几次诏,岳飞才回到部队。可以想见当时岳飞内心该有多愤怒。但是,岳飞的清高负气,同样在赵构心中埋下怨恨,只是当时还离不开岳飞,所以才没翻脸。可是,这种表面的和谐很快就维持不下去了。

绍兴十一年,宋军在柘皋(今属安徽巢湖)地区击败了金军的进攻,金国方面明确表示愿意议和。為了排除议和的障碍,皇帝赵构和宰相秦桧借口表彰参战将领的功绩,将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召来,让韩世忠担任枢密使,张俊和岳飞担任枢密副使。赵构此举其实是为了解除几人的兵权,把他们明升暗降,留在身边便于控制。韩世忠对朝廷的任命感到非常意外。其实,这时朝廷针对“韩家军”的行动已经开始了。

韩世忠麾下的“韩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很强,曾在对金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但赵构不能容忍朝廷的军队成为某位将军的“家军”,而宰相秦桧一心想同金国议和,韩世忠却一直反对议和,秦桧派使者去金国议和时,韩世忠就曾派出士兵试图劫持使者,破坏议和,后来消息走漏,使者绕道去了金国,但此事让秦桧对韩世忠怀恨在心。

为了除掉韩世忠,秦桧先设法挑拨岳飞、韩世忠的关系。他让岳飞搜集韩世忠的活动情况,说是皇上的旨意,防止韩世忠叛变,这显然是故意制造岳飞与韩世忠之间的矛盾。同时又对张俊许诺,只要他能够约束“韩家军”和“岳家军”,以后就由他统帅全国兵马。张俊就这样成了秦桧的人,受秦桧委托到“韩家军”的驻地楚州,名义上是慰劳军队,实际上是瓦解“韩家军”,又故意让岳飞同行。岳飞事先并不知道张俊的真实意图,当张俊开始瓦解“韩家军”时,岳飞才恍然大悟,表示强烈反对,然而根本不起作用。

消除了“韩家军”的威胁,秦桧还不满意,他想治韩世忠的罪,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秦桧收买了韩世忠的部将胡纺,让他诬告“韩家军”的将领耿著试图谋反,以此牵连韩世忠。胡纺立刻照办,秦桧马上下令逮捕耿著。岳飞得知消息,立刻将秦桧的阴谋通知韩世忠。韩世忠收到岳飞的信后,马上求见高宗皇帝。赵构听说大吃一惊:“怎么可能有这种事?”立刻召来秦桧质问。秦桧只好匆忙了结耿著一案,让耿著免于一死。岳飞救了韩世忠一命,却彻底得罪了秦桧。

按照常理,岳飞救了韩世忠,二人应该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共同对付朝中的奸臣,那么赵构和秦桧就不敢轻易对他们下手了。可是岳飞高风亮节,不屑于拉帮结派,韩世忠经过这场挫折,便连续上书,请求免去自己的枢密使一职,然后“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一个高风亮节,一个明哲保身,正中秦桧下怀。

与此同时,金国对待南宋政府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因为,绍兴十年(1140年)的颍昌大战,金军遭受重创,完颜宗弼不得不承认金国在军事上已失去了优势,无法仅凭武力灭亡南宋。而且金国的士兵对岳飞的恐惧心理也与日俱增,金兵甚至称呼岳飞为“岳爷爷”。因此完颜宗弼想方设法要除掉岳飞。绍兴十年十一月,完颜宗弼在给秦桧的信中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知。”

这就使赵构面对一个选择:要岳飞还是要议和?而且在议和的条件里还有一个更重的砝码,就是赵构的生母韦贤妃。绍兴七年,宋徽宗及郑皇后死于金国,赵构对大臣们说:“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宁处,屈己讲和,正为此耳。”意思是,我的母亲年事已高,一想到她还在远方,我就坐立不安,哪怕是屈辱求和,也要接母亲回家。面对金国的使臣,赵构曾经强硬地表示:“今立誓信,当明言归我太后,朕不耻和;不然,朕不惮用兵。”显然,赵构为了求和,为了接回自己的母亲,更是为了保住自己皇帝的位子,准备做出任何牺牲,当然包括岳飞等将军的性命。

毫无疑问,赵构的态度得到了南宋朝廷绝大部分人的支持。整个南宋的朝堂上,尤其是士大夫们,根本不顾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无视民族的根本利益,只考虑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个人的私利。因此,他们将议和视为基本国策,一致拥护,而且迎接国母回朝是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南宋王朝的士大夫中多几个敢于为民族大义流血牺牲的斗士,那么赵构和秦桧等人,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冤杀岳飞父子呢?因此,南宋王朝那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对岳飞的遇害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岳飞自己在战场上的威名与政治斗争中的高风亮节,金国人对岳飞的恐惧和对南宋政权的承认,赵构为了维护皇位对武将的防范、为议和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秦桧为满足金国主子的意愿和巩固自己在南宋王朝中的地位,张浚因忌妒对岳飞的排挤和倾轧,张俊为了权力不惜出卖战友,韩世忠的明哲保身,士大夫群体的自私和怯懦,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岳飞之死成了历史的宿命。

(摘自浙江大学出版社《辉煌与悲情:300年大宋王朝何以从文治巅峰走向衰亡》)

猜你喜欢
韩世忠赵构金国
Interface-induced topological phase and doping-modulated bandgap of two-dimensioanl graphene-like networks
兵王韩世忠(五)
兵王韩世忠(四)
MULTIPLICITY OF POSITIVE SOLUTIONS FOR A NONLOCAL ELLIPTIC PROBLEM INVOLVING CRITICAL SOBOLEV-HARDY EXPONENTS AND CONCAVE-CONVEX NONLINEARITIES *
谁是帝王之才
谁是帝王之才
赵金国 挑战自我担重任
少年赵构亦英雄
更 正 启 事
“不等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