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道光,盛炳君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 310000)
城市认知理念是指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城市文化、城市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和观念,对人们关于城市的认识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依据城市认知理念,对柘荣县城市景观风貌进行分析,对于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适当提出能够提升城市风貌的营造策略。
风貌是对一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将无形的“风”与有形的“貌”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城市风貌[1]。依据物质对城市景观风貌进行分类,可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其中,物质要素是指具备一定物质形态的要素,具体包括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人工要素指的是人类在城市中创建的物质环境,以及具有人工环境特征的人文景点。现代城市中处处可见人工加工的生活环境,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城市交通等。自然要素为大自然中存在的景观,包括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等自然风光,不同的城市自然风光有不同的特色,如图1所示。
图1 柘荣县的自然风光与人工环境
图1 为柘荣县的自然风光与人工环境,图1a 为烟雨溪口,展现出柘荣县的湖光山色,图1b 为仙屿公园,是当地公共区域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风貌人工要素的一部分。在城市中,这两种因素互相融合,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非物质要素即指人文要素,是指人们在城市生活与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风俗等文化产物的环境表现,包括风俗习惯、城市氛围、宗教信仰等。
城市景观风貌依据不同的属性,可分为自然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美学属性、系统属性等[2]。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环境资源。城市文化属性是人们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累积,是城市景观风貌形成的重要因素。此外,经济是一座城市上层建筑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建设与土地利用水平都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从而在城市景观风貌中体现出来。其次,美学属性也是城市建设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城市建设中需要统筹区域审美。最后,城市景观风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该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影响,共同发生作用,该系统会随着时间而逐步优化和完善[3]。
3.1.1 自然风貌
柘荣县位于福建省,地处东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闽浙交界商品集散地,素有“闽浙咽喉”之称,地理位置独特。柘荣县有着“中国慢城”和“长寿之乡”的美誉,意味着柘荣县有着宜居的气候条件,健康养生的生活氛围。柘荣县有着山地、丘陵和河谷等多种地形,具备“山、谷底、岩、溪、瀑、潭”7 种山水要素,龙溪河穿城而过,自然景观多样,生态环境丰富。
柘荣县有着25.61%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其中包括强制保护的生态保护区,以及限制开发的生态控制区。柘荣县有着多个旅游景点,自然地理风貌特色鲜明,但缺乏与城市间的协同,部分景观开发欠缺。
3.1.2 经济建设风貌
柘荣县有着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慢城”特色,有着多样的住宅建筑风格,但存在慢生活氛围缺失,建筑群布局散乱的问题。柘荣县历史文化多元,同时柘荣县也是闽浙文化重要窗口。除此之外,柘荣县还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以及灿烂的精神文化,如剪纸、布袋戏和“马仙信俗”等。但柘荣县在历史文化资源上保护有限,利用不足,当地人民缺乏城市文化认同感。
3.2.1 保护山水格局
结合城市认知理论下对柘荣县的具体分析,对柘荣县城市景观开展风貌营造。柘荣县风貌特色包括文化精神、建筑风貌、山水格局、公共空间、街道特征、经济活动6 大部分,围绕柘荣县的整体风貌结构,开展了如下的风貌营造策略,如图2所示。
图2 柘荣县城市景观风貌营造策略细分图
图2 为柘荣县城市景观风貌营造策略细分图,其中包括9大策略,策略之间互相协调、相互作用,共同营造柘荣县城市景观风貌。
对柘荣县现有山水格局进行保护,具体措施为高度分区控制、山边水边引导、龙溪两岸天际轮廓线引导、眺望通廊保护与控制、景观廊道与重点区域保护与控制、山水空间与重要节点保护与控制。以“登高远眺揽全城、驻溪而赏观两岸、走街访巷亲近貌”为主要策略,构建宜人的山水格局,强化柘荣山水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考虑到附近3 座山体与城区的关系,进行个性化的定位和设计引导,对龙溪沿岸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确保龙溪沿岸较好的建筑天际线和空间感受。根据龙溪西岸与东岸的不同建筑群风格,形成了不同的天际线形态。
3.2.2 塑造魅力龙溪
根据龙溪两岸现状风貌和上位规划指引,提出分段营造策略,形成有主题、有颜值、有看点的魅力龙溪。将龙溪河划分为自然生态段、历史人文段、生活百态段、闲适宜居段、迎宾风情5 大段落,根据不同的特色进行改造提升。
3.2.3 展示柘荣形象
将柘荣县中主干道路分阶段进行提升,北段新城大道形成生态宜居、健康运动区域,中段东狮大道依托文化商业设施形成动静皆宜的生活氛围,南段迎宾大道依托商务核心,尽显现代化特征。将柘荣县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划分为健康宜居区、核心体现区、生活拓展区以及现代服务区,整合区域优势,形成各区域风格。
3.2.4 体验城市慢生活
体验城市慢生活,结合柘荣县的空间尺度与建筑肌理,在街巷中进行微循环游览方式。柘荣县以小体量高密度的建筑肌理为主,较为舒适的人地密度,能够进行城市外围支路与内部环线方式的游览。
3.2.5 激发城市活力
通过城市触媒和绿道系统规划城市现有格局,构建了南北向与东西向黄金游线。城市触媒指的是可以带动城市健康发展的活力点,柘荣城区内共形成9 个活力点,分为生活型、人文型以及旅游型。绿道系统充分利用了柘荣山水环境,引绿入城,建设以仙屿-智慧体育公园为绿心,龙溪等带状公园、景观大道为纽带,天福公园等节点形成的环网状绿地系统。
3.2.6 提升街区风貌
对街区风貌进行提升,具体措施是对上城区和下城区进行街景改造。上城为老城区,改造要便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展示,下城区多为现代化建设,改造围绕生活化方向提升。
3.2.7 塑造建筑特色
依据柘荣县建筑原有风格,考虑当地的气候等重要因素,同时注重开放空间,打造时尚的、富有本土内涵的建筑风貌。
3.2.8 活化场所空间
统筹柘荣县目前区域,建设活力街区与口袋公园。打造活力主街与特色次街,在提高服务型功能的基础上,塑造柘荣城市形象。配套街区公共设施和服务中心,打造文化、服务、生态、综合4 种不同类型的口袋公园体系。
3.2.9 发扬剪纸文化
柘荣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给人以远古艺术的美感。因此,在城市风貌中可将剪纸文化充分体现,在城市设施中运用剪纸相关元素。
依据柘荣县目前的城市景观风貌,建立城市景观风貌管理体系,并对景观风貌管控进行要素梳理。
3.3.1 景观风貌管理体系建设
通过规划引领、技术传导、部门合作、长效管控,建立好城市景观风貌管控体系。规划引领具体指组织编制专项规划设计,形成规划成果。技术传导指在规划文本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导则,用好专项规划成果。部门合作指建立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等多部门全过程参与的协调机制,对重点项目、重要项目节点加强联合研究。长效管控指细化深化专项规划成果、丰富城市景观风貌管控体系内涵,逐步建立健全长效管控机制。
3.3.2 景观风貌管理要素数量
柘荣县城市景观风貌要素从维度上进行划分,可分为宏观要素、中观要素与微观要素。宏观要素包括以街区肌理、建筑群体等为主的形态格局和以际轮廓、开敞空间等为主的景观走廊。中观要素包括风貌分区与公共中心。微观要素包括街道体系以及社区生活。宏观、中观、微观要素以点、线、面的具体形式构成了柘荣县城市景观风貌。
研究基于城市认知理念,对柘荣县的城市景观风貌进行研究,提出适当的城市景观风貌营造策略。柘荣县自然资源丰富,依山傍水,城市建筑具有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但同时柘荣县城市景观风貌存在景观协调缺失、建筑布局散乱、精神文化表达有限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了九大营造策略改善柘荣县的城市风貌,包括保护山水格局、塑造魅力龙溪、展示柘荣形象、体现慢城生活、激发城市活力、提升街区风貌、塑造建筑特色、活化场所空间以及发扬建筑文化。通过以上策略可以打造柘荣县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色,提高文化认同,营造更为开放包容的城市生活氛围。然而,提出的策略大部分围绕社会和政府层面,不足以涵盖当地人民,后续的研究可以从提高当地人们对地方旅游以及文化的认识出发,从而增强人们意识,促进旅游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