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滕王阁序》中时代精神的书写

2024-04-20 14:25杨垚垚
青年文学家 2024年5期
关键词:滕王阁序滕王阁仕途

杨垚垚

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他的骈文《滕王阁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研究《滕王阁序》对我们了解王勃和初唐时期的社会风貌都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本文以这篇文章为切入点,旨在厘清初唐时期时代精神的具体内涵。

一、《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在文学活动中构成了一个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文学是由这四个要素所形成的一个交往结构。因此,在谈到《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的时候,我们必须将王勃的生平经历、作品本身诞生的背景和初唐时期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讨论。

(一)王勃生平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生卒年不详,根据他在自己的《春思赋》序文中提到的“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可推知他生于永徽元年(650),也就是唐高宗时期。王勃幼年时就聪明过人,相传他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九岁时,王勃在读颜师古所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这也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十岁时,他便饱读六经。十二岁左右,他在长安碰到道士曹元,就向其学习《周易》及医术十五月之久。从王勃早年的经历中不难看出他真的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但这样的天才不幸英年早逝,而且他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麟德元年(664)秋,王勃上书刘祥道,直接阐明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并表明自己积极入仕的志向。乾封元年(666),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被授予朝散郎一职,成为朝廷年纪最小的命官。之后,他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文章绮丽,惊动圣听。然而,仕途之路才坦荡没多久的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鸡》文而招致唐高宗不满并被其逐出沛王府,这是他在仕途上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此后,他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巴蜀之游,这是他最为放任的一段时间。三年后,他又回到长安,因虢州一带多产草药,而他能够认出草药,他的朋友为王勃谋得虢州参军一职。在虢州任职期间,他又因擅杀犯罪的官奴事件被判处死罪。适逢大赦,他得以保全性命。他的父亲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但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为他天资聪颖,恃才傲物,被同僚妒忌。这种说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无论真相如何,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上元二年(761),王勃前往交趾县去探望父亲,在渡海途中因风浪过大,不幸溺水而亡。一颗文坛上耀眼璀璨的新星还没来得及向世人展现他的全部光芒,就如流星般转瞬即逝,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巨大的损失。王勃虽然英年早逝,但他仍留下了不少传世名篇,《滕王阁序》便是其骈文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骈文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

(二)《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

王勃的《滕王阁序》究竟创作于何时,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历史上历来说法不一。《旧唐書·王勃传》中并未提及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时间和背景,之后的《新唐书·王勃传》有相关记载:“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其中对《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记载也较为模糊,文中的“初”具体指的是哪一年也未给出详细的说明。目前自五代以来,较为流行的说法有十四岁、十九岁、二十二岁、二十六岁、二十九岁(均以虚岁计)多种说法。但从《王子安集注》中选出的有关的九篇文章可以确定:王勃南下省父经过南昌的时间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时年二十六岁。因此,《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在上元二年(761),也就是王勃二十六岁时是比较可靠的说法。那个时候的王勃,已经经历了任沛王府修撰时因《檄英王鸡》获罪权贵而被罢官去职,和之后出任虢州参军时因杀官奴被判死刑后虽遇大赦免于一死,但他的父亲受到连累,被贬为交趾县令。这两次仕途上的重大打击无疑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三)社会背景

从王勃生活的时间跨度来看,他所处的主要是在唐高宗时期,那个时候的唐朝刚刚经历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李治刚继位,褚遂良、长孙无忌、李勣等忠臣共同辅佐李治,君臣都牢记唐太宗的遗训遗嘱,并坚定不移地奉行。他们继续执行太宗制定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经济,注重文化与教育。唐高宗永徽年间,李治制定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国策,极大缓解了唐初连年征战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因时局所引起的犯罪率,社会安定繁荣。文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边陲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天下太平,有贞观之遗风。这种各方面都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也反映出了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具体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从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关系来看,君民关系基本和谐;从统治阶层内部来看,君臣关系也实现了和谐;从文化层面来看,儒释道三教并盛和文化繁荣带来的文化上的和谐;从夷汉关系的层面来看,中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基本和谐、团结。

同时,选官制度的变化也是当时十分重要的一个变革。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注重出身门第,不看重真才实学,使得社会呈现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官位垄断的严重阶级分层的局面。科举制的出现使得这种垄断被打破,做官不再受到门第限制,而是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这使得许多有能力的非世族子弟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平步青云。在唐高宗时期尤其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这一时期与之前相比来看,考试的科目重心放到了以“文学”为主的进士科上,“文章”在选官上的重要性大幅提升,这也使得当时文人的地位不断提高。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引发下层文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变化,特别是在仕途观念和文学价值观念的变化,加上选贤任能的标准也产生了变化,有力地促进了文人,特别是下层文人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当时的文人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为清醒深刻的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高宗时期虽然有太宗“贞观之治”下的和谐景象,选官制度也继续朝着有利于寒士阶层的方向推进,但由于唐代根深蒂固的传统门阀观念,使得当局者始终囿于自己高贵血统的局限性,在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向门阀观念猛烈抨击的同时,又常常流露出对自己身为皇族的优越感,无意识地向以门第取士的陈腐旧俗妥协。所以,科举制在太宗乃至高宗时期并未得到真正充分的发展,寒士阶层进身仕途者仍旧屈指可数。

这种时代大环境投射到具体的个人,也就是王勃身上,就体现为非士族出身的他在仕途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整个社会环境是不断向好的,这种“向好”和王勃自身遭遇的“跌宕”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体现在《滕王阁序》中,就是“不坠青云之志”和“关山难越”都同时出现在了他的作品里,充满矛盾,可我们看到的是王勃在充分认识到“关山难越”之后,依然坚定地选择“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矛盾带来的张力更为之动容。

王勃所生活的时期是唐朝的上升期,给人带去一种积极向上,相信这个国家会不断变好,以及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我们会有光明未来的信心。但有光的背后就会有阴影,我们不得不看到初唐时期仍旧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在这样好坏皆有的社会里,王勃常常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处于“关山难越”和“不坠青云之志”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并不是王勃一个人会有,而是初唐所赋予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文人们的,是只有初唐才有而别的时代所没有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是作品的时代精神。

二、《滕王阁序》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元戏曲考》)当时代精神被文学所反映出来后,文学就被烙上了时代的印迹,文学也成了带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滕王阁序》作为初唐时期杰出的文学代表作之一,必然反映了初唐的时代精神。下面笔者就对文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分成幾点讨论。

(一)蓬勃的朝气与自信

王勃在创作《滕王阁序》时在仕途上已经遭遇了两次打击,而后一次几乎直接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面对这样的未来,王勃内心当然是苦闷抑郁的,这在《滕王阁序》中也有所体现,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再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接下来他还写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几个典故来类比自己人生抱负难以实现的失意。但他接下来笔锋一转,由消沉转向积极昂扬,“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阮籍猖狂”这几个句子读起来让人深感其酣畅淋漓的快意,甚至能通过文字看到作者扑面而来的朝气和自信,这种蓬勃的朝气和自信是独属于生活在国家繁荣发展的年轻人的,是综合国力不断变强的初唐社会特有的时代精神。

(二)刚健昂扬的审美追求

在描写滕王阁内外景色和阁中宴会时,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王勃对于国家山川风貌的热爱。他从水到山,登霄临殿,以水和山的开阔意象为支点,把视线集中到一起,又随之抬高,虽然笔下是楼,但整个视角已经被他抬至楼顶,给人高屋建瓴,仰之不及的视觉感受。最高点初在披绣闼,紧接着就开始俯雕甍。之后,王勃又以自上而下的视角再写一次山水,下一句写远望有钟鸣鼎食之家,此处气势被他有意降了一个格调,为的就是再升上去时显得更空灵。下一句的“云销雨霁”四个字一出,披云翳而洞石扉,豁然开朗。一个“彻”字,一个“明”字,这种透亮与开阔已经不是某种意象赋予的,而是直击心底,从心底自然生发出来的。此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行文的气韵在此彻底爆发,浩然天地之间的绝色美景和恢宏气度就被王勃展现在了笔端。后面的几个经典的典故“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来形容此次雅士名人们的聚会,同时也写出了宾客们洒脱不羁的性情、宴饮的快乐和斐然的文采。这两句虽然有拍马屁之嫌,但王勃对典故中意境的重新融创,也体现着初唐时期特有的蓬勃生机和恢宏气度。相比较六朝后期骈文偏重于柔媚靡丽的文风而言,这些典故的使用给人以光英朗练之感,正是反映出了王勃等初唐文士的刚健的诗学理想,“刚健”正是包括王勃在内的初唐的进步文人在社会氛围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自觉追求的诗美理想,以及随后陈子昂所极力倡导的“风骨”之说,这都是初唐的时代精神的体现之一,盛唐气象在这里已经初见端倪。

初唐社会的发展带给年轻人朝气与自信,体现在作品中除了蓬勃朝气与自信之外,这种社会的发展还体现为文人们刚健昂扬的审美追求,而“刚健”正是初唐的进步文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自觉追求自我生命意识的体现,随后陈子昂所极力倡导的“风骨”之说,就是他们个体和群体生命意识张扬的表现。以上种种作为初唐的时代精神,在《滕王阁序》中都得到了再现。

王勃所生活的初唐时期,有“贞观之治”奠定的良好基础,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有序的发展,因此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气神,充满活力和自信。但初唐时期的社会因其“初”,社会变革较为剧烈,文人们的价值观随之产生剧烈动荡,同时门阀制度的影响挥之不去,寒门士族们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这些在初唐的时代精神中体现为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首,其创作的《滕王阁序》充分地体现了初唐时期这种像青春期的少年般朝气向上、追求自我又迷茫困顿的时代精神。少年终会成长为青年,初唐也将在贤良君主的治理下走向盛唐,但那份少年心气永远独属于初唐。

猜你喜欢
滕王阁序滕王阁仕途
滕王阁 我心中的歌
第三届“滕王阁杯”童谣大赛获奖名单
滕王阁,我心中的歌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经典吟诵第七期《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经典吟诵第八期《滕王阁序》(节选)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不可一世的王勃和无与伦比的《滕王阁序》
浅谈《滕王阁序》的抒情特点
《滕王阁序》“落霞”联诸辨
《滕王阁序》“四美两难”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