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升学就业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问题探析

2024-04-20 10:03张苗
大学教育 2024年2期

张苗

[摘 要]为研究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在升学就业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方面的问题,文章针对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在思想政治素质、学业成绩及学生干部经历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归纳分析,发现高校部分本科毕业生党员在升学就业效果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方面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欠缺、就业能力不足和奉献意识淡化的问题。因此,通过优化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群体就业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管理机制和实现路径,为高校开展党建育才和就业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党员;升学就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2-011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就高校而言,就业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涉及千万学子的切身利益,更是千万家庭幸福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将中国青年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是本科毕业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高校本科毕业生总数逐年增加与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加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尤其是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使得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期望发生了较大变化。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生“考研热”“考编热”“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凸显并成为新的就业热点话题,高校本科毕业生甚至是部分起先锋模范作用的本科毕业生党员的就业价值观也有了新变化。高校毕业生要实现社会化必然要面对就业问题,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群体有不同的就业偏好,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校优秀学生代表的就业价值观。本文通过论述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在升学就业中的优势与不足,探讨推动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在升学就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为高校开展学生党建育才和就业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一、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综合素质分析

(一)思想政治素质较高

高校大学生党员一般是由校内基层党团组织优中择优,经过层层选拔并在不断培养、教育和考察的基础上吸纳为党的后备力量,这一过程需要经过理论学习、党性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一系列培根铸魂锻炼[1]。高校大学生党员能够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有较高水平的思想认识和较强的政治认同,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堅定,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家国情怀。因此,高校很多本科毕业生党员都希望能够继续升学深造,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但考研也是竞争激烈的筛选过程,部分竞争失败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会选择“考研二战”或是考公考编继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就业时,高校有的本科毕业生党员更倾向于选择国企央企、世界500强或是行业龙头企业。

(二)学业成绩优异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在学业方面同样表现良好。学业成绩优异是其个人优势,在班级里也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受到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的关注,尤其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学生,在班级里有更多话语权。因此,大多数高校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时都会将学业成绩列为参考指标之一,突出学业成绩的重要性,同时带动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2]。在学业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党员在学习之余更愿意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比赛和其他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和奖项,不断提升自身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为将来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积累条件、提高竞争力。综合来看,学业成绩优异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往往有着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在升学深造或者就业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用人单位也更青睐学业成绩优异的毕业生。

(三)学生干部经历丰富

在高校,大学生党员是班级的一面旗帜,一般担任主要班干部,本着服务集体、提升自我的理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此外,部分大学生党员还活跃在校内各类社团组织,担任社团干部,充分锻炼自己。这类学生干部经历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尤其是在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方面,从而有利于其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担任学生干部要为班级、为社团、为老师同学服务,需要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干部经过大学期间的培养锻炼,掌握了相关管理常识和能力,能较为有效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做好服务工作。二是在沟通协调能力方面,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必要的沟通交流才能达成共识、开展合作,经常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交流能够提升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使其考虑问题更加全面,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得到了积累,从而具有更强的升学就业竞争力[3]。

二、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升学就业效果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理想原因分析

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普遍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效能感,但也有部分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欠缺和就业能力不足的现象。他们往往存在奉献意识淡化、工作热情减退的倾向,在升学就业方面未能明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讨论。

(一)职业生涯规划欠缺,造成就业能力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在对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所处客观环境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设计路线并采取行动和措施,以实现职业理想为目标的战略设想和系统安排[4]。然而高校部分本科毕业生一方面由于自身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期间未能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有效的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其职业生涯规划欠缺,从而影响其升学就业质量。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群体同样存在此类问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具有自主性,高校本科毕业生包括其中的党员应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优势条件进行客观分析,明确近期或长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道路。但在现实中,部分本科毕业生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盲目跟风考研,其中也有党员毕业生有业不就或选择“考研二战”。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性较强,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支撑,对指导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但部分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的专业性强的指导。大多数高校往往只重视大三、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轻视对大一、大二学生的指导,这就直接影响到本科生的升学就业能力[5]。

影响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原因往往不是缺乏工作岗位,而是其相关就业能力不足[6]。这里的就业能力(又称可雇佣能力)指的是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知识、提升素质、开发智力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領[7]。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因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而被普遍认为也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但高校部分本科毕业生党员实际上在就业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对就业形势和职业的认知上,高校部分本科毕业生对薪资预期、就业偏好和职场认知与现实有较大偏差,其对升学就业相关信息的关注容易习惯性被自身兴趣所引导而形成信息茧房[8]。这也是使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群体执着于考研或有业不就的一个原因。

(二)奉献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高校本科生党员进入大四阶段后,受到考研、实习和就业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其思想认识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其中有部分人的奉献意识、奉献精神有所淡化。其突出表现为执着于考研复习甚至忽视专业课的学习,不参加校园招聘活动,不关注就业信息和政策,考研失利后才匆忙准备就业,此时往往错过了黄金招聘时间和部分优质岗位,使其因自身就业期望无法满足而选择“考研二战”或因考公而缓就业、慢就业。有学者在对本科生党员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大四毕业生党员在接受问卷调查时未能实现就业,在就业方面未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9]。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重要原因往往在于他们的奉献意识、奉献精神有所淡化。此外,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初就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在大四期间以考研、实习等为借口减少与党组织的联系,其党员政治学习教育活动参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降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三、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群体就业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管理机制及实现路径优化探索

(一)强化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欠缺是造成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就业能力不足的一个原因。在当前“考研热”“考编热”的影响下,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群体往往更加执着于升学读研,因而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重视不够。高校不少本科毕业生党员因学业成绩优异会更热衷于报考研究生,这就增加了考研“内卷”程度。部分人考研落榜后又未能及时调整自身职业规划和就业期望,从而暂未得以就业,进而选择“考研二战”等“缓就业”方式。强化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升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效能的有效途径。一是相关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式方法,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实现大学四年全过程育人,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团队。一方面,整合校内师资力量,提升就业指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引进校外资源,聘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家、企业HR和杰出校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三是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不断强化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实践。一方面,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打造企业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让毕业生有更多机会了解认识本专业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前景,提升就业能力,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另一方面,推动实行本科生学业就业导师制,任用专业教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实验探索,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增强其专业自信,加深其对行业的热爱,进一步促进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群体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就业能力。

(二)优化高校本科毕业生党支部组织与管理工作

笔者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预备党员的就业积极性比正式党员要高。因此,高校本科毕业生党支部组织与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加强支部对正式党员在就业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和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一是高校相关党支部要高度重视本科毕业生党员就业指导与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的管理,并建立就业质量评价考核方法:预备党员由于尚未转正,因此,可将就业工作纳入预备党员转正考核体系,提高预备党员对就业工作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以制度约束预备党员,不断提升预备党员在就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正式党员,要不断强化思想教育,用好“三会一课”以及组织生活会和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其争当学习先锋和就业表率,必要时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深入了解正式党员的思想认识状况和就业期望需求,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二是高校相关支部要建立本支部本科毕业生党员信息档案,将其基本信息、思想认识、历年表现、优势特长、缺点短板、求职目标和就业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有针对性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提升本科毕业生党员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本科毕业生党员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的把握,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三是要引导鼓励本科毕业生党员为班级就业困难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要求本科毕业生党员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不仅自己要争取按时就业而且要发挥带动帮扶作用,为班级就业困难同学提供简历优化、就业信息筛选、就业技能指导等帮助。

(三)完善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就业思想引领机制

正如上文所述,高校有些本科毕业生党员在就业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奉献意识、奉献精神有所淡化,盲目执着于考研和考公考编,仍然倾向于选择工作环境相比较好的岗位,不愿选择到基层就业。国家积极倡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乡镇农村基层一线就业创业,尤其是针对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出台了一系列选调新疆和田等中西部地区就业工作的激励政策,然而就笔者所掌握的报名情况来看,部分本科毕业生党员宁愿选择“考研二战”也不愿前往中西部贡献青春力量。因此,高校有必要优化本科毕业生党员就业思想引领机制,积极引导本科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党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增强服务基层的荣誉感。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深入挖掘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科研助理等就业机会,组织、引导高校本科毕业生有序有效参与“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不断拓展“城乡社区专项计划”,进一步开展各类下基层活动,树立下基层服务的榜样,健全支持激励体系和优惠政策,纠正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的就业思想和观念,以科学有效的就业思想引领机制,将更多的本科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党员引导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乡镇农村基层一线就业创业,真正发挥出本科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其实现更好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建功立业。

四、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事关千万学子的切身利益,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本文从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升学就业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方面入手,探讨高校本科毕业生之中的优秀学生代表毕业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近年来由于考研热、考公考编热和缓就业慢就业问题带来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问题提出了相关管理机制和实现路径。期待高校更加重视本科毕业生党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优化本科毕业生党支部组织与管理工作和完善本科毕业生党员就业管理机制,不断提升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就业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大卫.依托高校党校,提升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实效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5):115-120.

[2] 邵明英,吴佳睿.新时代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标准与质量现状研究:基于北京地区10所高校的抽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21(4):146-149.

[3] 芮超.发挥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就业先锋模范作用的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2(1):136-138.

[4] 杨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原则和路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2):60-62.

[5] 邵蒙蒙.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保障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1):79-82.

[6] 徐素珍,文静.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10—2020十年文献的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21,39(6):42-48.

[7] 张刚生.互联网舆论对青年大学生就业认知的误导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3(5):51-58.

[8] 张幸,孙社宏,崔婷婷.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质量研究:以运城学院学生党支部工作实践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22,40(4):80-84.

[责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