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4-04-20 10:08王双吕静韦
求知 2024年4期
关键词: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

王双 吕静韦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推进已经十年,目前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两翼”建设中,京津冀三地有力推进错位承接,产业协同创新不断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初具规模,教育、医疗合作持续深入,生态协同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要素分布不均衡、城市群结构有待优化、空间纵深联通不够、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水平需要提高等突出问题。未来,京津冀要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需聚焦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协作联动和共建共享、释放协同创新效应、打造区域一体化营商环境、推进数字化协同治理等方面,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联动性。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创新要素分布不均衡,对产业链创新链的支撑力不足。一是创新要素的分布不均衡导致区域创新资源难以实现协同共享。2022年,北京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分别较天津和河北高出51.3万人和48.1万人,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较天津和河北高出13.1万项和8.74万项。在北京对创新要素的强烈吸引下,创新要素资源优势不平衡的现象进一步凸显,创新链、人才链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支撑力度被相对弱化。二是区域创新产出与产业发展梯度差距较大。受产业基础条件制约,京津冀三地的优势产业难以形成集群发展态势,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供应链空间布局和链条对接方面效果欠佳,難以形成韧性强、稳定性好的产业链供应链。

2.空间结构不够优化,尚未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尚未适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更高要求。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正在由单纯的区域横向经济联合和要素共享,转向深层次的经济协作和社会共建。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区域一体化发展阶段,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将聚焦在城市群内部的深度联通、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共享、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向溢出效应转变等方面。二是城市群结构有待优化。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总群带动子群的发展效应,构建起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中心城市,以苏州、无锡、常州等为三级辐射范畴的联动发展格局。但京津冀城市群在规模和结构上与长三角城市群仍存在较大差距,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低等级城镇数量过多,而大中城市偏少,整体城市体系布局不合理,并未形成有序的城市梯度及三级城市群体系。

3.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性不足,导致空间联通广度与深度不够。从交通网络的通达性看,一些城市还未实现快速通达的交通网络,京津冀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圈的1小时通勤圈、市域内1小时快速交通服务还未实现全覆盖。从新基建发展程度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差距较大,跨城市、跨网络、跨平台的协同合作难度较大,如依靠网络实现的一码通行、无缝换乘、预约出行等智能化应用普及程度不高,能够体现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区域协同数字场景也不多。

4.民生保障水平仍有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深入推进。一是公共服务现代化进程不均衡。相对京津,河北地域广且人口较多,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仅为1.25万元,较北京、天津分别低2.17万元和0.75万元,公共服务供给分散、成本较高,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差距。京津冀区域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标准不统一,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有待向农村地区拓展,农村地区养老服务需要向县域看齐。三是长期目标与短期重点任务的完成情况不匹配。《“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提出,要“提高区域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推进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目前京津冀还未完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普惠共享,优质公共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有提升空间。

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对策

1.优化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优势叠加的制度优势。一是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建立和完善统筹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关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机制,制定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顶层设计方案,协调京津冀三省市和城市群大中小城市的空间关系,强化县域空间载体功能,形成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要载体、中小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推动京津冀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和融合共进。二是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从战略部署、规划方案、政策法规等方面优化协调机制和动态保障机制,构建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的动态联动调整机制和创新公共服务、城镇体系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机制。三是健全合作机制体制。优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生产力和经济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世界级港口群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拓展现代物流产业链,构建京津冀错位发展、差异互补、优势递增的区域一体化格局。四是完善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明确利益共享的标准和尺度,优化区域内的效率和公平,协调区域内的短期和长期利益,促进区域协调财政、区域协调税收、区域协调社保等制度一体化,健全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及时的信息披露和沟通机制、科学的评价和改进机制。

2.深化重点产业领域协作,构建优势互补的数字化发展格局。一是巩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依托世界智能大会等会展平台,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协作,形成互利共赢、富有韧性的全球数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二是打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数字产业体系。以京津冀同城商务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智能科技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经济与服务经济、劳动技能与数字技术等创新融合,构筑数字化发展新优势。三是增强产业链条的数字韧性。以重塑数字供应链为核心,构建数字供应链生态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中小企业提供融通创新平台和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平台,不断提升数据要素附加值和数字竞争力。

3.加强基础设施协同,夯实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基础。一是打造交通运输共同体。持续推进“空铁联运”“四网融合”,深入推进法规制度协同、执法标准统一、监管信息互认,为推动京津冀物质资源和人才要素互补互济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二是实施信息通信共同体计划。结合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依托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处理中心,通过共同研究、共享资源、协作项目等合作方式,在政务数据、公共安全、社会信用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政务数据的共享和流转,推动京津冀区域内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促进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双向提升。

4.释放创新协同功效,增强“四链”区域融合度。一是发挥创新平台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三地共建京津冀中试基地,打造一批国家级和区域级的重大创新平台,形成科创联动机制,开展“卡脖子”技术的原始创新联合攻关,促进创新链加速赋能产业链。二是强化政策创新引导功能。积极推动三地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创新协作,为区域内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支持和法律保障,在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奖励等方面消除政策差异和壁垒,推进京津冀创新政策体系协同,促进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实现区域内的科技人才、科技资金、科技信息等要素共享和互联互通。三是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实施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工程,强化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参与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探索“事业单位+公司制”、理事会制、会员制等,释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叠加效能。

5.打造区域一体化营商环境,探索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一是创新要素融通共享的营商环境。发挥政府在体制机制保障、功能平台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的作用,构建资金和人才、数据要素的融通共享机制,自上而下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藩篱。二是探索区域市场一体化机制。树立大市场观念,建立区域性市场利益共享和反哺机制,实现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统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区域性支点。三是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一体化机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完善外商投资一体化配套制度,营造市场统一开放、规则标准互认的市场环境。以友好城市建设为抓手,探索城市合作联盟,推进友城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京津冀多城市节点对外开放窗口,提升区域协同开放的全方位融合度。

6.推进数字化协同治理,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新高地。一是完善数据资源管理和利用机制。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和数据要素对接服务平台,建立“互联网+区域监管”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社会保障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推进公共服务数据在政府部门间共享开放。二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数字化流转衔接。深化教育、医疗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加快社会保障领域的数字化创新,促进就业创业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建立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事权保障机制,从合作共建和资质互认等角度提升政策的协同性和数字化水平。三是构建算法向善、贯通一体的京津冀协同治理新体系。以服务事项标准化为基础,推动算法向善体系的形成,推进电脑端、大厅端、移动端、自助端的“四端”联动,打造泛在可及、渠道多元的区域化政务服务发布平台,实现京津冀区域内各类场景化应用“一端”集成、“网购式”办事,有效提升京津冀协同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世界级城市群视阈下京津冀创新要素优化配置机制与路径研究”(19BJY06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双系2023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吕静韦系天津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