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2024-04-20 10:08王健
求知 2024年4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残疾共同富裕

王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中国将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由此可见,残疾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不可分割又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残疾人生存、发展和环境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残疾人摆脱了绝对贫困,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但是在各个方面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总体上仍属于社会特殊弱势群体。因此,残疾人共同富裕应是长期性方向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渐进式共同富裕。当前,天津要着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从解决残疾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扎实推动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一、当前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

1.持续稳定的生活保障是残疾人的基本需求。目前天津已搭建起以一般性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残疾人专项福利制度为重要补充的普惠加特惠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为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这一基础还不稳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相对贫困残疾人基数比例较大。持证残疾人中,低保人员占残疾人总数的13.5%,占全市低保人员总数的37.5%。二是政府补贴等转移性收入是社会平均水平的1.7倍,是大部分残疾人收入的第一和主要来源。三是残疾人家庭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50%~60%。四是目前天津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还不够高,重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非重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6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距离维持基本生活及照护服务支出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2.及时有效的临时救助是残疾人生活保障的重要补充。目前天津已经出台的《天津市临时救助办法》,是针对所有人和家庭的,对切实保障好临时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残疾人具有家庭收入低、支出高、抗风险能力弱、极易致贫返贫等特点,一旦发生突发意外事件或突然遭遇紧急特殊困难,仅靠实施《天津市临时救助办法》等现行政策无法完全兜住残疾人基本生活底线。特殊人群还应有特殊政策,才能增强其抗拒各种风险的能力。

3.更多項目纳入医保是残疾人大健康服务的迫切愿望。康复是残疾人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康复的目的是使残疾人最大限度恢复身心功能、职业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残疾人医疗康复费用支出一般比社会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目前天津有22家定点康复医疗机构、67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了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实行定医院、定医师、定支付范围、定适用人群的“四定”管理,但是无论从康复医疗机构数量还是从康复项目范围都与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4.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问题是家长身心疲惫的重要因素。目前天津登记在册的14岁以下残疾人口占全部登记残疾人口的1.4%。事实上,残疾儿童的实际数量远比登记数量要多。仅以孤独症儿童(属精神残疾)为例,我国目前公认的调查结果显示,孤独症患病率大约为1%。登记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不愿过早把孩子贴上残疾“标签”。在实施抢救性康复中,残疾儿童家长往往面临经济、精神双重压力。在孤独症儿童家庭中往往一个家长由于始终陪护无法外出工作,导致家庭收入缺失,一个孤独症儿童拖垮一个家庭的案例不在少数。

5.重度残疾人照护和养老服务是残疾人家庭的巨大需求。天津有70余万残疾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47%,其中登记的重度残疾人口有14万人,残疾人口平均年龄为58.8岁,中位年龄为61岁,60岁及以上残疾人占比54.8%。目前大量的家庭成员承担了残疾人的照护工作,大多数残疾人则需要终生照护。在残疾人婚育情况不佳、没有子女的情况下,残疾人父母等监护人一旦年迈体衰、生老病死,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残疾子女的生存照护问题。

6.受教育程度偏低是残疾人生活技能相对薄弱的重要因素。目前天津15周岁及以上残疾人从未上过学的占比7%,小学教育程度占比24%,初中教育程度占比41%,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占比21%,大专教育程度占比4%,大学本科占比3%。残疾人的平均文化水平远低于健全人,教育跟不上,残疾人的生活出路就狭窄,就业竞争就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7.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是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的重要途径。目前天津残疾人(指男性为16—59岁,女性为16—54岁)就业率为71%。未就业人员的主要生活来源,其中依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有39%,依靠家庭成员供养的有35%,两项合计达到74%。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岗位是适合残疾人做的,只是招工标准要求不适当,致使许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被排除在外。要不断开发适宜残疾人的工作岗位,对智力、精神残疾人也要给予庇护性就业的机会。

8.还需不断营造平等、充分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目前从思想观念上,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还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各个方面,以关爱的名义对残疾人实行“照顾性歧视”“保护性歧视”的新倾向同样不能忽视。无障碍环境建设难以满足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再加上物质环境和信息交流方面的障碍,使得很大一部分残疾人无法真正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二、扎实推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对策

1.完善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提高残疾人收入、缩小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的重要措施,是确保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的兜底工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要进一步筑牢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在第二次分配中的基础地位,完善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一是继续推进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做好易返贫残疾人的精准监测和有效帮扶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残疾人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强化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完善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重病大病慢病等医疗救助和重大疫情灾情期间临时救助等制度,统一城乡救助标准,简化社会救助程序,提高残疾人分类救助水平,确保城乡残疾人不因特定事件发生而陷入困境。三是落实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为核心内容的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物价变化及不同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和覆盖面。四是整合残疾人现有社会福利补贴政策,发挥福利补贴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最大效应,探索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相互衔接的福利补贴政策体制机制。

2.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残疾人参加就业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一环。只有千方百计开发岗位、创造就业机会,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着力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才能促进残疾人稳定而高质量的就业。必须狠抓《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等法规政策的落实,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完善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振兴残疾人集中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和辅助性就业。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劳动监察,切实维护残疾人公平就业机会和劳动就业权益。扶持农村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加快提高农村残疾人劳动收入水平。

3.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是残疾人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条件。目前仍有许多学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对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实施义务教育攻坚,切实解决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推行全纳教育,逐步提高残疾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比例。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质量。

4.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地方实际出发,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的方针。残疾预防工作要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坚持普遍预防和重点防控相结合。要加快出台《残疾预防和殘疾人康复条例》实施意见,围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目标,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目标,将残疾筛查、残疾人健康管理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继续实施国家重点康复项目,优先为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残疾儿童、农村及边远地区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突破现行康复项目纳入医保的“四定措施”,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和康复医师多点执业工作机制,实现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加强辅助器具适配,为残疾人提供质优价廉的辅助器具。

5.丰富文化体育生活,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融入。丰富、活跃残疾人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和竞技体育,是激励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重要途径。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残疾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和社区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组织开展群众性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要在公共图书馆普遍设立盲人阅览室(区域),配备盲文图书、有声读物和阅听设备。鼓励电视台开办手语栏目,主要新闻栏目加配手语和字幕,影视剧、文艺节目、网络视频和音像制品全部加配字幕。扶持盲文图书、盲人有声读物、残疾人题材图书和音像制品出版,培育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训练竞赛科学化水平。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局级干部进修班(第132期)学员、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残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研究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