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传播路径与传播价值

2024-04-19 13:08陈钟灵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3期
关键词:烟花开幕式杭州

陈钟灵

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于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盛大举行,一朵湖畔之“莲”优雅绽放,平分一汪秋色。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将现代科技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烟雨江南极具代表性的“水”元素作为串联节目的重要线索,生动演绎流淌千年的文化风韵,同时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壮丽画卷,用独属于中国的大气表达掀起世界对于竞技体育赛事的热情。“万涓成水,奔涌成潮”,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水”以润物无声之势,奔涌在全亚洲人民的心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创新运用虚拟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硬核姿态,向世界展现“科技强国”的风貌。

一、研究理论视角

(一)文化传播视角

文化传播学主要以文化研究为出发点,从不同角度阐释文化与传播二者存在的关联,分析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文化传播的特性与差异。学者韩莹在《美食题材纪录片中地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中将不同美食题材的纪录片作为传播地域文化的参考范例,从传播策略的角度,为江苏徐州地域文化——烙馍文化的传播提出策略性建议。[1]而对于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这样一个集合了亚细亚各种族文化的体育盛典,通过文化传播学视角对亚运会开幕式开展研究是较合适的切入点。笔者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已发表的关于亚运会、奥运会开幕式的相关文献和官媒报道跟进并收集,分析处理内容,溯源运动会开幕式的历史,试图综合文化传播和数字传播的理论研究视角,为开展研究奠定理论基石。

(二)数字传播视角

学者高艳在《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谈中华元素的数字化传播》一文中,从符号学视角分析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三类中华传统元素,得出数字化传播应以科技为基础,挖掘文化深层意涵,对内重塑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对外展现科技大国、文化大国的风采。[2]北京冬奥会在传播上创新手段,用媒体技术进行赛事转播方式的革新,该案例对本研究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二、地方特色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学交织的文化传播路径

传统文化是普通大众在从事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凝结,具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显著特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教授范可在《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一书中指出,推进我国地方传统文化和地方历史的传播能够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历史成就,从而提升文化自信。目前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均出现开放式、互动性、融合性的特点,要想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需重点关注地方文化对外传播路径。

本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以江南传统元素和南宋历史为内容载体,成功打破时空界限,生动直观地向全球传递中华文化之美,凝聚民族情怀。

(一)水之美:“潮”起亚洲一线牵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作为本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总撰稿,他强调整场开幕式的主题“潮起亚细亚”代表着澎湃不息的钱塘江潮,寓意亚洲各国携手同行的时代风潮,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国风国潮。导演组借助电子视听技术演绎“潮水”变化自如的形态,完美呼应了亚运会开幕式主题。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舞台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开幕式上篇《国风雅韵》用舞蹈、乐曲等形式,将宋朝百姓的生活长卷摊开,使观众不仅能感受宋代有识之士之风骨,沉浸式体会“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还能为烟雨江南的如诗图景所惊叹。开幕式中篇依旧紧紧围绕“潮”的元素。导演组借助3D双人威亚技术展现浪潮的“力与美”,其中《弄潮涛头立》《逐潮竞争流》和《新潮向未来》分别围绕自然之潮、体育之潮、科技之潮和时代浪潮展开。[3]下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潮”的概念延伸开来,“潮”能溯源杭州城千年历史,亦能表达出对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亚洲各国山水相依的美好祈愿。

(二)花卉之美:蟾宫折桂香满城

桂花是本次亚运会开幕式主办方杭州市的市花,同时也是秋日时节的“百花之首”。早在南宋时期州官修志《江阳谱》中便专门谈到了桂花树,而明朝杨升庵也专门写下对联“蓝田水中生茜草,大叶大叶;白塔院前长桂花,向阳向阳”。伴随着“桂花鼓”的鼓点节奏,引导员身着以桂花元素作为主视觉的裙子,手持钱塘风韵的引导牌,处处皆在向亚洲各国运动员致以吉祥和友好的欢迎之意。当主题曲奏响,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上空,仿真桂花瓣随风飘落至“大莲花”间,鼻尖弥散着桂花香氛,令在场观众置身于杭州城的秋日盛景之中。

开幕式导演组借用“蟾宫折桂”的中国典故,此典故在古时多用于祝贺学子学业有成,而今亚运会开幕式则希望每一位参赛运动员都能够在丹桂飘香之时摘得桂冠,圆梦亚运,为国争光。

(三)宋韵之美:身边处处是风雅

“宋韵”是两宋时期的文化美学、精神价值和物质形态,是两宋文化的核心与精华。1985年,何昌林在《唐风宋韵论南音——写给海内外南音弦友》中提到“宋韵”一词,复古与创新,优雅与世俗,宋人的审美风尚既是艺术的生活化,也是生活的艺术化。在亚运会开幕式的表演中,汇聚文人雅集雅市,十艘宋韵主题游船上的单元戏剧表演,囊括书画、茶道、篆刻、丝绸、瓷器、诗词等宋代生活元素,彰显“风雅处处是平常”的江南生活美学。总撰稿人冷凇以为宋韵文化的风雅是由崇高美和婉约美所构成,既包含唯美婉约之意境,又体现文人之高风亮节。开幕式总导演、总制作人沙晓岚以及执行导演孟可、高燕还把浙江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伞融入表演中。

(四)留白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诗词之美与国画之美,在于留白,就是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白是江南美学的关键,国风少年在“山水留白”的画卷上踏墨而来,化繁为简的舞蹈动作呼应着留白之美。舞台通过巧妙的留白,兼顾美学性、文学性与通俗性等特性,让传统文化通过高质感的设计编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三、虚实并存与科技赋能的数字传播路径

(一)虚拟火炬手:“数”与“实”的接棒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明显,数字技术促进媒介发展,改变媒介的形态和方式。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筹办过程中,主办方始终坚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这一理念也被贯彻落实到开幕式当晚的点火方式之中。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首次采用“数实融合”的点火方式,由之前线上报名参与传递的上亿“数字火炬手”化身星星点点,汇聚于钱塘江面上空,融汇成一个手中高举火炬的虚拟火炬手,它踏着江潮而至,与最后一棒火炬手共同点燃火炬塔。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此次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虚拟火炬手点火仪式令人印象深刻。数字成像技术首次被用在亚运会开幕式中,以电子闪光灯、数字烟花和虚拟火炬手替代可燃放烟花,将“绿色亚运”的理念切实落地,“数字技术”与“现实”的接棒,标志着体育赛事的开幕式正朝着绿色环保、科技智能的方向迈进。

(二)数字烟花:科技与文化融合之美

重大体育赛事开闭幕式中烟花表演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烟花表演通常可以起到氛围渲染和情感传递的作用。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中央立体透视网幕和地屏上的“烟花”以绚丽的仿真形态,伴随着烟花爆炸的真实轰隆声和现场观众的欢呼声,绽放在杭州奥体中心的上空。此次亚运会开幕式创新采用电子视听技术,首次将烟花燃放形式从实体烟花向数字烟花转变,实现了中国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实体烟花燃放时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同时有安全隐患,近几年城市内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让过年燃放烟花爆竹的童年记忆和节日习俗被慢慢掩埋。与实体烟花相比,数字烟花具有绿色环保性、爆炸效果多样性、高安全性等优点。数字烟花是利用数字技术“燃放”的电子烟花,技术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模拟和渲染等多种计算机技术,以此模拟烟花爆炸的真实形态。[4]《印度教徒报》网站报道指出,这场开幕式象征着“过去的荣耀和未来的力量在当下汇聚成一场盛大的表演”。为了给亚运会开幕式的海内外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技术人员还使用增强现实(AR)技术,把现场图像与数字烟花的视频图像合成,使得开幕式的烟花表演更加绚丽、逼真。

(三)技术服务于艺术:3D双威亚技术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导演组将3D双威亚技术首次运用于大型运动场空间,3D双威亚技术是一种能够使挂在威亚上的两个舞蹈演员在三维空间内自由移动的威亚技术,是立体舞台展演的创新形式。这套3D双威亚技术系统是为开幕式演出专门研发的威亚系统,从索道的结构布局、机械设备到控制系统,均由国内专业技术人员编程设计。舞蹈演员在开幕式上和钱塘涌潮的实时互动,默契舞姿将江南的“潮汐树”演绎得生动形象。

自我国四大发明诞生伊始,传统文化始终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息息相关,3D双威亚技术正是借助当代科学技术的力量,成功探索了兼具高雅艺术和智能技术的对外传播路径。[5]

四、亚运会开幕式的传播价值和意义生成

(一)绿色盛会,延续低碳理念

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节约”是本届亚运会开幕式筹办理念之一,也是对绿色冬奥会开幕式“简约”理念的最好延续。烟花表演注重绿色环保,创新设计数字烟花代替氛围烟花,实现了烟花的零烟尘排放,同时又兼顾表演的精彩呈现。

主火炬点燃仪式一直是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备受期待的保留节目。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残疾运动员东尼奥·雷波洛身着古希腊传统服装,将载着圣火的箭矢精准射向21米高的火炬台,为奥林匹克史留下了难忘瞬间。[6]本届亚运会开幕式中,杭州首开亚运数字火炬手点燃火炬塔的先河,为世界镌刻下独创性的亚运会记忆,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均向世界展现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定贯彻。

(二)科技赋能,点亮“文化中国”画卷

奥运会、亚运会开幕式自举办以来都是主办方弘扬地域文化的宣传途径。纵观本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主创团队用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将华夏千年文化通过可视化的传播手段,向世人讲述中国人的抱负和情感,引起海内外观众广泛共情。亚运会开幕式在以塑造“文化强国”形象为目标的同时,将目光放眼未来,创新采用数字技术为舞台的呈现形式注入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开幕式中的“潮起钱塘”、“蟾宫折桂”、中国传统山水国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依托前沿科技转换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点亮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卷。

通过对观看过亚运会开幕式网民的线上调查,多数中国网民都认为开幕式首创的“数字烟花”和“数字火炬手”两个环节令人印象深刻,用多媒体科技呈现传统文化,也唤起了每位国民心中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自豪感,进而增加了民族认同感。

(三)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亚运会开幕式整体呈现出一场含有中国式浪漫的视觉盛宴,舞台置景、地屏、灯光、服装等艺术装饰都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实现了文化之美与技术之美的双向奔赴。美是能够引起人们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有属性,亚运会开幕式将体育之美、文化之美和科技之美展现给海内外的观众,在达成受众的审美期待的同时,完成了民族情感的升华,使得情感共同体的形成有迹可循。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不单是“杭州的”叙事,还包含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与担当。亚运会开幕式使用国际化的传播语言和神秘的东方底蕴,让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的民族情怀和群体认同,这是美好的愿景,也是可预见的未来。

结语:

杭州作为“数字浙江”的响应者,在本届亚运会开幕式中通过数字美学赋能,向亚洲乃至世界展现多维的杭州形象,成功讲述中国故事,达成情感传递的重要使命。中华传统元素在体育仪式的传播过程中,对内重塑文化自信,提高青少年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对外则借用“可沟通,可理解”的话语表达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度。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创新运用数字化传播,切实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时代性、鲜活性、创新性。亚运会开幕式以科技为“桨”,创意为“潮”,让传统文化在国际化浪潮中焕发别样的生机,为重塑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参考。

猜你喜欢
烟花开幕式杭州
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半身少年”
国庆烟花秀
杭州
放烟花
烟花
《人民日报》十九大开幕式报道话语分析
烟花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