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馈控制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2024-04-19 09:02李理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8期
关键词:监护人蓝光黄疸

李理(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新生儿常见临床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巩膜及皮肤黄染,患儿可伴有拒奶、烦躁等表现[1]。根据致病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两种,其中生理性黄疸通常可在发病1周左右自行恢复;而病理性黄疸存在神经损伤风险,严重时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需要及早治疗[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具有确切疗效。但蓝光照射治疗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导致患儿发生皮肤损伤、腹泻等不良事件[3]。常规护理仅提供基础护理,在风险防控方面存在不足。前馈控制护理是基于前馈控制理论形成的护理模式,通过前瞻性预判风险并针对性预防,进而提升护理质量。我院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前馈控制护理,取得较好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研究。入组标准:①符合《实用新生儿学》[4]中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②符合蓝光照射治疗应用指征[4];③体质量≥2.5kg;④足月儿;⑤肝功能正常;⑥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孕周<37周;②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③合并胆道系统疾病;④合并免疫系统疾病;⑤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⑥合并蓝光照射治疗禁忌证。采用信封法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患儿52例,男30例,女22例,胎龄(39.48±2.83)周,日龄(15.79±4.32)d,黄疸程度轻度11例,中度28例,重度13例。对照组患儿52例,男27例,女25例,胎龄(39.54±2.76)周,日龄(15.85±4.26)d,黄疸程度轻度13例,中度29例,重度10例。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不良反应处置、治疗基础护理等。观察组采用前馈控制护理:(1)构建前馈控制护理小组。小组由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护理人员、责任护士、管床医师组成,护士长任组长。全体组员入组前均接受前馈控制护理业务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入组工作并定期开展考核。其中,责任护士负责护理方案的初步拟制;管床医师针对患儿实际情况提出护理需求;护士长组织组员审核护理方案,并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报道指导责任护士完善护理方案。(2)拟制前馈控制护理方案。责任护士预先对患儿及其监护人进行评估,前瞻性预判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结合文献研究成果和临床护理经验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形成前馈控制护理方案后提交小组审核,并结合组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方案。(3)实施前馈控制护理措施。责任护士严格按照方案开展护理,确保消除护理风险点。①护患纠纷预防:根据监护人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和宣教内容,引导监护人充分掌握新生儿黄疸病程及蓝光照射治疗方案,取得他们的充分信任,同步疏解负性情绪。后续护理中,保持与监护人密切联系,及时答疑解惑,避免产生护患纠纷。②皮损预防:责任护士采取沐浴的方式,重点对患儿脐部、臀部进行清洁,预防发生红臀等皮肤损害。③感染预防:及时清洁病房并定时组织消毒,患儿器具严格落实专人专用,患儿之间做好隔离防护。④疾病预防:采用抚触护理增强患儿体质,按照头、胸、腹、背、四肢的顺序进行抚触,每个部位5-6次,由轻到重,手法轻柔但有力度,每天护理2次,每次15-20 min;同时,根据患儿病情及营养状况,指导调整母乳喂养量和频率。⑤副作用预防:在管床医师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B2以预防蓝光照射副作用,同时口服葡萄糖促排总胆红素。⑥哭闹预防:在抚触护理基础上,密切观察患儿情绪,及时进行安抚,预防哭闹发生。(4)总结提升前馈控制护理效果。护士长每天结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儿病情、监护人反馈等信息,评估护理措施落实效果,及时进行总结讲评,进一步完善后续护理措施。

1.3观察指标 ①黄疸情况:护理前、护理3d后,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检验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计算黄疸指数,评估患儿黄疸康复情况。

②治疗效果评价[5]: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评价标准,在治疗3d后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黄染症状消失、TBIL恢复正常值为显效;黄染症状及TBIL明显改善但尚未恢复正常为有效;黄染症状及TBIL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③体质量及睡眠质量:护理前、护理3d后,对患儿进行称重获取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增量;护理期间记录患儿睡眠时间及哭闹情况。④不良事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TBIL及黄疸指数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TBIL及黄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TBIL及黄疸指数比较(±s)

表2 两组TBIL及黄疸指数比较(±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

2.3两组体质量及睡眠质量比较 观察组体质量增量高于对照组,熟睡时间长于对照组,哭闹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体质量及睡眠质量比较(±s)

表3 两组体质量及睡眠质量比较(±s)

?

2.4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可对患儿神经系统产生损害,进而影响其智力发育,严重时威胁患儿生命安全,需要及早救治。蓝光照射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手段,通过光作用促进游离的TBIL结构改变,进而通过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以达到调节TBIL水平的目的。该方法简单易行且安全有效,但新生儿机体发育尚不完善,治疗过程中易发生不良事件。同时,患儿病情易导致其监护人心理状态波动较大,进而诱发医患或护患纠纷[6]。因此,在新生儿黄疸的蓝光照射治疗中仍存在较多风险点,提前预防有助于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的提升。

前馈控制的概念来自于管理学,指通过综合信息、分析规律、预测风险、提前干预等步骤,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管理方式。前馈控制护理正是基于此理论,通过评估患儿及监护人情况、筛查治疗过程中风险点、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精准、高效的护理服务,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7]。风险防控是前馈控制护理的主要价值。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前馈控制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较于常规护理具有更好的风险防控作用。

本次研究还发现,护理后观察组TBIL及黄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而体质量增量高于对照组,熟睡时间长于对照组,哭闹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前馈控制护理能够促进新生儿黄疸患儿黄疸症状改善和身体发育,维持良好的睡眠及情绪状态,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前馈控制护理中采用的抚触护理被证实能够促进新生儿母乳摄入量增加和维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8]。同时,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也有助于患儿维持稳定的机体状态,进而促进治疗效果提升[9]。护患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健康宣教水平。本次研究中将护患纠纷作为一个重要风险点进行预防,根据监护人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和宣教内容,引导监护人充分掌握新生儿黄疸病程及蓝光照射治疗方案,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确保护理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10]。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前馈控制护理有助于减轻患儿黄疸症状,促进体质量、睡眠质量及治疗效果改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监护人蓝光黄疸
鲁晓岚:黄疸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蓝光TOP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