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王骥(陕西省森工医院,陕西 西安 710300)
分娩易引起产妇剧烈疼痛,产生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极易增加产后出血量,影响产妇机体健康[1]。目前,无痛分娩是减轻分娩疼痛的重要方法,其中麻醉药物选择对有效镇痛至关重要。腰硬联合麻醉是机体镇痛的常用方式,以此达到镇痛效果,实现无痛分娩[2]。地佐辛是临床常用镇痛药物,可减轻应激反应,加快产妇意识清醒,但是极易出现胃肠道反应[3]。盐酸罗哌卡因可对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小剂量罗哌卡因产生的感觉神经阻滞作用更为显著,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以我院100例无痛分娩产妇为例,探究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地佐辛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100例无痛分娩产妇(2022年1-12月)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年龄22-31岁,平均(26.15±2.36)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1±0.51)周;体重52.53-75.12kg,平均(63.83±2.47)kg。观察组年龄23-30岁,平均(26.13±2.53)岁;孕周38-40周,平均(39.47±0.62)周;体重52.28-75.71kg,平均(63.17±2.84)kg。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初产妇;②均为单胎足月妊娠;③病历资料均完整;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他妊娠类疾病;②胎儿生长受限;③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④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⑤合并恶性肿瘤疾病;⑥有麻醉禁忌证;⑦伴有妊娠并发症;⑧研究期间退出者。
1.3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阴道分娩,以常规待产程序处理,在此期间密切监护产妇生命体征(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使用地佐辛注射液镇痛,初始剂量为10mg,依据患者机体状况调节药物剂量,给药间隔时间为3-6h,最大剂量为20mg/次,1d<120mg。观察组进行无痛分娩,于上肢开放静脉通道,待产妇宫口开至3cm时协助产妇取左侧卧位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穿刺(L2-3或L3-4间隙),于蛛网膜下腔进行腰麻针穿刺,脑脊液回流后给予0.1%罗哌卡因3mg稀释至3ml,将其注入蛛网膜下腔,将硬膜外导管置入硬膜外腔,置入深度为3-4cm并对其进行固定。使用PCEA泵泵入0.1%罗哌卡因80mL联合地佐辛10mg,负荷量为5ml,持续量为6ml/h,单次追加剂量为6ml,时间锁定为20min,4h总量48ml。给予产妇吸氧操作并监测其生命体征,待宫口全开后停药,胎儿娩出后持续低浓度实施产后镇痛,2h后停止。
1.4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组镇痛前(T0)、用药10min(T1)、用药30min(T2)、宫口全开(T3)时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分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分值分别为0分、1-3分、4-6分、7-10分,分值与疼痛程度成正比。②对比两组分娩前后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II(Ang II)、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③分析两组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产后出血量。④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皮肤瘙痒、头痛、瞌睡、烦躁。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s)用t检验,计数资料(n,%)用χ2检验,当P<0.05时,代表数据对比差异明显。
2.1VAS评分 两组T0时,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2、T3时,观察组VAS评分更低,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
?
2.2应激反应指标水平 分娩前,两组应激反应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两组应激反应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比较(±s)
?
2.3产程及产后出血量 两组第二、三产程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一产程、产后出血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程及产后出血量比较(±s)
表3 两组产程及产后出血量比较(±s)
?
2.4分娩方式 两组分娩方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n(%)]
2.5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产妇进入分娩阶段时,子宫肌收缩力增强,增加会阴盆底压力,致使机体疼痛加剧。产妇疼痛主要是因脑感觉中枢经神经传导,随着产程进展,产妇疼痛程度逐渐增强,导致机体出现氧化应激反应,严重影响感觉功能与生理功能,产妇极易因难以忍受的疼痛采取剖宫产,对新生儿与母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4]。研究[5]发现,产妇在分娩期间,疼痛加剧易导致其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加重疼痛。所以,采取有效的镇痛方法至关重要。目前,临床采用无痛分娩方式以达到镇痛的目的,多数产妇分娩时均采用了无痛分娩方法。分娩镇痛的应用需具备以下特征:①镇痛方法不应对母婴造成影响。②在整个产程中均可达到预期镇痛效果,且需快速起效、给药便捷、安全性高。③所用镇痛方法对子宫收缩力无影响,且对产妇机体活动无影响。④产妇无意识模糊状况,均可与医师配合完成分娩。⑤若有必要可行手术分娩。既往临床采用的镇痛方法多为脂溶性阿片类镇痛药物,通过低剂量给药可达到预期镇痛效果[6]。但是,药物成分易损伤产妇机体,对呼吸系统、皮肤造成损伤,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近年来,我国临床逐步应用了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镇痛,多采用地佐辛、罗哌卡因作为镇痛药物。
地佐辛是临床常用镇痛药物,主要功效为缓解机体疼痛,是一种新型阿片受体激动兼拮抗药。此药给药方式多样化,如肌注、静推,其中前者给药方式可于短时间(30min)内达到预期疗效,后者给药方式可于15min内起效,能够缓解呼吸困难,且镇痛作用显著[7]。低剂量地佐辛与局麻药能够经蛛网膜绒毛进入脊髓,同时可与脊髓K受体结合,以此达到镇痛作用,进而减轻呼吸抑制,用药安全性高[8]。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物,可于短时间(10min)内达到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为4-5h,麻醉安全性相对较高[9]。此药能够对感觉神经纤维有效阻滞,在低浓度(0.1%)时,可出现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分离阻滞,以此对其有效调控,可有效保护大脑、心脏,且不影响宫缩力,镇痛安全性相对较高[10]。此药对机体造成的毒性较布比卡因小,对心血管与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小,但是药物成分进入血管后,易产生毒性反应。将以上药物联用在分娩镇痛中可起到双重镇痛效果[11]。
本研究发现,两组各时间段VAS评分对比,观察组机体疼痛感减轻更为显著,主要是因地佐辛联合小剂量罗哌卡因可达到双重镇痛效果,对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能够依据麻醉效果与产妇疼痛程度调整药物注入量,以此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相关研究发现,地佐辛联合小剂量罗哌卡因在分娩产妇麻醉中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地佐辛联合小剂量罗哌卡因对产妇镇痛安全性较高。分析原因为,地佐辛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将此药注入脊髓后可与脊髓K受体结合,以此达到镇痛效果。小剂量罗哌卡因可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通过对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产生阻滞作用,进而起到镇痛效果。
本研究还发现,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对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以上两种药物联用可通过有效镇痛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主要因分娩疼痛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重要因素,通过药物镇痛可显著减轻其应激反应。本研究还发现,两组第一产程、产后出血量对比,观察组第一产程明显缩短,且可减少产后出血量,主要因以上两种药物联用在镇痛的同时可减轻应激反应,对宫缩力不产生影响。此外,两组分娩方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以上两种药物联用麻醉镇痛对产妇分娩方式无影响。本研究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地佐辛联合小剂量罗哌卡因麻醉镇痛不良反应小,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无痛分娩产妇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地佐辛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应激反应明显减轻,有助于加快分娩,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