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41线隰县车家坡至永和岔口段二级公路路基设计分析

2024-04-19 08:59雷哲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4年5期
关键词:道路工程

雷哲

摘要 随着我国道路网络的不断完善,道路的通行能力需要不断提高,普通国省道路面的改扩建项目随之日益增多。文章依托山西省临汾市G341线隰县车家坡至永和岔口段改建项目,对该次拟改建的二级公路一般及特殊路基的防护及排水、取弃土场及优化设计进行了统一分析,提出一些新的设计思路和想法,希望能为此领域的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道路工程,特殊路基;路面设计;排水防护

中图分类号 U41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8949(2024)05-0120-03

0 引言

随着我国道路网络的不断完善,道路的通行能力需要不断提高,普通国省道路面的改扩建项目随之日益增多。改建项目的施工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山区地形条件的复杂性、土方工程的复杂性和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等问题。而新旧路基衔接处的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结合地形和土壤条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以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稳定性。因此,在改建项目的规划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改扩建项目除了路基设计,桥梁、排水和防护设施也需要进行充分的修复和改建,损坏的桥梁需要进行维修或重建,以确保通行安全。排水系统需要进行清理和更新,以防止道路积水。有损坏的防护设施需要进行修复,以保证道路使用的安全性[1-2]。

1 设计原则

(1)路基横断面使用整体式路基,整体式路基宽度为12 m,其中,行车道2×3.5 m,硬路肩2×1.75 m,土路肩2×0.75 m;隧道处路基宽10 m,其中,行车道2×3.5 m,硬路肩2×0.75 m,土路肩2×0.75 m。

(2)路基采用双向横坡,行车道、路缘带、硬路肩及土路肩横坡均为2%。

(3)路基的路线设计中心线为路基中线,高程设计线为路基中心标高。

(4)填方路段在坡脚外设1 m宽的护坡道。

(5)当挖方高度大于12 m时,碎落台宽度为1.5 m,隧道进出口段落碎落台宽度为2 m,其余段落碎落台宽度为1 m。

(6)路基超高采用按中轴旋转的方式。最大超高横坡度为6%,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内完成。

2 路基设计

2.1 一般路基设计

对于填方路基,边坡高度小于等于8 m的部分边坡坡率为1∶1.5;大于8 m小于等于20 m的部分,边坡坡率为1∶1.75。

对于黄土挖方边坡,0~24 m边坡坡率均为1∶0.75,24 m以上边坡坡率为1∶1,每8 m高设一级平台,平台宽2 m。经过边坡验算当边坡高度大于40 m时,在24 m处的平台宽度为6 m,48 m处的平台为4 m宽。

对于卵石土+黄土挖方边坡,边坡坡率均为1∶1,每8 m高设一级2 m宽平台,并用护面墙对挖方边坡进行防护。

2.2 特殊路基设计

2.2.1 高填路基

高填路基需要对沉降进行控制,主要措施如下:

(1)对地基进行处理,对土质路堤基底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

(2)边坡稳定:高填路基的边坡稳定性对整个工程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应选择适当的边坡坡度进行有效支护,如挡土墙、护坡网等,确保填土坡体的稳定。

(3)环境影响:高填路基的建设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质变化等。在设计中考虑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减缓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4)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填料材料,确保填土的质量符合工程要求。合理的填料選择有助于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5)变形监测: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变形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填土坡体的变形和沉降问题,确保路基的稳定性。

2.2.2 深挖路堑

深挖路堑设计涉及在地下挖掘形成深层的路堑,因此需要更加精细和谨慎地规划和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以确保路堑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持久性。以下是深挖路堑设计涉及的一些关键方面:

地质勘察:在深挖路堑设计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了解地下岩土的情况、水文地质特征等。这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地质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支护措施。

支护结构:根据地质情况设计合适的支护结构,以确保挖掘过程中边坡稳定,这可能包括土工格栅、锚杆、深层桩或深层墙等支护形式。

地下水管理:深挖路堑可能面临地下水位上升的问题。科学设计排水系统,通过井点、抽水井或其他排水设施来降低地下水位,确保路堑的稳定。

斜坡角度:在深挖路堑设计中,斜坡的选择是关键。通过合理选择边坡的倾斜角度,可以减少土方的塌方风险,提高挖掘的安全性。

环境保护:考虑深挖路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减少扬尘、水质污染等不良影响。

监测系统:在挖掘和使用阶段,设置合适的监测系统,定期检查挖掘边坡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深挖路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工程、环境和社会因素,确保工程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建议与专业的地质、土木工程师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密切合作,以确保项目成功完成。

2.2.3 低填浅挖路基

为确保路床的CBR值和压实度满足要求,填土高度小于等于2 m的路段对原地面进行重锤夯实处理,控制最后一击小于2 cm。挖方深度小于2 m的土质路段或软弱岩石路段根据规范采用“超挖80 cm后回填分层碾压65 cm,再铺筑15 cm砂砾”进行处理。

2.2.4 新旧路基衔接

在新旧路基衔接处,应先对路基边坡进行清表30 cm,然后开挖不小于1 m的台阶;加宽部分宽度小于3 m时,按3 m加宽;当加宽部分填土高度大于2 m时,在拼接处路床顶以下15 cm处铺设一层土工格栅以防止新旧路基不均匀沉降。加宽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 m,原地面采用夯击能500 kN·m重夯夯实;路基填土高度大于8 m,原地面采用夯击能1 000 kN·m强夯夯实,并每填高2 m采用夯击能300 kN·m满幅重夯。

2.2.5 桥头路基

桥头路段为湿陷性黄土地段时,采用强夯消除全部湿陷性。为减少路基与构造物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对台背路基填土采用土工格栅处理。

2.2.6 陡坡路堤或填挖交接路基

为增强路堤的稳定性及避免差异沉降的产生,对路基纵向填挖交界处以及半填半挖路基采用双线土工格栅处理,要求其纵横向极限抗拉强度不小于80 kN/m。填土高度小于等于3 m时,铺设1层土工格栅。土工格栅满铺于路床底面以下80 cm处,填土高度大于3 m时,每隔2 m铺筑一层土工格栅,路基的压实度要求达到96%。

3 路基防护设计

3.1 填方路堤边坡防护

(1)一般填土路堤:当填土高度小于等于5 m时,采用植草防护;当边坡高度大于5 m时,采用拱形骨架防护,并在拱形骨架中植草。

(2)设置挡墙(护岸)路堤:对于边坡伸出较远、压占建筑物及乡村路的路段,设置仰斜式挡土墙。

(3)设置护脚及护肩路堤:地面横坡与填方边坡相近的路段,为减少用地,增强路基整体稳定性,设置护脚,路肩填土高度小于2 m的不易填筑路段设置护肩。

(4)设置护坡:主线桥头两端采用浆砌片石路堤护坡。

(5)排水系统:确保填方路堤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有效排除雨水,减少水分对边坡的浸蚀和软化。

3.2 挖方路堑边坡防护

挖方路堑边坡防护是为了保护边坡的稳定性,防止土方塌方和坡面侵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挖方路堑边坡防护措施:

(1)挡土墙:在挖方路堑的边坡设置挡土墙,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來阻止土方的滑坡,确保边坡的稳定。挡土墙的设计应根据土壤性质和水流情况进行考虑。

(2)护坡网:在挖方路堑的边坡覆盖护坡网,防止土壤侵蚀和坡面的坍塌。护坡网可以适应各种坡度和形状的边坡。

(3)喷锚支护:通过在边坡上进行喷锚支护,将锚杆深入土体,增加土体的抗滑能力,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4)岩爆网:对于边坡中存在岩石的情况,可以采用岩爆网进行防护,防止岩石块体滑落。

(5)植被覆盖:在挖方路堑的边坡上进行植被覆盖,通过植草、植被等方式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浸蚀,提高边坡稳定性。

(6)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确保挖方路堑中的水分迅速排除,减轻水分对边坡的浸蚀和软化。

(7)短支挡墙:在边坡上设置短支挡墙,用于抵挡土方的滑移,增加坡面的抗滑能力。

(8)土工格栅:在边坡上设置土工格栅,用以防止土方的侵蚀,提高坡面的稳定性。

(9)地质布:铺设地质布在边坡表面,可以防止土壤侵蚀,提高坡面的稳定性。

选择适当的挖方路堑边坡防护措施需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气候和土壤特性进行综合考虑。合理的防护设计有助于保障挖方路堑的安全和稳定。

4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排水系统在道路工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主要包括路基排水系统和路面排水系统。这两个系统协同工作,确保道路在各种气候和地形条件下能够有效排水,维护道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1 填方路段的路基排水系统

(1)确保排水沟的纵向坡度合理,以促使水流畅通,防止积水和坡脚浸蚀。

(2)急流槽的设计要考虑流速,以防止沟槽内的水流速过快而引发浸蚀。

(3)与附近涵洞或自然沟的连接要确保通畅,以防止水流受阻。

4.2 挖方路段的路基排水系统

(1)挖方边坡外的截水沟和挖方平台的平台截水沟应合理布置,确保截水效果。

(2)急流槽的设置要有充分的连接,以促使挖方路段和填方路段的排水系统畅通连接。

4.3 过村路段的路基排水系统

(1)主要依靠路基两边的边沟、涵洞等将水排入自然沟渠。

(2)边沟的设计要符合当地农田和建筑物的布局,以免排水系统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针对涵洞的设计,要确保安全通畅,并采取措施防止冲毁农田或建筑物。

4.4 路面排水系统

(1)确保路面横坡的设计合理,以便将水顺利排入边沟或排水沟。

(2)对于超高地段,拦水带的设置要有针对性,以防水流对路基外的影响。

(3)急流槽的合理设置能够加速排水过程,减缓水流速度。

总体来说,设计中的排水系统要充分考虑地形、气候和地质条件,确保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有效地排水,减少对道路和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5 取弃土设计

在土方工程中,取土场的选址至关重要。建议优先选择荒地,尽量远离公路视线,同时,需结合当地国土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偏向贫瘠地段,以实现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在取土过程中,务必注意保护地表植被和水资源,避免生态破坏。取土后,执行必要的平整工作,采用表土覆盖和绿化措施(植树、植草),以促进生态恢复。同时,要考虑良好的排水设计,避免因土方施工而引发水资源问题。综合而言,取土场的规划和管理需遵循环保原则,确保取土对周边环境的最小化影响。

隧道弃渣和路堑废方的处理,需积极与当地村委协商,将这些废弃物弃置于荒山冲沟或低洼处并综合利用,可以有效解决当地人口众多而耕地有限的问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种做法既为人民造福,又减轻了土地资源的压力。为确保环境友好,需要在弃渣和废方处理区域临空面设置护脚或挡墙,以防止可能的滑坡或坡面崩塌。同时,在边缘处应设置排水设施,有效引导雨水,防止雨水积聚和地质灾害的发生。这一综合性的管理方案有助于实现废弃物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保护当地环境和资源。

6 路基设计优化

进行路基路面的优化设计时,还需要考虑以下方面,以确保道路系统的全面性能和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和环保:采用可持续的设计原则,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降低碳足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等,以确保道路系统的环保性。

可达性:确保道路系统设计能够提高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可达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互联性。

社会影响评估:评估道路建设对当地社区和居民的社会影响,采取措施减少对周边社区的不利影响。

新技术应用:探索新技术的应用,例如3D打印、智能材料、自愈合材料等,以提高道路系统的耐久性和维护效率。

通过全面考虑以上因素,可以制定一个更加综合和可持续的路基路面设计方案,满足道路系统的各种需求,并在设计阶段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道路系统的质量和性能。

7 总结

随着公路的不断发展和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各种特殊路基处理逐渐增多,因此路基设计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环保美观、经济合理。这就给现阶段的路基设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该文仅通过对G341线隰县车家坡至永和岔口段公路路基的设计分析介绍,提出的一些设计思路和想法,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邓学钧, 张登文, 徐志宏. 路基路面工程(第三版)[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道路工程
道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标准
基于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探究
关于道路工程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分析
浅析道路施工现场的组织与管理
探讨道路工程路面水稳层的施工与质量控制
刍议在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施工中质量的控制对策
浅谈道路工程中路基路面运用的病害治理对策
浅析道路工程中运用的GPS技术
影响道路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和措施
国内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