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军民融合人才教育体系构建

2024-04-19 04:48祁宁张澳吴志红
大学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军民军事体系

祁宁 张澳 吴志红

[摘 要]军民融合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机制,旨在打通军工和民用经济两大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优势互补,实现国民经济大循环。由于当前地方高校军民融合两用人才法律规范、教育体系不健全,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军民融合两用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以军民融合为路径,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旨在培育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尖端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端的科研、技术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对实现军民融合战略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军民融合;地方高校;教育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1-0126-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军地战略规划统筹、政策制度衔接、资源要素共享[1]。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2],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打造以地方高校为承载平台的军民融合产业尤为重要[3]。人才既是活力源泉,也是创新引擎[4]。地方高校可以通过课题实践和项目合作等途径,让主导科技创新的顶尖人才在军地之间跨界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提升高校人才教育的创新活力。学校资源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孕育着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军民两用人才的重要责任[5]。地方高校应通过与军队和军工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军民融合两用人才的教育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立适合军民融合发展的教学体系,提高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具备军民融合背景的高素质人才。

一、外国军民融合教育的发展

(一)“军民一体”的美国教育体系

美国政府特别重视发展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认为研究应用型大学是推动国防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基石。在全球军民融合教育推进的过程中,美国成为第一个在普通高校建立“后备军官训练团”的国家。“后备军官训练团”是由美军建立于美国普通高校中的教育机构,用以训练美国现役军人和预备役部队中的预备役军官。美国也是第一个把军事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国家。一方面,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进入军队,不断地给军队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改善了美军军官队伍结构,促进了美军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随着进入军队的高校人员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军队与高校之间的联系,高校也从军队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和军工项目,促进了高校的发展和建设。

(二)“以军带民”的以色列教育体系

以色列建国以来,一直将高校视为培养军民两用科技领域人才的基地,以色列高校承担了30%左右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以色列设立了专门的国防科研机构,面对复杂问题时,国防科研机构与高校协同创新,积极探索前沿领域尖端研究工作。高校为军工企业输送尖端人才,军工企业为高校提供研究的前沿课题。一方面,以色列选择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以利用其强大的学术背景和科研能力[6],促进军民融合和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以色列实行全员服兵役政策,完善军方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引出机制。

(三)“掩军于民”的日本教育体系

日本基于自二战以来特殊的政治背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实行军民融合“产学官一体化”科学体系,鼓励引导企业、高校进行协同合作发展,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将国防工业“掩”于民营企业中,促进日本经济和国防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通过发布纲领性文件,充分利用高校集中的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优势,引导高校在重点前沿科学领域突破创新。企业、高校帮助研发国防军工科技,提升国防力量的同时,将国防尖端技术转移转化应用到民用市场,促使日本成为制造强国、制造业出口大国。

二、我国军民融合教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军队就着手现代化建设,急需大量具有先进理论知识的人才投身军队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建设各类型的军事院校,用于解决军队对军事人才的需求。1950年,步兵院校首次从地方院校招收大学生学员[7],地方大学生入伍成为重要的干部来源。200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下发,通过制度建立,制订和完善政策、法规,逐步扩大军队干部选拔培养的数量,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军队有稳定可靠的高素质人才来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战略思想[8]。2019年,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指出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军事课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1],明确了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三、军民融合式高等教育的现存问题

中国的军民融合与高等教育发展形成了紧密互动的良性发展关系。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创新突破源地,肩负着推动军民融合进程的历史使命,为军队和国防事业、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关键的人才保障、研发支持和创新活力,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保障的作用。但目前高校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策法规不完善、不健全

我国实施军民融合战略以来,还未形成有关军民融合高等教育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政策文件。虽然颁布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但是对军民融合两用人才培养的内容相对较少。我国的军民融合高等教育领域缺乏一个全面规范和引導军民融合高等教育的法律框架;没有设立管理培养军民融合人才的部门,导致管理水平不够完善,军民融合两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战略举措缺乏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布局,对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的归属衔接不清。

(二)地方高校教育资源与军事需求矛盾、缺乏特色、认识有偏差

地方高校在军民融合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制度落实不到位,师资建设不充分,沟通交流、创新手段和成果反馈方面也存在不足。在非军事院校中,在军民融合教育方面仅仅安排了军事理论课程和大学军训,军事理论课程多为大班授课,学生听课效果差且缺乏实践。地方高校普遍面临军民融合基础教育资源匮乏问题,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军地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雷同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地方高校忽略了自身的地域特点、专业特色和领域优势,过度模仿他校的做法。地方高校对军民融合特色优势教育资源的挖掘尚不够充分,还没有形成一批军地兼具、特点鲜明、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特色教育资源。

(三)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培养体系不完善、与新军事变革需求不匹配

当前地方高校在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注重理论培养而忽视实践的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军队需求不匹配,军民融合两用人才教育体系亟须进一步拓展。

我国主要依靠地方高校、军事院校来培养军队人才,这种模式相对单一[10]。与我国庞大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相比,军队从地方高校招收的干部比例偏低,与西方国家相比明显不足。部分高校军民融合课程陈旧,军事理论课程不足。

(四)军地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割裂、缺乏协调机制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研发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科研或教学活动,以及国家财政资助的科研项目,缺乏与军工企业的合作交流,承担军工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较少。地方高校的科研方向和军工企业的需求存在不对口的情况,军事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在规划和组织教育资源建设时也没有将地方高校纳入范围,导致两者的教育资源建设独立进行,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军地缺乏协调,导致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不统一,不能充分对接军事前沿需求。在开设军事课程时,地方高校与军事院校和军工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军工企业和地方高校之间缺乏配合机构,缺乏协调机制,导致军工企业、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不顺畅。

四、构建军民融合教育体系

新时代,要构建军产学研循环的军民融合教育体系(见图1)。地方高校要根据军工企业需求设计培养计划,组织学生参与军工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军工企业根据自身国防尖端领域的需求,为地方高校提供研究方向,为国家提高国防实力。

(一)精心完善顶层设计,持续增强教育意识

1.建立权威的领导机构

设立一个专门的军民融合两用人才培养领导机构,由国家和军队共同参与,负责统筹管理和规划。该机构应明确国家的主导作用,确立军队的主体地位,并加强地方与中央的协调与配合,以确保军事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2.综合规划,构建军民融合两用人才培养体系

要进行全面规划,考虑构建军民融合两用人才培养的原则、体系的组成要素和具体实施对策,包括明确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学科门类,提高培养规模和层次,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要求。

3.加强地方有关部门和高校的军民融合两用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建设

地方有关部门和高校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军民融合两用人才培养有明确的制度和流程,确保军事人才培养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二)全面加强课程建设

军民融合课程应体现军事特殊性,遵循教育普遍规律,成为一门旗帜鲜明、特点突出、基础稳固的课程。

第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构建符合客观规律且体现主观意志的军民融合课程建设方案。要遵守法律法规要求,依法治教,执行大纲体系内容,促进军民融合课程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

第二,根据军民融合课程教学任务的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军民融合课程教师。应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大力引进专业领域教师,积极引入军工企业专家学者到校授课,介绍军工行业的新形势、新态势和新趋势。

(三)深入推进实践教育

第一,地方高校与军工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注重符合专业教学的要求,并以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实验项目的建设应使学生掌握现役军工企业所采用的技术,并使其了解甚至掌握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地方高校实验室的人员可以通过与军队、地方高校和军工企业的合作,更好地熟悉新型装备,并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双赢。

第二,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及时更新地方高校的专业实验室设备,为实验室人员提供充足的经费进行科研攻关,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与军工企业联合开展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岗位等。

(四)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军民融合发展体系的构建是加快推进军事创新体系与高等教育创新体系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一,高校是开展基础领域和创新领域研究的主力军,拥有得天独厚的交叉学科的科研条件,能够高效地承接各类军工项目。以高校为核心,地方高校和与军工企业建立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充分结合地方高校的特色和定位,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主动融入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军民融合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思维。

第二,充分发挥军工企业在高校和军民融合人才教育中的重要对接作用,使高校和培养的军民融合人才与新军事变革下国防军队建设精准对接。高校在理论知识和技术创新研发资源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而军工企业有着研发先进武器装备的资金优势。因此,高校可以与军工企业合作,在联合技术攻关和样机研制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人才、科研和技术资源的有机结合。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军民融合两用人才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精心完善顶层设计,持续增强教育意识;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深入推進实践教育;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四个方面构建了地方高校培养军民融合两用人才的教育体系,旨在完善地方高校军民融合两用人才的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提升军民融合两用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国防经济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6-2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刘震,崔曦元.高校在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的有组织科研机制研究:以清华大学核研院高温气冷堆技术攻关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2):21-29.

[3] 邬小撑.重塑高教质量观  铸就育人新范式[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33-35.

[4] 杨明伟.一切围绕“中心任务”展开:二十大报告蕴含迈向“现代化”的完整逻辑[J].中共党史研究,2022(6):34-40.

[5] 何海燕,单捷飞,李宏宽.军民融合背景下高校新型军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9):109-115.

[6] 濮方圆.以色列军事情报工作军民融合基本路径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2):8-11.

[7] 郝倩.我军吸收培养地方大学生干部情况综述[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6):52-54.

[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EB/OL].(2007-10-05)[2023-06-20].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szyw/zywj/2007-10/25/content_373528.htm.

[9] 教育部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EB/OL].(2019-02-01)[2023-06-20]. http://m.moe.gov.cn/srcsite/A17/moe_1061/s3289/201902/t20190201_368799.html.

[10] 杨梅枝,刘永涛,焦永.我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3):165-171.

[责任编辑:黄紧德]

猜你喜欢
军民军事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民鱼水情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