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养伤在阳澄湖畔

2024-04-19 03:30沈伟东
大江南北 2024年4期
关键词:刘飞阳澄湖伤病员

沈伟东

1939年9月,“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奉命从常熟回师澄锡虞地区,准备进一步发展澄东的抗日形势。国民党顽固派对“江抗”东进发展壮大极端嫉恨和恐慌,国民党第三战区密令第32集团军协助“忠义救国军”(简称“忠救军”)剿办“江抗”。所以,“江抗”刚从常熟进入江阴顾山南麓的一天凌晨,就发现了顾山山上和镇上皆是荷枪实弹的“忠救军”。

国民党顽军趁“江抗”行军初到,又宿营在地形不利之处,发起了突然袭击。英雄的“江抗”指战员们仓促奋力还击,战斗非常激烈。9月21日这天,“江抗”总指挥部政治处主任刘飞率“江抗”2路2支队,冒着枪林弹雨,向着顾山山巅猛冲。当他冲到半山腰时,左胸侧不幸中弹,顿然口鼻窜血。警卫员何彭福见状,一面焦急地和战士小孙哭喊着,一面从地上轻轻扶起刘飞。刘飞忍着剧痛,喘着气问:“看看我背后有没有血?”何彭福哽咽着说:“没有血。”刘飞听了宛若是在庆幸,以其微弱的声音自语道:“没打穿就没事……”

刘飞随即被何彭福等抬上一条小木船,连夜转送到阳澄湖畔的“江抗”后方医院。医院条件简陋,无法取出刘飞胸中的子弹,可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后方医院里包括刘飞在内,共有36个新四军伤病员。刘飞成了36个伤病员中军职最高的领导人。

脱险,就在千钧一发之际

刘飞等36个伤病员的住地四周,相距敌伪顽势力只有一二十里,有的仅几里。为确保安全,伤病员平时就分散流动在阳澄湖畔的横川心泾、陆巷、肖泾、长浜、张家浜、西董家浜等村,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刘飞来到后方医院的第三天清晨,房东老大娘突然从外面跑回来报信:“鬼子来了,快跑!”几个护士情急中抬起刘飞就冲出门去,临走时将盖在刘飞身上的黄被子翻了个身,还未到达村头,就听到已到达前村的鬼子在哇哇地叫。往后村抬吧,中间隔着条大河,眼看要走投无路了。这时躺在门板上的刘飞,使劲拍着门板,连声命令护士:“鬼子快追上来了,快把我放下!不要管我,你们快走!否则要来不及了!”可护士们宛若未听见似的,只顾抬着首长呼哧呼哧地拼命奔跑着。这时鬼子在不远处已看到了这一幕,也弄不清几个女人抬的是什么,一面叫着:“不要跑的!不要跑的!”一面追赶过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有人在急促地连声呼唤:“快、快、快,快上船!”原来有位农民大伯摇着一条小船恰好经过这里。他看到鬼子叽哩哇啦地喊叫着追赶,就急忙把小船摇了过来。等护士抬着刘飞一上船,农民大伯娴熟而从容地连撑几篙,小船轻捷地转了几个弯,就在港汊里不见了踪影。

由于据点的敌人经常出动骚扰村民,抓捕新四军,伤病员们只得乘坐着农民用来捕鱼的小船,整天游弋于阳澄湖和河湾港汊里。一旦有敌情,小船就穿梭到茂密的芦苇丛中隐蔽。伤病员们虽然整天在水上漂泊,过着单调和艰苦的生活,可是他们很乐观!正如经典沪剧《芦荡火种》中卫生员小凌所唱的:“芦苇疗养院,一片好风光。天是屋顶地是床,青枝绿叶作围墙,又高又大又宽敞,世界第一,哪个比得上……”刘飞在其《阳澄湖畔》的文章中则是这样写道:“我们都在船舱里坐着、躺着,看到蔚蓝天空中的雁群,耳边是悠闲摇橹的‘吱呀声和偶尔鱼儿跳出水面的水声,船经过处受惊的水鸟飞起的扑扑声;湖面微波荡漾,金星闪烁。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恬静的自然景色,可我们此刻谁都没有闲情逸致欣赏它。”

天凉了,村民们悄然接回伤病员

进入深秋了,原野上呈现一片空旷萧条的景象。到了晚上,气温骤降。湖畔浅滩上茂密的芦苇不再是郁郁葱葱,而是枯萎稀疏,不宜隐蔽伤病员了。时刻在牵挂伤病员的湘城张家浜村民,都在担心伤病员受不住这早晚的秋冷。在秋风飒飒的深夜,村民们几乎在同一时间里,把全村的狗都关了起来,不让它们见了生人就吠叫。原来村民们悄悄地接回了伤病员,把伤病员安排住进各家各户精心准备的“稻草垛”里。这“稻草垛”是村民们用稻草叠成蒙古包形状,里面是空心的,外面再用稻草遮盖住,人住在里面,既松软又暖和。“稻草垛”原本是村民们为防备鬼子的偷袭而准备的,现在他们为确保伤病员们的安全,就把伤病员安排住进“稻草垛”里。村民们已向中共常熟县委的领导表过态:“天大的风险,由我们来担当!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伤病员安全!”

劉飞还清晰地记得,张家浜村西头有位凌大嫂,为了安排伤病员谢锡生住宿,专门把自己的独养女儿小凌子抱到屋里去睡。可小凌子怎么也不肯回到自己屋里睡,说睡在屋里,东洋鬼子来了就逃不脱了。凌大嫂焦急得没有办法,只得说了个谎:“妈妈做了个梦,好像夜里有只水獭子从湖里爬进了‘稻草垛……”小凌子一听,就吓得不再坚持要睡到“稻草垛”里了。可是有一天,小凌子在后门口玩石子时,突然看到“稻草垛”里伸出一只烂脚,一时吓得惊叫了起来:“妈妈,妈妈,我看到水獭子啦!”凌大嫂一听就明白了,她急忙跑到小凌子跟前,拉着她说:“囡囡,不要吓,有妈妈在。”看到女儿消除了害怕的心理后,她就如实说:“阿囡,妈妈告诉你吧,那只烂脚不是水獭子,他是新四军叔叔谢锡生,是在打东洋鬼子时负了伤。”小凌子听后,当即就要妈妈领她去看谢叔叔。谢锡生见到活泼可爱又懂事的小凌子,高兴地将她拉在身旁,连连叫着:“小凌子、小凌子!”小凌子也感到不陌生了,偎依在谢叔叔的怀里。就从这天起,只要情势平静,小凌子就会到稻草垛里,不仅做起了小护士,还常常替妈妈送饭给谢叔叔。有时谢锡生要晒晒太阳,小凌子就以玩耍为名,为谢叔叔望风放哨。从此,小凌子在妈妈面前,口不离谢叔叔,非常亲热。

谢锡生是闽东红军游击队的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6团后,他随叶飞到达安徽,6团开赴茅山,就成为陈毅为司令的新四军一支队6团。1939年11月6日,新“江抗”成立时,他是特务连的战士。1940年春节前夕,新“江抗”转移到湘城洋沟溇村休息并准备过春节。谁知,2月8日(年初一)一清早,日军偷袭了洋沟溇村。人称猛将的谢锡生,就在这次反偷袭战斗中不幸牺牲,血洒阳澄湖畔,年仅27岁。

传颂阳澄湖畔的军民鱼水情

刘飞等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养伤不过两个多月,张家浜村民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精心照料他们,给伤病员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新四军伤病员与张家浜村民结下了鱼水深情。

40多年后,1987年6月27日,中共吴县县委、吴县人民政府建立了激战张家浜的纪念碑。就在立碑前的6月3日,参加张家浜战斗的陈挺、戴克林两位将军和刘飞夫人朱一,应邀来到张家浜踏勘。吴县党史办华永义撰写的《将军重返张家浜》一文中写道:“同行的刘飞将军夫人朱一,显得特别精神,心情格外激动,她说:‘作为36位伤病员之一的刘飞,是张家浜群众不顾生命危险掩护后活下来的……那天,朱一要我为她单独拍一张以张家浜村为背景的照片,作为对张家浜人民在斗争年代支持革命斗争的纪念。”

据2009年11月6日《苏州日报》第4版所刊登的由记者周倜采写的通讯《听将军女儿说沙家浜往事》中写道:“刘飞的三女儿刘凯军动情地说:‘父亲与其他三十多名伤病员,一起被留在阳澄湖畔养伤,虽只待了两个多月,但受到了阳澄湖畔人民的照顾和保护,跟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刘凯军还清晰地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凌大嫂家发生了困难,她带了女儿小凌子来到上海,来到我们家里。我们将凌大嫂来家的事告诉了出差在外的爸爸。爸爸一听是凌大嫂来上海,特意关照警卫员赶到家里,代向凌大嫂母女问好,并特地准备了粮票、副食品和钱,赠给了凌大嫂,帮助她解决了暂时的困难。”这是后话。

(编辑 易 化)

猜你喜欢
刘飞阳澄湖伤病员
八月二十八日晚归所见
预告天气的子弹头
阳澄湖的品质!看“秋螯”大闸蟹品牌的十年成长路
阳澄湖大闸蟹的前世今生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半岛骑遇”,5月阳澄湖半岛上演最欢乐骑行记
谢谢你的好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狗的命运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