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产业革命的行业特色院校专业体系升级

2024-04-19 07:37武丁杰
大学教育 2024年1期

武丁杰

[摘 要]文章在分析智慧民航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面向智慧民航的人才培养理念及特征,从“智慧融通、能力强化、选择多元”出发,提出了行业特色高校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专业体系升级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专业体系升级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第四次工业革命;智慧民航;专业体系;行业特色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1-0018-05

2016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世界经济论坛上首次被提出,它是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下开始的生产与服务智能化、生活信息化及智能化的全新革命[1]。当前,我国正在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力构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

“智慧民航”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中国民航业的一个映射,成为民航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作为中国民航局直属的行业特色院校,在积极探索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专业升级之道,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策略,持续为民航输送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一、智慧民航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019年5月,时任中国民航局局长的冯正霖在第十届中国民航发展论坛上,首次向全球提出了智慧民航的概念:智慧民航就是运用各种信息化和通信手段,分析整合各种关键信息,最终实现对行业安全、服务、运营、保障等需求做出数字化处理、智能化响应和智慧化支撑的建设过程,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航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 [3]。

2022年1月,中国民航局发布了《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4],制定了建设智慧民航的指导思想、阶段目标、总体方案、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和保障措施等,成为未来15年我国民航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以智慧建设为主线,以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为抓手,强化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基础保障三大支撑,着力推进智慧航空运输和产业协同发展,努力实现以智慧塑造民航业全新未来的发展愿景[4]。

(一)智慧民航下民航岗位形态分析

根据《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以及《智慧民航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对已开设的民航特色专业在智慧民航建设时期的岗位形态进行了初步分析,如表1所示。

(二)智慧民航下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与素质

从以上分析可见,智慧民航基本保留了传统民航的岗位与核心工作内容,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能动性、灵活性、协作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智慧民航的实现,既需要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也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和计算机专长的创新型人才。

智慧民航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既能从事传统的民航业务运作,如航空器驾驶、航空器维修维护、航空器运行指挥、航空器运行管理、机场运行管理等,又能熟练应用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辅助生产工具,以适应协同运行环境,实现更高的安全水平和工作效率。

智慧民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要熟悉民航特定领域的业务运作,能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民航运行过程进行优化分析,并能开发更加便捷的生产工具,以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更高的安全水平和工作效率。

基于以上认识,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传统民航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智能控制技術、人工智能算法、云计算理论以及大数据技术等知识;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可适当放宽,但在知识应用能力、信息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开发能力方面则有更高的要求。

智慧民航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民航业的一个映射,因此除了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的变化,所有从业者还应具有新技术条件下的人文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企业家精神、文化敏捷性(跨文化能力)等[3]。

基于民航的行业特点,可将民航发展新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概括如图1所示。

二、面向智慧民航的人才培养理念及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智慧民航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发展,树立以行业知识技能传授和数字化、信息化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融合、系统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5]。

在培养目标上,智慧民航的人才培养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与人才成长规律,紧密结合民航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实施持续改进,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6],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适应民航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面向智慧民航的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征。

1.复合创新

智慧民航无论是对应用型人才还是创新型人才,都要求他们在不同层面实现“技术技能+技术研发+技术创新”,而专业课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理论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智慧民航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分类培养

智慧民航的岗位分工更加细化,对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在新技术、新业态、新岗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要培养面面俱到的人才显然是不现实的。民航院校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提供多层次的培养方案,使学生不再以获得上岗资质为学习的最终目标,使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都能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过程。

3.强化实践

在未来的技术条件下,知识的获取已经不成问题,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培养,而实践教学可以有效串联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锻炼。实践的内容是提前熟悉行业,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过程。

4.关注发展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技术迭代升级持续加速,一些专业知识在学生毕业时就已经陈旧,而民航的就业岗位,也会在一个更短的周期内面临内涵升级。民航院校的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必然会经历多次岗位调整,因此民航教育不能只针对眼前的就业需求,而应放眼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为学生筑牢基础,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使学生积极适应职业的升级转换。

三、面向智慧民航的专业体系升级

智慧民航是民航科技升级的长期目标,现阶段学院的改革重点是全面对接《“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要求,以智慧民航为抓手,构建“智慧融通、能力强化、选择多元”的专业生态。

(一)基于“智慧融通”,布局学科专业体系

民航院校面向智慧民航人才培养需求,要围绕智能技术,打破学科界限,系统重构学科知识图谱,构建“民航+”及“+民航”的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以智慧民航五大核心领域的创新技术为导向,实现课程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求相结合。

作为一所行业应用型院校,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围绕民航特色专业展开学科专业布局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其做法是夯实理、工、文、管、法、艺学科的基础支撑作用,构建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慧交通、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5个专业构成的智慧枢纽专业群,完成飞行、空管、机务、机场、安全五个民航特色专业群的智慧化升級,如图2所示。

(二)瞄准“能力强化”,完善专业内涵建设

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是面向智慧民航的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专业内涵建设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如图3所示。

1.更新课程体系

围绕智慧民航的科技环境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体现通识性、人文性、跨学科性。调整基础课要求,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相关课程,更新专业课程知识,打造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前沿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对先进技术的知识、功能与影响等方面的认知,完善人文性的课程体系,发挥人文思考与人文指导的重要价值,使学生能分析和预测技术系统、环境与社会政治系统,即能开发新应用和产品,能解释技术变革的社会影响。

2.完善实践教学

大力推动产教融合。通过与对口企业的深度合作,建设卓有成效的合作平台,将企业岗位需求融入教育培训,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有机会在现实中接触行业,并参与部分生产工作,增强学生对民航的理解,使学生对行业有更强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

丰富课外实践。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实践、科技竞赛等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变革传统专业实践方式。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沉浸体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尝试的机会,完成从重复性实践到探究性实践的过渡。

3.变革教学方法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悟道、求业、生惑的主动模式,大量应用翻转式、项目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利用数字化教育赋能优化教学设计,构建先进技术支撑的、适应多样化教学的非接触教育空间体系,丰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激发课程参与主体及整个课程体系的活力,赋予师生新的教育体验,使学生提前感受未来的学习方法和工作环境。

(三)依据“选择多元”,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通过多元目标管理,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在升级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同时,试点创新型本科专业培养方式,包括以下模式。

1.本研贯通

各专业在具备条件时构建本研贯通培养体系,专业内部在面向就业的同时,试点面向升学的班级建设。

2.跨专业交叉培养

实施“3+3”本硕交叉培养模式,即3年传统民航类校内课程,3年本校智能学科相关学习,学生毕业获民航学科类学士学位和智能类学科硕士学位,或智能类学科学士学位和民航类学科硕士学位[7]。

3.辅修专业模式

鼓励民航类专业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计算机类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辅修民航类专业。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获取辅修学位。

4.双学位模式

整合学院资源,在具备条件时,开办针对行业需求的跨学科门类的交叉型专业,在一个专业内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

5.定向延长学制

针对民航类专业学生,基于产教融合,采用“3+1+1”的模式,对于已完成3年本科学业,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在用人单位完成1年系统的岗前培训与实习后,回到学校继续完成1年的深造学习,期间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特点,选修相关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

四、专业体系升级实施路径

(一)贯彻“四新”思想,落实产教融合

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而提出的“四新”思想,为面向智慧民航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指导,而实施产教融合更是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通过开展系统调研和研讨,全面理解智慧民航内涵,将业已形成的“智慧物流、智慧出行、智慧机场、智慧航司、智慧空管、智慧运行、智慧监管”等要求落实到对应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通过深度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发挥学校在行业中人才枢纽的作用,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全方位打造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落实“请进来、走出去”办法,建立校企合作“绿色通道”;推动现代学徒制模式改革,推动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融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实施订单式培养,实现招生、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

(二)强化学科引领,探索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基于当前的学科布局与资源,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还不具备条件从基础开始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学科,因而以“+民航”的方式对弱势学科进行支持,对于优势学科,也侧重于从“民航+”的角度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以科教融合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从智慧民航的需求出发,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将从专业融合的角度全面调整专业体系:新增智慧交通这类典型的交叉型专业;依据智慧民航标准优化传统民航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民航”的方式,探索非民航特色专业的转型;根据智慧民航需求,直接开办教育部目录外的对口新专业。

(三)着力平台建设,实现多方协同育人

平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条件[8],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根据智慧民航发展的需求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民航前沿的人才培养平台。

1.实习实训平台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实训基地及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培养方案,不断更新实习实训内容。

2.科研创新平台

以科研项目为驱动,为学生提供与学长、导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机会,通过跨年级、跨专业、跨学历层次,甚至跨院校的科研创新平台,鍛炼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3.产教融合平台

与行业深度对接,请行业单位参与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共建创新研究共同体,以现代产业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等形式,攻关智慧民航课题,开展校企互动课堂,实现优势互补,服务智慧民航人才培养。

(四)完善制度建设,提供保障与引导

基于行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变化发展,参考工程教育认证模式,主动引入第三方评估,主动收集社会用工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接受行业的定期审核和评估,逐层细化质量标准,实现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各个方面的持续评估,进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

(五)健全规范标准,实现教学数字化转型

持续推进五类“金课”建设,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建立学校课程建设规范与标准,升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力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线上课程资源,深化课程内涵,鼓励教师进行新兴领域、交叉领域课程开发,鼓励进行前沿性教材和立体化教材资源开发,打造高水平实践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带动全校教师实现教学模式升级。推进全面的教学数字化转型,为实施面向智慧民航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五、结语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民航建设正全方位重塑民航业的形态、模式和格局。作为培养民航领域人才的特色行业院校,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必须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务实创新,主动求变,掌握教育新技术、应用教育新理念、理解教育新趋势,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视野开阔的高级应用型民航人才,服务于交通强国战略。

[ 参 考 文 献 ]

[1] 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李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 郭雷振.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6):105-112.

[3] 殷时军,孟令航.智慧民用航空运输系统思考与实践[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4):118-126.

[4] 中国民用航空局.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EB/OL].(2022-01-21)[2022-09-03].http://www.gov.cn/xin?wen/2022-01/21/5669771/files/f7402a57bcf3f?

349b0ae8d1224a0f35737.pdf.

[5] 周光礼. “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 教育研究,2016(5):72-76.

[6] 刘莎,何小微. 民航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路径研究: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77-78.

[7] 魏立队,魏海军,曹红奋.面向智能船舶的高等航海教育变革路径[J].航海教育研究,2018,35(4):7-11.

[8] 马建文,李光正,王波.面向智能航运的应用型航海类人才培养[J]. 航海教育研究,2019,36(3):18-22.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