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市竞争力提升路径探究
——基于长三角27 城的比较分析

2024-04-18 01:13温州市统计局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温州长三角竞争力

□ 温州市统计局课题组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9 年,温州被列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27 个中心区城市之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是温州在新一轮竞争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探究温州经济发展,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全面了解温州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找准温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位置、位次、位势,进一步提升温州城市竞争力,助推温州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奋力谱写“两个先行”温州篇章。

当前学界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但对长三角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大多是对各个城市竞争力进行评分、排位,并未对特定城市再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在评价长三角城市的综合城市竞争力基础上,详尽分析温州城市竞争力的优劣势,探索温州错位发展路径,以进一步提升温州城市竞争力。

|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也对发展潜能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参照现有文献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本文按照综合性、科学性、可比性等原则,从城市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城市基础3 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包括8 个二级指标和29 个三级指标(表1)。其中,行政级别指标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行政区位优势,这里将行政级别划分为4 个等级,依次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除副省级城市)和普通地级市,分别设值为4、3、2、1。离区域中心距离采用该城市与上海之间最短公路距离进行表示,使用百度地图查找两地相距最短公路距离数据。该指标为负指标,采用取倒数的方法。

表1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

| 温州的城市竞争力分析

(一)KMO 和Bartlett 的检验

由于城市竞争力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既有总量指标,也有比率指标,本文先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的无量纲化处理。用SPSS 对数据进行KMO 检验和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城市基础3 个一级指标的KMO 和Bartlett 的检验结果显示,KMO 结果均大于0.7,且Bartlett 球形度检验的Sig.<0.05,说明指标间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因子提取与旋转

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性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提取主成分公因子。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城市基础3 个一级指标分别提取2 个、1 个、3 个主成分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均超过80%,说明主成分因子保留了大部分的原有解释变量,能较好地描述实际情况。

(三)各指标综合得分

提取主成分公因子后,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根据因子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出各公因子得分,表达式如下:

以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出经济实力和城市基础的综合得分,表达式见式(7)和式(9)。发展潜力只有1 个公因子,发展潜力得分即为发展潜力公因子得分,表达式见式(8)。

(四)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

1.因子分析综合得分。将长三角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城市基础3 个一级指标得分再作因子分析,得到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表2)。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无锡、合肥的综合得分为正数,表明这7 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长三角平均水平之上;其他城市的综合得分为负数,表明除上述7 个城市外,其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表2 长三角各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

2.聚类分析与温州的总体位置。通过WARD 法(离差平方和法)将长三角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城市基础3 个一级指标得分作为原始变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长三角27 个中心城市分为5 类(表3)。

表3 长三角城市的分类情况

结合表2、表3 来看,温州在27 个城市中综合竞争力得分为-0.127,排名第9 位,居于长三角城市中上游位次,但综合得分为负数,说明温州综合竞争力处于平均以下,属于第四类一般竞争力城市,尤其与长三角前三类较强以上竞争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竞争压力凸显。

(五)具体指标分析

1.经济实力分析。温州在经济实力方面得分为-0.006,得分接近0,说明温州的经济实力大致处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平均水平。从位次来看,排名第10 位,居于长三角城市中上游。

在经济规模方面,从GDP 总量来看,2022 年长三角27 个城市中有8 个城市GDP 超万亿元,温州GDP 首次突破8000 亿元大关,达到8029.8 亿元,居第10 位。值得注意的是,从2019—2022 年,温州的GDP 总量虽然一直居第10 位,但是与第9 位常州差距从794.8 亿元逐步扩大至1520.3 亿元,与浙江省内“双城记”杭州、宁波的差距分别从8766.9 亿元扩大至10723.3 亿元,从5379.0 亿元扩大至7674.5 亿元,与第11 位绍兴的优势从825.4 亿元逐步缩小到679.2亿元,标兵渐行渐远,追兵来势汹汹,竞争异常激烈。温州的GDP3 年平均增速居第19 位,人均GDP 居第23 位,均处于后列。

在经济结构及效益方面,温州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为343.5 亿元,居第17 位,仅为杭州、宁波的23.4%和24.3%,也低于省内强势追兵城市嘉兴、绍兴。这主要是由于温州大型工业企业仍以电气、鞋服、汽摩配、泵阀等传统行业为主,产业层次偏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573.9 亿元,居第11 位,仅为杭州、宁波的23.4%、34.2%。当然,温州也有优势指标,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8 位,高于GDP 总量前十城市中的无锡、常州,为温州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033 元,居第9 位,高于GDP 总量前十城市中的常州、南通、合肥,可见温州消费购买力巨大。

2.发展潜力分析。温州在发展潜力方面得分为-0.137,在长三角27 个城市中排名第9 位。

在创新动力指标方面,2021 年温州R&D 经费支出为182.7 亿元,居第12 位,与长三角先进城市差距巨大,为杭州、宁波的27.4%、45.4%,也低于绍兴、嘉兴等地,难以支撑科技创新需求。

在对外开放方面,温州进口额、出口额分别为447.6亿元、2502.0 亿元,居第14 位、第12 位,其中出口额分别为杭州、宁波出口额的48.7%、30.4%;实际到位外资6.1 亿美元,居第16 位,为杭州、宁波的7.8%、16.4%,也明显低于嘉兴、湖州和绍兴,分别为这些城市的19.4%、38.8%和60.2%。温州外贸外资形势低迷,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资金要素指标中,温州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19140.4 亿元、18116.8 亿元,均居第8 位,在第四类一般竞争力城市中居首位,为温州经济增长提供夯实的资金要素支撑。

3.城市基础分析。温州在城市基础方面得分为-0.161,在长三角27 个城市中排名第11 位。

在文化卫生方面,温州的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居第25 位,每万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居第6 位,排位一低一高,医疗资源极不均衡。

在基础设施方面,2022 年长三角27 个城市中有15 个城市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温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客运量均居第11 位;公路水路总货运量居第17 位,分别为杭州、宁波的45.0%、27.7%,也低于舟山、台州、嘉兴、湖州等。交通物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温州尚未实现运输枢纽作用。

在城市区位方面,从行政级别来看,浙江省内杭州、宁波2 个副省级市,政策优势毋庸置疑,而温州作为普通地级市,无明显政策优势,还受到杭州、宁波的虹吸效应影响。从与中心城市距离来看,长三角27 个城市中,温州与上海的距离居后3 位。长三角一体化本身是以上海为中心城市,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区域经济体。而温州地处长三角区域最南端,难以较好地受益于上海的产业转移、人才流动等辐射效应,而离上海较近的嘉兴等地,则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同时,省内杭州、宁波、温州存在难以避免的相互竞争关系,想要获得杭州、宁波的产业、资源等溢出难度较大。

整体而言,温州的经济规模总量有一定优势,但与长三角先进城市相比,在产业层次、创新驱动、对外开放及城市能级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 提升温州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加快传统制造业升级和工业转型步伐,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在长三角产业链中的领先地位。二是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为温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新动能。三是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体量不断提升,加快建设成为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二)加强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城市综合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是科技创新的竞争。一是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推动“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主平台的建设。联合长三角城市,共同打造科创资源平台,实现温州与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一体、产业发展联动。二是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联合大学、研究院,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三是强化创新人才支撑。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同时,加强本土高校建设,加大内培人才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加大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加强国内城市间尤其是长三角城市群间的交流,坚持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有机结合。一是提升外贸规模质量。充分发挥“三综一联”等开放平台叠加优势,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二是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加强跨市、跨地区的产业协同和经济协作,做好上海高端资源溢出承接。三是推进谋大招强工程。大力招引“高大上、链群配”项目,力争引入外资企业、龙头企业、500 强企业落地温州。

(四)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加强城市综合功能,全面提升温州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地位。一是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金丽温开放大通道,提速打造“5321”高铁时空圈,完善区域“大交通”格局,提高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网络通达性,填补温州融入长三角地理区位上的短板。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民生优先,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优质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市场管理,优化惠企政策,健全法治机制,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课题负责人:黄和笛

课题组成员:朱承志 郑 赢 方芙蓉 汤 琳陈伊智

执 笔 人:方芙蓉

猜你喜欢
温州长三角竞争力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难忘九二温州行
日本竞争力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