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身子看儿童

2024-04-18 10:09曲敏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日志绘本儿童

曲敏

儿童日志是以儿童生活为蓝本的原创故事汇编集,形式上看似与自制绘本相差无几,但从自制绘本走向原创汇编故事的创意实践,儿童日志真实地反映了儿童的生活,结合多元表征折射出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儿童日志的表现形式各有千秋;蹲下身子看儿童,让教师在观察儿童、倾听儿童中理解和认识儿童的真实感受,也看见了日志背后儿童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凸显出儿童日志创作过程独有的价值内涵。

一、什么是儿童日志

(一)对儿童日志的理解

日志,是日记的一种,是一种记录生活和情感的写作模式,是详细介绍一个过程和经历的记录。儿童日志,顾名思义,是儿童借助独有的多元表征形式,介绍自己生活的一种记录与表达。在儿童日志里,每一个儿童都是富有个性的独立个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表征、抒发情感。

(二)儿童日志的价值

翻开一本本儿童日志,在成人看来,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成了儿童日志的主人翁——散步时发现的小蜗牛、花坛里的麦冬果、协作运粮的蚂蚁群、游戏时的“不高兴”……这些都是儿童日志里一幕幕生动有趣的原创故事场景。《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要“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1]儿童日志正是基于儿童生活的,借助多元表征以体现儿童文化的原创故事汇编集。通过儿童日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儿童的兴趣和喜好,走进儿童、理解儿童。

二、怎样做儿童日志

儿童日志反映了儿童文化。有专家学者认为儿童文化是指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2]因此,儿童日志透射出的是儿童真实的精神内涵。

(一)对儿童日志认识的误区

儿童日志的主体是儿童,而做日志又是一件贵在坚持的事情。很多班级在做儿童日志时由于认识上的偏颇,或一味追求完成的数量,从而出现了一些理解上的误区。

误区一:每日一画

有的教师会将每天下午的固定时间作为儿童日志的绘画时间,造成儿童对日志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变成了“每日一画”的美术活动,使儿童日志内容单一,且流于形式。

误区二:限定主题

有的教师会以统一的主题进行内容设定,以便于进行儿童间的横向比较。有时,教师还会借助范画限定内容的细节,这样标准化、统一化的儿童日志无法彰显儿童的个体感受和思想表达。

误区三:表征窄化

儿童表征的形式仅仅是绘画吗?教师对于表征形式上的窄化理解,使得儿童日志的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充分体现儿童创作时的思想和意愿,更不能彰显儿童发展的完整性。

(二)儿童日志的表现形式

儿童日志是儿童对于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件或情节的主动性表达,因此表现形式是多样且弹性的,可以根据儿童不同的喜好、特长等灵活且综合地表现。

1.图文并茂的儿童日志

绘画加文字记录是最传统又最普遍的儿童日志记录方式。儿童用绘画的形式将想要表达的内容画在日志本中,有时还可贴上与绘画内容相匹配的儿童活动场景照片。借助图像表征,教师可通过聊天获取儿童对日志内容的解读,并以辅助文字的方式记录。儿童的口述和聊天話语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感受,便于我们通过儿童日志发现儿童的“真世界”。

2.可视可听的儿童日志

在数字化时代中,可视化的记录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儿童真实又独特的一面。教师可尝试用视频记录儿童活动的场景,关注其中儿童的动作表征和情感表征,视频记录可以帮助教师在众多的图像表征中找到关键性画面,不遗漏任何一个转瞬即逝的活动细节。除此之外,我还尝试将儿童对日志内容的解读过程拍摄下来,转换为二维码张贴在儿童绘制的日志页面中,阅读者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儿童所处的背景、状态,倾听他们的语言,观察他们的微表情,从而获取比图像和文字更多的信息,让儿童日志不仅是一本汇编故事集,更是一本可视化的电子书。

(三)儿童日志的表现内容

儿童日志反映了儿童的生活,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便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班级,参加了同样的活动,但因为兴趣不同、计划不同、参与度不同等,观察和体验也必定有所差异。因此,即便是同样内容的表达,也必然和而不同。

1.小班:记录最有趣的活动

小班儿童年龄较小,表征能力有限,依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该年龄段的儿童以短时记忆、碎片式记忆为主。陈鹤琴也提出过“儿童图画反映了对他印象最深的客观现实”。[3]因此,小班的儿童日志不应限于固定的时间周期,而应主张体验式、参与式地表达。比如在一些特别的活动后及时记录,春秋游、运动会、游园会等,都是小班儿童创作表达的最佳素材。对于小班儿童来说,及时记录非常重要,上文中提到的可视、可听的记录方式也更贴合。

2.中班:生活中的点滴体验

到了中班,儿童日志的记录可变得更有规律、更有目的。儿童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为日志取材。陈鹤琴说:“玩,是小孩子的整个生活。”[4]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有什么趣事、遇到什么问题、是否解决、有什么计划……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导儿童关注自己的一日生活,以回顾的方式记录生活。当然,儿童日志也不等同于游戏计划,同伴之间的有趣对话、某个事件的突发奇想都可成为日志中的闪光点。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借助日志看见儿童,了解儿童的兴趣,理解他们的所做所想,让儿童日志不仅是一本汇编故事,也是儿童成长轨迹的呈现。

3.大班:课程故事汇编集

大班儿童的日志内容应更具完整性。我尝试结合班本课程的开展,引导儿童及时记录自己的观察、实践、操作、体验和过程中的情感表达等,当课程完成时,儿童日志便成了每个儿童独创的课程故事汇编集。比如:在临近毕业的两个月中,我们在了解班级儿童毕业愿望的基础上展开了以“咔嚓一下,毕业啦”为主题的班本课程。有人提出要将毕业季每天的生活记录下来,因此《毕业日记》诞生了。在这本独特的儿童日志里,孩子们每天坚持用多样的方式记录毕业季生活,从毕业倒计时50天开始,不间断(除去周末)记录,直至倒计时显示为“0”。有的孩子用家中淘汰的数码相机、拍立得相机等记录幼儿园里的角角落落、老师同学;有的用乐高玩具拼搭倒计时牌,并拍照留念;有的将拍摄毕业照、装饰毕业照场景的过程绘画记录在《毕业日记》里;还有的记录下毕业季中最有趣的“清凉毕业趴”“小兵丁奇妙夜”活动中的点点滴滴……这是属于每个孩子毕业季里最好的礼物,不仅仅是活动本身,还有当时欢乐的、激动的、忧伤的、惆怅的心情……在围绕班本课程汇编的儿童日志中,故事的主题更加鲜明,也更易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

三、对儿童日志的实践反思

(一)以班本课程为依托,推进儿童日志的深入研究

儿童日志不是简单的内容叠加,更不是单纯的儿童作品堆砌,而是或以儿童生活为主线、或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形成的较为完整的汇编集。班本课程可作为儿童日志内容的依托,开展富有童趣的班本活动,以儿童的兴趣为支撑,日志中的情节发展便会更有关联。

在我们的实践探究中,以班本课程为主线的儿童日志备受青睐。如《我的蜗牛旅行记》《小兔开开的成长日记》《我的植物日记》《运动日志》等,这些主题鲜明的日志题材,让孩子有事做、有话说,自然也有源源不断的表征素材供他们记录与表达。

儿童日志以“日志”为经,以“课程”为纬,将记录、体验渗透到班本课程的各领域,集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于一体。教师在精密观察、支持探究等过程中持续深入探索,追随每个儿童的发现与创造、记录与表达,并将其用于儿童新的学习活动中,帮他们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二)深化日常绘本教研,拓展儿童日志的纵深发展

儿童日志既反映了儿童的生活,又是他们原创的故事汇编集。正如每一本绘本故事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价值一样——有的关注儿童的情绪管理、有的关注事件的科学意义、有的关注家庭的亲子关系等,如果把日志的题材和内容看作其横向延伸的轨迹,那么,形式与媒材等都可以看作其纵向升华的拓展。借助日常绘本教研的力量,吸纳绘本中的多样构成,可以很好地对主题进行烘托和润色。

例如,大班儿童在创作《造纸日记》时,不仅呈现了幼儿园里游戏时小组造纸活动的场景,还将亲子活动中和爸爸妈妈们共玩共创的场景收纳其中。有的孩子借鉴了一些精装绘本中编制环衬的媒材方式,将自制的花草纸、果汁纸、留白纸的碎片用贴片的形式穿插其中,使用得恰如其分,既直观明了,又让日志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增加了阅读的感官体验。

儿童周围的绘本种类繁多,多样的绘本资源在形式和表现方式上各有不同。如环衬、扉页、封面、封底的设计等。可以说,绘本不仅仅是纸张上的图文,更是多领域、全方位发展完整儿童的重要媒介。借助日常绘本研究中的积累,迁移其中美学、哲学的价值,让儿童日志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纵深发展,同时也让每一本儿童日志更具内涵、更有品质。

(三)做“活”教师促专业发展,开拓儿童评价的新路径

借助儿童日志,我们不仅能够看到鲜活的儿童,更能看到专业的“活”教师。通过儿童日志,教师能理解儿童真实的兴趣和情感需要,看见他们的成长轨迹,客观地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为规划后续目标与策略提供可能。

1.精密观察,支持儿童的主动性学习

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各类表征素材,当儿童有意愿将其转化为儿童日志中的符号画面时,会极大地促进其脑部画面的转换,再加上语言、动作等多重表征的循环,有助于儿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多角度地理解世界,从而促其个体发展。然而这一过程,更加需要儿童的主动性学习与表达,而非被动地完成。

2.理解儿童,尊重他们的“一百种语言”

瑞吉欧教育认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也都意味着独特的智能。[5]儿童日志则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每一个原创故事的背后,都蕴藏着他们独属的故事和秘密。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让每個儿童的声音被听见、想法被尊重,支持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记录身边的美好。教师应用平等的态度尊重儿童的思想,既让儿童看见了自己的真世界,也让教师看见每一个独特的、发展的儿童。

3.蹲下身子看儿童,倾听相伴共成长

“蹲下身子看儿童”是做好儿童日志的首要前提。陈鹤琴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提出“我们应研究儿童的心理,施行教育当根据他的心理才好”,[6]而孕育儿童日志的过程需要一个被理解、被回应、被支持的心理环境。在和儿童一起做日志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比日志更加珍贵的是创作的过程——蹲下身子、倾听儿童,是赋予每个“活”教师与儿童相伴成长的幸福意义;理解儿童、支持表达,更是启迪教师智慧、引领专业成长的心灵旅程!

四、结语

当我们手握“倾听”这把富有教育智慧的金钥匙走进儿童的世界,一定会看见更加鲜活的儿童,也成为更加鲜活的教师!倾听儿童,相伴成长。儿童日志,让我们从“心”出发,收获同理与共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5/content_5673585.htm

[2]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3] [6]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598,7.

[4]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409.

[5] 黄进.理解“表征”,尊重儿童身心成长需要[J].北京:《教育家》2023(06):29.

猜你喜欢
日志绘本儿童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绘本
绘本
绘本
扶贫日志
游学日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一种基于粗集和SVM的Web日志挖掘模型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