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家庭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幼儿时期是情感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情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相关主体需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注重引导、迁移与提升。对幼儿来说,以家庭关系为主的亲缘交往构成了主要生活情境,是其情感生成、联结、调控的重要基础,家庭教育在情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
(一)幸福感
父母对孩子的诸多期望,归根结底是希望孩子快乐与幸福。一个充满幸福感的孩子,自然会展现出乐观、开朗、自信的品质与心态。相反,那些从未被爱满足,缺少幸福感的孩子,常常显现出敏感、焦虑、自卑的心理。笔者在与部分幼儿家长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孩子未来学业的焦虑,忽视孩子的情感与能力发展规律,过于注重超前学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异化”。
幼儿情感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孩子有能力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学历、成绩、技能固然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本领,但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人生的座标,在事与愿违中找到治愈自己的方式,在平凡烟火中找到幸福所在,是任何书本、课堂、考试都教不会的。这需要教师通过日常相处中的情感教育,在润物无声中实现这一目标。
(二)安全感
近年来,各地都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与大学生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迷茫、自卑、缺乏安全感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后得知,这些负面情感往往在其年龄较小的时候就已出现,但未被及时关注。由于缺乏合理的引导,这些负面情感一直伴随幼儿成长,甚至使其产生恐惧、暴躁、多疑、忧虑的情绪。安全感的建立最好是在幼儿时期。如果家庭氛围冰冷、痛苦、缺少爱意,就会导致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合理表达情绪
合理地表达情绪,是每个人的课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成年人也缺乏合理表达情绪的能力,甚至对生活与工作造成影响。学会合理表达情绪并不是学习“人情世故”,而是在观照自身的前提下把握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幼儿时期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通过交流、鼓励、共情的方式,引导孩子在具体生活中识别不同的情绪,主动表达情绪,并在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做到准确与清晰,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情绪联系与交流能力。
(四)学会与他人相处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参与到社会生产中的人要学会与人合作、沟通。学习与他人相处,不能仅停留于学习技巧和方法,更应该从情感交流的范畴领会贯通。只有技巧与方法,虽有可能取得一时的便利,但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同心协力。千百年来,人类世界形成了“真诚”“团结”等人与人交往的原则。真诚的沟通、真挚的交流,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幼儿可以通过与父母、老师、同伴的相处,学习合作、分享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
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创新的前提。人类文明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推动。但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形的,容易被人们忽略、误解甚至扼杀。如同欣赏一幅画作,如果只是从技法方面去欣赏,就会少了共鸣的感动或超然的想象。正如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所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方式,而情感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创造力和想象力是科技进步、艺术发展的源泉。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键,在于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问题教师“有求必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即使孩子的问题超越了父母的知识范畴,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二、家庭教育在幼儿情感教育中的功能
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标志着家庭教育已被提升至国家层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都久为流传。在幼儿情感教育中,家庭教育同样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环境影响功能
家庭既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场所,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待得最久的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情感发展与情绪变化有重要影响。一个重视情感教育的家庭,会通过营造温馨合适的成长环境,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相反,一个忽视情感教育的家庭,可能会缺乏对孩子的支持和指导,甚至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无助和挫败的心理。
(二)人格塑造功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善良热心的父母,可以教会孩子爱的表达;信守承诺的父母,可以教会孩子诚信的意义;情绪稳定的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情;豁达乐观的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如何积极面对生活;认真负责的父母,可以教会孩子什么是真正的责任感。
三、家庭教育融入幼儿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是家庭教育融入幼儿情感教育的关键。情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特点,生硬的说教和强制的灌输常常起到相反的结果。许多父母有一个误区,就是将“高质量陪伴”简单地等同于“陪伴”甚至“陪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父母沉迷手机,与孩子缺少互动的“陪伴”场景。在访谈中,有的家长提出自己接送孩子辗转在不同的兴趣班之间非常辛苦,但对孩子真正的想法缺乏深入的了解。
高质量的陪伴应该体现出“交流”。陪伴的地点可以是在幼儿园接送的路上,可以是在周末的早餐桌上,也可以是公园的花草小路。在陪伴的同时,更应该有与孩子的互动与交流。上学路上和孩子一起聊路上的汽车,早餐桌上一起讨论周末的安排,花草之间一起感受自然的气息。通过交流,家长感知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特点,引导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诉说自己的情绪,共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二)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教育融入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家长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埋怨,导致彼此关系冷淡、疏远,缺乏亲密和睦的情感联系。孩子长期在父母矛盾与猜忌的“夹缝”中生活,在家庭中难以感受到爱与温暖,从而缺少主动沟通的愿望,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等心理。二是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中,需要避免“过度保护”与“视而不见”。“过度保护”易导致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只谈享受,不谈责任,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视而不见”表现为对孩子正常情感需求的淡漠,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和孩子自我认同的迷茫。
(三)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
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是家庭教育融入幼儿情感教育的必要方式。一是学会倾听。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逐渐建立起自我意识与认知,有了情感與情绪的表达需要。父母的倾听,能鼓励孩子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认可。二是学会理解。由于孩子的情感尚处在发展阶段,时常会有情绪化的表现,作为父母,应充分考虑孩子的成长阶段,不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而从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三是学会交流。父母要用孩子可以听懂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方式,方便孩子的理解;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并给予回应;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减少对孩子的限制。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幼儿情感教育视角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的成果。立项编号:JCJYB2216000705)
(本栏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