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劳动力在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交融环境中的突围策略

2024-04-18 05:32何林邓燕
经济师 2024年1期

何林 邓燕

摘 要:文章探讨了在总量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互交织的背景下,青年劳动力所面临的就业挑战以及应对策略。面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青年劳动力需要培养多元化的知识背景。提升人際关系技能的重要性,以在职场拓展更多机会。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是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培养跨文化意识成为不可或缺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实习和培训计划,可以帮助青年劳动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也是一条充满潜力的出路,鼓励青年积极探索创业机会。

关键词:青年劳动力 总量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1-007-05

总量性失业是指整体经济活动不足以提供足够数量的就业机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空闲劳动力的状态。当前的经济不确定性和衰退导致了总量性失业问题的加剧,使得青年劳动力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困难。这种失业通常与经济衰退、低需求、萧条周期等宏观经济因素相关。减少的工作机会和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使得青年劳动力更难找到稳定和满意的工作。总量性失业的解决需要通过增加经济增长、刺激需求、促进投资等措施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结构性失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和全球化等因素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增加。青年劳动力可能会面临行业的衰退或转型,技能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

一、在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交融的环境下,青年劳动力面临着一系列就业挑战

(一)青年劳动力面对激烈的竞争

总量性失业所引发的就业岗位减少,导致青年劳动力在当前就业市场面临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此情形导致求职者竞争有限的工作机会,加剧了求职过程的困难。

首先,总量性失业所导致的就业机会减少,直接导致了劳动市场的紧张局势。就业机会相对匮乏,而求职人数持续增加,进而使得每一个可用职位都受到极高的关注。因此,即便是看似普通的职位也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竞争,产生激烈的竞争氛围。

其次,求职人数的急剧增加,使竞争日益激烈。青年劳动力不仅需要与同龄人展开竞争,还需与经验丰富的求职者竞争,使得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更为困难。因此,成功进入就业市场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逐渐提升。

这种剧烈的竞争进一步加大了青年劳动力的求职困难。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提升自身的能力、知识和经验,以迎接竞争的挑战。同时,出色的求职技巧和表达能力也至关重要,有助于在众多求职者中引起雇主的兴趣。由总量性失业所引发的就业岗位减少,导致青年劳动力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这种情况下,劳动市场呈现出求职者与工作机会之间严重不平衡的态势,使得竞争变得异常剧烈。面对这一困境,青年劳动力需要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多支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帮助他们顺利应对这一挑战。

(二)青年劳动力存在薪资和福利压力

总量性失业可能导致雇主对成本的更加敏感,进而影响工资水平。青年劳动力可能会承受薪资和福利方面的压力,低工资水平可能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由于总量性失业所带来的就业岗位减少,雇主可能更加注重控制企业运营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倾向于削减工资开支,以应对经济不确定性。这将直接导致青年劳动力面临较低的薪资和相对较少的福利。

其次,面对薪资和福利的压力,青年劳动力可能被迫接受不理想的工资待遇。低薪水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限制了他们个人和职业的发展。此外,较低的薪资水平可能会导致青年劳动力的就业满意度下降,影响其对职业的长期投入。

这种工资水平的下降也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青年劳动力可能会减少消费支出,限制经济增长。同时,低工资水平可能减少其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总量性失业可能导致雇主在工资水平方面更加谨慎,进而影响到青年劳动力的薪资和福利。这将使得青年劳动力面临薪资和福利方面的压力,低工资水平可能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青年劳动力能够获得公平的薪酬待遇,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青年劳动力技能不匹配

结构性失业现象源于不同行业或职业需求的不平衡,部分领域需求减少,而其他领域则出现增长。这产生了一个问题,即青年劳动力面临技能不匹配的挑战。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没有适应新需求的技能,这使得他们在寻找适合的工作时遇到了阻碍。

首先,青年劳动力中存在着来自学生阶段的技术缺失。当前,教育体系往往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步伐,无法及时将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这可能导致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市场时,缺乏与新兴行业需求相匹配的技术能力。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学生可能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编程语言,但却未获得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导致技能不足以胜任相关职位。

其次,学校教育与职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也是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常常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同样重要。青年劳动力可能在校期间未能获得足够的实际工作经验,使他们难以迅速适应职场的实际情况。这种不匹配可能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感到自信心不足,无法满足雇主的要求。

因此,解决青年劳动力技能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教育体系应与行业密切合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其更贴近实际职场需求。其次,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实习和项目合作,以帮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此外,政府和企业可以设立培训计划,为青年劳动力提供适应新需求的技能培训,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职场。

结构性失业引发的技能不匹配问题使得青年劳动力难以适应新兴行业的需求。学生的技术缺失、学校教育与职场需求的不匹配以及技术发展的快速性,都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通过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提供以及培训计划的设立,我们可以帮助青年劳动力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四)青年劳动力缺乏工作经验

青年劳动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常常面临着缺乏工作经验的困境,这成为了一项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许多工作机会對候选人的工作经验提出要求,这无疑给刚刚进入职场的青年劳动力找到就业机会带来了额外的困难。这一问题的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是导致青年劳动力缺乏工作经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的教育体系普遍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实际技能和操作经验相对较少。这使得许多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其次,实习和实践机会的匮乏也是导致缺乏工作经验的原因之一。虽然一些学校在课程中安排了实习环节,但实际上这些机会常常不足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此外,一些学生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参与实习,从而错过了积累工作经验的宝贵机会。这使得他们在求职时无法提供足够的实际案例和经验,影响了雇主对其的看重程度。

青年劳动力缺乏工作经验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教育体系的局限性、实习机会的不足以及就业的进入门槛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核心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机构可以加强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机会;雇主可以考虑为刚入职场的青年提供培训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可以鼓励实习机会的拓展,为青年劳动力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以应对这一问题带来的挑战。

(五)青年劳动力面对求职市场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和自身心理压力

在21世纪,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与青年劳动力面对失业和就业困难的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尽管在这个时代,技术和机会似乎无处不在,但失业和就业困难仍然可能对青年劳动力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21世纪的物质极大丰富可能会加剧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当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却有一部分青年劳动力无法分享其中的好处时,他们可能感受到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困境,还有对未来可能被边缘化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感到社会和个人的不公平,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其次,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的发展也可能加剧青年劳动力就业困难带来的心理问题。尽管科技创新为新的职业领域提供了机会,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导致传统职业的消失。青年劳动力可能发现自己原有的技能和知识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变得过时,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不安和迷茫。同时,新兴职业可能需要更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这可能使一些青年劳动力感到自身无法达到要求,从而产生自信心的缺失。

失业和就业困难还可能对青年劳动力的职业自信心造成负面影响。面对不断增加的竞争,他们可能感到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工作,从而陷入自我怀疑和不安。这种心理状态可能阻碍他们积极寻找工作机会和发展自己的职业道路。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青年劳动力可能感到未来的职业道路充满了未知数。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迷茫,不确定自己应该朝着何方发展,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决策。

为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社会应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青年劳动力应对失业和就业困难带来的压力。教育体系可以强调培养适应性、创新性和情绪管理的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挫折。政府和企业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为青年劳动力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此外,社会还可以鼓励建立社交网络,提供职业导师制度,帮助青年劳动力获得职业建议和支持。

21世纪的物质极大丰富,人工智能和信息化发展,与青年劳动力面对失业和就业困难的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失业带来的压力、技术变革带来的不适应、职业自信心的下降和未来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对青年劳动力产生负面影响。通过提供支持、资源和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实现职业成功和个人成长。

(六)青年劳动力就业市场受地理因素限制

地理局限对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背景下,某些地区可能更受影响,从而导致青年劳动力在特定地区面临就业机会的限制。这种局限性可能迫使他们考虑搬迁或在其他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首先,受限的地区经济活动可能直接影响青年劳动力的就业前景。一些地区的经济基础较为单一,依赖于特定行业或产业,如果这些行业受到冲击,就业机会将受到限制。青年劳动力可能难以在这些地区找到适合的工作,因为他们所具备的技能和兴趣可能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不匹配。

其次,地理局限还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得青年劳动力难以获取到全面的就业信息。在某些地区,就业信息的流通可能受到限制,从而使得青年劳动力不了解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使他们错失了更广阔的就业选择,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地理局限在青年劳动力面对就业问题时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定地区受到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影响,限制了就业机会。信息不对称、生活成本和薪资水平也是影响他们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劳动力可能需要考虑搬迁或在其他地区寻找更多就业机会,以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二、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交融的环境下青年劳动力应对策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总量性失业进行了一些论述。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的总量性失业是由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随着资本家对生产过程的技术改进和劳动力的剥夺,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导致了失业的增加。在马克思的一些著作中包含了与结构性失业相关的思想,尤其是关于技术变革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马克思的就业理论提供了一些有助于理解和应对结构性失业的可能的对策。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导致了失业的增加和结构性的调整。在危机期间,某些行业可能会萎缩或破产,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因此,对策之一是通过政策措施来稳定和调节经济,减少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在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力置换理论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这可能导致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被置换,造成结构性失业。对策之一是关注劳动力再培训和转型的需求,以使劳动力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变化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马克思主导推崇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才能实现全面就业,通过社会生产的合理组织和资源分配来消除失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追求私人利润。因此,对策之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实现更公平和稳定的就业。

马克思对社会总量性失业有着这样的观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马克思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调控经济,以减轻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比如采取财政和货币政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项目和社会福利,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马克思明确主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实现全面就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追求私人利润。因此,通过公有制更好地组织生产和分配资源,减少失业问题。职工参与和劳动力组织: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自我组织和参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工人阶級的团结和组织能够争取更好的工资、劳动条件和权益保障。通过工会组织和集体谈判,劳动者可以增加对资本家的议价能力,改善就业环境和福利待遇。

在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交融的环境中,青年劳动力面临着巨大的就业挑战。为了突围并实现职业成功,笔者通过翻阅文献,搜索世界各国已实施且行之有效的策略,可供青年劳动力参考应对。

(一)提升青年劳动力自身核心竞争力

青年劳动力面对激烈的竞争是当今就业市场中的一大挑战。如何帮助他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取得职业成功,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切实有效的对策。以下是已经实施的成功应对激烈竞争的对策。

1.培养综合素质。针对激烈竞争,青年劳动力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素质。瑞典在教育体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使青年具备全面的能力,更好地应对竞争。

2.鼓励创业精神。青年创业为自己创造机会,减轻了竞争压力。以色列创业生态系统,提供资金、导师、孵化器等支持,帮助创业者实现创意,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1]。

3.提供实践机会。青年劳动力通过实习、见习等方式,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增加竞争力。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在学校和企业间交替培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迎接职场挑战[2]。

4.创新教育模式。面对激烈竞争,一些国家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创新能力。芬兰强调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程,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3]。

5.跨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能力有助于青年在多个领域拥有竞争优势。加拿大的多元化课程设计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灵活性,更好地适应不同领域的职业需求[4]。

6.国际化视野。青年具备国际化视野,可以更好地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新加坡积极推动国际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他们在国际职场中的竞争力。

面对激烈的竞争,各国已经尝试了多种切实有效的对策。培养全面素质、鼓励创业、提供实践机会、创新教育模式、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等方面的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青年劳动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为青年劳动力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竞争,实现职业突破。

(二)积极应对薪资和福利压力

青年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面临薪资和福利压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确保他们获得公平的薪酬和合理的福利待遇,各国都在探索切实有效的对策。以下是一些世界上已经实施的成功应对薪资和福利压力的对策。

1.政府最低工资政策。许多国家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政策,确保劳动者至少能够获得一定的薪酬水平。举例来说,澳大利亚和法国等国都设定了法定最低工资,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薪酬权益[5]。

2.提高工资透明度。提高工资透明度有助于消除薪资不平等问题,保障青年劳动力的权益。冰岛在工资透明度方面取得了成功,要求企业公开工资信息,确保同样岗位的不同性别薪酬平等。

3.提供附加福利。一些国家鼓励企业提供额外的福利,如健康保险、养老金等,提高青年劳动力的福利待遇。瑞士要求雇主为员工提供养老金计划,以保障他们的退休生活[6]。

4.灵活的工时安排。提供弹性工时安排,使青年劳动力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荷兰实施的“四天工作制”允许员工每周工作四天,有助于减轻工作压力,提升生活质量[7]。

5.提供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提供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有助于提升青年劳动力的技能和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好的薪资待遇。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为青年提供了培训机会,使他们具备更高的职业发展潜力。

6.社会保障制度兜底。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青年劳动力提供更稳定的经济保障,减轻薪资和福利压力。瑞典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业者提供失业救济金,帮助他们渡过就业困难时期[8]。

应对青年劳动力面对薪资和福利压力的问题,各国已经尝试了多种切实有效的对策。通过最低工资政策、工资透明度、提供附加福利、灵活的工时安排、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以及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措施,可以帮助青年劳动力获得公平的薪酬和合理的福利待遇,增强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和生活质量。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为青年劳动力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薪资和福利压力,实现职业发展。

(三)面对青年劳动力技能不匹配

青年劳动力面对技能不匹配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突出的挑战。随着科技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求职者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在不断变化,这导致许多青年劳动力难以找到与自身技能相匹配的工作。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对策。

1.教育体制改革。为了缩小技能鸿沟,一些国家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注重培养实际应用技能。例如,新加坡通过实施“职业与工艺教育”计划,将实际技能与学术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9]。

2.职业培训与持续学习。建立职业培训和持续学习机制,帮助已经进入职场的青年劳动力不断更新技能。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允许学生同时接受学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以满足市场需求。

3.行业合作与实践经验。与行业合作,提供实际实践经验,有助于使青年劳动力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德国的“学徒制”允许学生在企业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10]。

4.数字化技术和在线教育。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帮助青年劳动力获取新的技能。芬兰的“re-imagine education”计划通过数字化学习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机会来获取技能[11]。

5.产业导向的培训计划。针对特定行业需求,开展产业导向的培训计划,提供定制化的培训,帮助青年劳动力掌握所需技能。加拿大的“技术行业培训计划”针对科技行业的需求,提供相關技能培训。

6.跨学科教育。推动跨学科教育,培养青年劳动力具备多领域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多变的职场需求。荷兰的一些大学已经将不同学科的课程整合,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的毕业生[12]。

世界各国已经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对策来应对青年劳动力面对技能不匹配的问题。通过教育体制改革、职业培训、行业合作、数字化技术、产业导向的培训计划和跨学科教育等手段,可以帮助青年劳动力提升技能,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技能鸿沟,还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

(四)面对青年劳动力自身缺乏工作经验

由于青年劳动力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会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更多的实际困难,同时也可能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世界各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对策,值得借鉴:

1.实习和学徒制度。为了帮助青年劳动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一些国家推行了实习和学徒制度。德国的学徒制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通过在企业中进行实际工作,青年劳动力可以获得丰富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准备进入职场。

2.社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合作社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为青年提供实践机会,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比利时的“扶轮公司”项目,通过合作社会企业为青年提供培训和工作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实际经验。

3.校企合作项目。学校与企业合作,将课程与实际工作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新加坡的“职业发展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学习与实际工作融合,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经验。

4.虚拟实习和模拟项目。利用虚拟实习和模拟项目,为青年提供模拟的工作体验。美国的“虚拟实习项目”通过在线平台提供虚拟实习机会,使青年能够了解职场环境[13]。

5.志愿者工作和社区参与。参与志愿者工作和社区活动,为青年提供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荷兰的“社会企业家”项目,鼓励青年通过社区参与来积累实际经验。

6.跨国企业培训计划。跨国企业开展培训计划,帮助青年劳动力获取国际化的工作经验。日本的“国际青年交流计划”允许青年前往其他国家参与培训和工作,拓展视野和经验[14]。

世界各国已经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对策来应对青年劳动力自身缺乏工作经验的问题。通过实习和学徒制度、社会企业合作、校企合作项目、虚拟实习、志愿者工作和跨国企业培训计划等手段,可以帮助青年劳动力积累实际经验,更好地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职业竞争力,还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

(五)青年劳动力面对求职市场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和自身心理压力

为减轻外界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政府可以提供职业规划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年规划未来职业道路。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已经探索出了多种切实有效的对策,旨在帮助青年劳动力更好地应对求职市场的挑战。

1.职业指导和辅导服务。许多国家建立了职业指导和辅导服务,为青年提供就业指导、职业规划以及心理支持。澳大利亚的“青年就业计划”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辅导,帮助青年劳动力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

2.心理健康支持。政府和组织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帮助青年劳动力应对心理压力。加拿大的“青年心理健康倡议”旨在提高青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3.创业和自主就业支持。鼓励青年劳动力探索创业和自主就业机会,减少对传统就业市场的依赖。法国的“青年创业计划”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鼓励青年创业,减轻求职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

4.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帮助青年劳动力提升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新加坡的“技能创新计划”鼓励青年继续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15]。

5.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青年劳动力在不确定时期的经济负担。瑞典的“青年就业保障计划”为年轻人提供失业保险和社会援助,帮助他们在求职市场不确定性中保持稳定[16]。

鼓励国际交流和经验积累。鼓励青年劳动力参与国际交流和实践,拓展视野,减轻内外压力。中国的“国际青年志愿者计划”鼓励青年参与全球志愿服务,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应对能力[17]。

6.社会支持网络。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为青年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交流的平台。英国的“青年就业中心”为青年提供咨询、交流和支持,减轻求职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压力[18]。

世界各国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对策,帮助青年劳动力应对求职市场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和自身心理压力的挑战。通过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支持、创业机会、培训和继续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国际交流和社会支持等手段,可以帮助青年劳动力更好地应对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稳定的就业前景。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职业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六)青年劳动力就业受地理因素限制

青年劳动力就业受地理因素限制是一个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求职者的现象。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青年劳动力面临的地理限制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各国已经采取了多种切实有效的对策,以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问题。

1.远程工作和数字化就业。随着科技的发展,远程工作和数字化就业逐渐成为解决地理限制的有效手段。许多国家推动数字化转型,为青年劳动力提供在家工作、远程兼职等机会。

2.创新创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创业和数字经济的兴起为青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了地理限制的影响。世界各地纷纷设立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器和科技中心,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平台。

3.促进农村和乡村发展。许多国家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和乡村的发展,为青年提供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从而减轻城市间的地理限制。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19]和印度的“村庄企业计划”[20]都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尝试。

提供流动性支持。政府可以提供贷款和资金支持,鼓励青年劳动力迁往其他地区就业。例如,加拿大的“青年就业贷款计划”为年轻人提供低利贷款,帮助他们在其他地区谋求就业[21]。

4.推动交通和基础设施发展。发展交通和基础设施是解决地理限制问题的重要手段。投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缩短不同地区之间的距离,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5.跨地区合作和人才流动。各国可以推动地区间的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欧盟的“自由流动”政策允许成员国内的公民自由流动和就业,从而减轻了地理限制带来的影响。

青年劳动力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困境。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提升竞争力,青年劳动力应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脱颖而出。同时,政府、企业和学校应联手,提供实习、培训和导师制度,帮助青年积累实际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自信。面对薪资和福利压力,政府应推动建立公平薪资体系,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报酬。同时,促进企业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提高员工满意度。青年劳动力也应增强金融管理意识,理智规划个人财务,缓解经济压力。技能不匹配问题,教育体系需要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学校和企业合作,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确保毕业生具备市场所需的实际技能。同时,鼓励个人不断学习,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关于青年劳动力缺乏工作经验,政府可倡导企业提供实习计划,为青年创造实际工作机会。此外,创建短期实训项目,帮助他们迅速适应职场,并逐步积累经验。应对求职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心理压力,青年劳动力需要树立积极心态,认识到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处理压力。政府和企业也应提供信息透明,减少信息不对称,帮助青年做出明智的就业决策。关于地理限制问题,政府应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远程工作和数字化经济,减轻地理限制。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地理距离。

解决青年劳动力失业问题需要多方合作,涉及教育、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通过培养多元能力、提供实际经验、改善薪资待遇、强化心理支持等综合对策,我们可以为青年劳动力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实现其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双赢。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编号:18SKGH177]

参考文献:

[1] 耿嘉浩.以色列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职业教育,2023(12):404.

[2] 程红艳,潘小芳.平等与卓越:中国教育分流制度的制度优化.教育科学,2023,39(02):27.

[3] 张兴红,刘涛,孙静.大学生学习内驱力与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研究——以计算机学院为例.创新教育研究,2023(11):1626.

[4] 韩营颖,周静,霍楷.PBL教学法在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06):141.

[5] 杜涛.国际私法国际前沿年度报告(2017—2018)[J].国际法研究,2019(03):89-128.

[6] 张向达,方群.共享、融合与创新:城镇低收入群体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设计[J].社会保障评论,2019(02)

[7] 张绮.国际化进程中的荷兰银行[J].上海投资,1995(11):25-26.

[8] 余红,何玉长.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1996(08)

[9] 唐晓霞.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教学改革启发[J].农技服务,2017,34(05):173-173.

[10] 周红利,张万兴.人力资本理论视域的德国现代学徒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4(04):48-52.

[11] 陈向东,褚乐阳,王浩,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预见:基于AIGC的行动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23(02)

[12] 柳卸林,常馨之,杨培培,等.加强企业基础研究能力,弥补国家创新体系短板[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06):853-862.

[13] 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4-7.

[14] 陈峥,李函颖.美国、日本高端人才流动国际化机制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35(03):57-73.

[15] 张丰超,宋建元.创新白皮书[J].中国名牌,2000(04):4-8.

[16] 孔田平.中东欧福利国家模式:波兰案例[J].欧亚经济,2021(03):1-24.

[17] 陳家姝,蒲诗璐,张宇波,等.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启示[J].高等教育,2023(13):4886.

[18] 刘爱玉,黄俊平.就业不稳定与无保障:基本表现、成因与前景[J].中国青年研究,2012,(04):86-89.

[19] 王卫华,郭玫.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J].高等教育,2023,13(06):3975-3979.

[20] 郭广荣.印度荒山开发的铺路者——青年救助组织[J].林业与社会,1995(02):45-46.

[21] 崔邦焱.加拿大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的研究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2(13):41-44.

(作者单位: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 401520)

[作者简介:何林,重庆移通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邓燕,重庆移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