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4-17 21:07刘欢欢牛小童管强
新西部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陕西科技

刘欢欢 牛小童 管强

陕西高校众多,科教资源富集,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和贡献单位,承载着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与产业结合、实施过程环节、专业机构服务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结合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从中介机构建设、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力等方面针对性性提出相关对策,为促进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推陕西加快建设科技强省贡献力量。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現实生产力的关键,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和贡献单位,承载着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作用,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高校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陕西拥有110多所高校,科教资源丰富,科研成果数量可观,产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近年来,陕西省开展了一系列“破题”之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立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省内高校率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陕西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尤其是本地转化仍普遍偏低,多数“锁在深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高产出的科技成果并未能有效转化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贡献还有待提高,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还需要深入研究。

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概况

根据2012-2019 年《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结果分析,陕西创新能力排名已达到了全国中上游水平;“十三五”至今,陕西省高校获国家科技奖励共98项,位居全国第六;2022年,陕西省高校承担来自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2.6万项,金额62.63亿元,位居全国第四,高校无疑在陕西省科技创新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根据官方报告显示,2021年陕西省获得国家专利超过15000项,位居全国第11名,专利数量增长率为28%,2014-2021年专利平均增长率达18%。其中,高校是陕西省专利研发的重要贡献者,占57%,而高校的转化率只有4-5%。一边是专利数量的持续增长,一边是专利转化率的持续偏低,这与高校智力资源集中、科技成果丰硕形成了明显反差,为何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这样的“数据矛盾”值得深思研究。

为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陕西省大胆创新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出台《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更加畅通、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开放和包容、资源配置更加精准有效。自秦创原建设启动以来,全省高校组织成果路演、校企对接等活动1600余场,校企签订技术合同金额约140亿元;率先在高校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并全面推广,让科技成果走出“深闺”,实现“小切口实现大突破”的示范作用。截至2022年底,实现了3449项科技高校科技成果实施转化,3.8万项高校科技成果实现了单列管理,完成了75所高校试点改革。同时,高校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在积极作为、快速行动。高校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技术研究所办公室,甚至大学科技园,负责开展学校专利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推广等工作。与此同时,部分高校通过尝试对校内或校外的高新技术进行风险投资或企业入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还增加了可用资金。目前,陕西省约有24所高校成立了资产公司,进行学校资产受托经营管理,面向全校开展科技投资项目开发,面向教师提供科技咨询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的过程。根据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抽样调查显示,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所高校,共产出科技成果13243项,在本地转化的科技成果仅有2844项,超过60%的科研成果仍“锁在深闺”。另外,部分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与产业发展不匹配,跟不上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高校传统的线性科研模式,有时让内部科技创新与外部创新形式各成体系,不利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同时,高校科研人员普遍存在转化意识薄弱现象,在申请专利时并不以转移转化为目的,而是出于绩效考核、职称评审、项目结题、专利补贴等原因,并且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往往与企业需求对接不紧密,决策过程也缺乏专业的市场前景与产业化潜力评估,经常关起门来搞研究。这就使得落地的科技创新偏离市场需求,从而导致高校的技术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科技成果支撑服务产业发展不足。

(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各类问题

陕西省出台了《推广“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对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学校持有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属于国有资产范畴,如果该项科技成果转化失败,就面临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因此,科研人员仍然存在“不敢转”的顾虑。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原则上需通过公开挂牌交易进行转让,审批程序严格、审批周期长,加上很大的不确定性,造成这部分国有股权的退出机制不顺畅。高校科技水平高、风险高,且资金投入量大,大部分资本对学校科技成果不了解,往往会规避投资此类项目。另外,在与投资人和企业具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时,他们往往要求科研人员进行现金投入,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方式进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对科研人员有一定压力,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然面临“缺钱转”的问题。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机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陕西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科技成果转移中心等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机构普遍设置不合理,将近90%的高校专利专职管理人员不超过2人,并且管理人员的职责基本以负责行政工作为主。在抽样调查的20所高校中,13家具备持证技术经理人,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应该在管理、营销和法律等方面专业素质都有涉及,这说明不管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数量还是人才素质方面,都有待提高,与国外科技成果转化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陕西拥有100多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但是能够提供专业性和精准性服务的机构较少,本质上还游离在技术转移产业链条的边缘和末端,不能从根本上帮助高校提高技术转移质量、推动技术转移进程。此外,由于大多机构依附于政府、高校或科研机构,针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标准性、规范性的科学管理与评价普遍缺乏,不利于能力积累,服务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需求。

提高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建设

一是加大高校对市场专业机构服务资源的灵活引进。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流程管理和过程管理开展深度合作,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指导与服务。

二是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更高水平、更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快速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它既是高等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更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在省内选择典型示范高校,进行模式推广,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高效转化。

三是在推动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过程中注入新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通过完善其运行机制、运作模式等与大学进行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实现既能减少行政干预,又能实现双方的良性合作。

(二)加强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一是强化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意识,鼓励其走出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围绕社会、企业、市场的需求选择研究方向和技术攻关,并充分考虑科技成果在未来市场中的应用潜力。

二是建立“定制化”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以技术成果应用为导向开展分类评价。对高校自产技术成果,考虑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评判,对于企业合作取得的技术成果,考虑企业参与评价。同时,对科技项目探索考虑不同形式的结题方式,淡化对科技成果的鉴定。

三是针对性实施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的措施。深化高校與重点企业的合作,建立常态化需求对接和人员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并将其在科技成果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纳入考核范围,既掌握了企业的技术需求,又让企业对高校的技术成果有充分了解,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

(三)增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一是探索以赋权试点改革为切入口,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针对性制度措施,将职务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形成的国有股权从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单列出来,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范围,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深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二是创新收益分配机制和评价。在国家政策基础上,提高作价投资对科研团队的奖励比例,激励科研人员主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探索建立“免责”机制。即高校领导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人员在尽责执行管理决策和制度,没有非法牟取利益前提下,对在成果定价、资产评估等相关方面的决策失误责任予以免除,充分激发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四)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一是加强高校内部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组建专业的团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式服务。

二是贯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加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系统集成创新,再到产业化的技术路径贯通;从实验室到工程化服务平台,再到产业化公司的平台路径贯通;从科研成果管理部门到服务单位,再到持股平台的服务路径贯通。

三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鼓励高校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以此为牵引,明确责任分工,加强部门协同,形成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

(五)完善科技成果产权归属管理机制

一是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明确科研成果产权归属的原则和规定。明确规定科研成果的产权、权益归属原则,包括产权的归属、成果的使用、转让等,促进校企科技成果产权归属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是充分发挥陕西省秦创原平台窗口与资源聚集作用,为陕西高校和企业提供交流合作、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等支持,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三是高校和企业应当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来明确双方在科研成果产权归属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得到保护。

(六)完善校企供需匹配机制

一是鼓励高校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秦创原平台供需信息对接作用,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开展项目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二是加强高校与成果转化企业在技术领域的深度合作,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共建联合研发机构和科研平台,为企业提供持续的技术研发支撑,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扶持企业走向市场化,实现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张。

三是高校要聚焦投后赋能,帮助成果转化企业从产品端理解社会需求,寻找应用场景、开发产品、开拓市场,深度加强与企业的匹配度,并提供资源政策对接、项目申报和投融资等增值服务,帮助企业走向资本化,实现从大到强。

(七)加强技术转化人才培养

一是重视高校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建设。以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为导向,通过政策激励,加强对中介机构紧缺的专业人才吸引吸纳和和教育培训,探索在高校建立技术转移学院,造就一支专业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科技中介队伍。

二是探索高校专业技术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建立专业运营团队,负责科技成果企业组建,企业经营管理,高校科研团队企业技术发展规划等。

三是以专业机构建设为途径提升服务能效。支持省内高校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创新管理机制,通过提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咨询服务等获取收益。同时,自主决定组织内聘用人员的薪酬标准、聘用期限、管理考核等,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加强对高端技术经理人的吸纳。

(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一是健全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体系。在现有的国家层面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上,结合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际情况,针对科技研发、成果鉴定、技术推广、中介服务等环节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确保高校科技成果顺利转化。

二是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度体系。在国家、陕西省、西安市已有的政策体系框架下,高校应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制度,并且要与人事管理、奖励评聘等形成联动合力。

三是全面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解决“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顾虑问题。

结 论

陕西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大省,高校是陕西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专利研发的主要贡献者。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对促进陕西追赶超越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高校作为陕西科技成果的重要生产者,但较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严重制约了陕西科技产业的发展。根据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中介机构建设、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力等八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同时,研究提出的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内容主要建立在已有的相关体系基础上,其相关制约因素在各省市之间具有通用性,因此研究内容可适用于其他地区。

参考文献

[1]刘磊、胡恩华、单红梅:《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述评——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载《经济体制改革》,2020(02):120-128页。

[2]潘建红、杨利利:《科技成果轉化中科技社团的功能定位与实践策略》,载《科学管理研究》,2019,37(03):42-45页。

[3]周坚、杨勇平:《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为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载《中国高等教育》,2023(01):11-15页。

[4]雷朝滋:《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载《中国高等教育》,2023(07):19-23页。

[5]刘洋、韦文求、封春生、林雄:《广东省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载《科技管理研究》,2019,39(02):91-97页。

[6]杨雅婷、方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应对之策》,载《中国高校科技》,2018(11):77-78页。

[7]孙俊华、魏丽:《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选择:中国内地28省市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20):20-27页。

[8]张金福,李哲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载《科技管理研究》,2022,22(14):103-109页。

[9]牛文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研究》,载《中国科技产业》,2020(12):39-41页。

[10]宗倩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实障碍及其破解机制》,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14):106-113页。

[11]章熙春、江海、袁传思:《产权激励对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分析》,载《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106-111页。

[12]钟卫、陈海鹏、姚逸雪:《加大科技人员激励力度能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来自中国高校的证据》,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7):125-133页。

[13]高艳琼、肖博达、蔡祖国、熊展平:《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8):118-125页。

[14]隆云滔、张富娟、杨国梁:《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运转模式研究及启示》,载《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5):120-126页。

[15]ZHU C、LI X、CHEN Y.:《Did the Chinese Bayh-DOLE Actencourage the activiti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 answerfrom a legal system》,载《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2021,29(2):196-212页。

[16]SOARES T J、TORKOMIAN A L V、NAGANO M S:《University regulation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e case of Brazil》,载《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20,158(9):120-129页。

[17]靳瑞杰、江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在何方”?——基于过程性视角的转化渠道研》,载《科学学与科技术管理》,2019,40(12):35-57页。

[18]徐明波、荀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定位、职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对比分析》,载《高教探索》,2021,21(11):34-42页。

作者简介

刘欢欢 西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业务主管、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

牛小童 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业务主管,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管 强 西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业务主管,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陕西科技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