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
摘 要: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河南要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发挥好中原文化的重要作用。只有在增强中原文化传播力的创新路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走深走实,才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关键词:中原文化;创新路径;人才培养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品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如何对中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分析和改造,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如何提升其传播力,成为新时代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以人为本”“固本出新”的角度,从拓展开发力度、发展创意产业、个性化发展、创新传播路径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析,希冀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中原文化情感,激发人们团结奋进建设大美中原的决心、信心和行动力。
一、强化中原文化传播力的创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原文化虽然内容丰富,但仍需进一步强化对外传播路径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新生力量,使之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讲好中原故事的精神源泉。
第一,应加大对中原文化的开发力度。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它主要表现为:一是根源性,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都发端于河南。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形成于河南。二是原创性,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华夏文明体系发挥了开创性作用。《易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发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衡的浑天仪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是开放性,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四是基础性,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目前中原文化发掘的广度较好,但开发与转化的深度有待提升。
第二,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融文化因素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化文化资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助力中原文化传播。要进一步发展以保护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如建立民俗博物馆、影视艺术资源库等方式保存珍贵的“活文物”;进一步发展以现代化开发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打造殷墟文化、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少林寺功夫文化等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促进旅游、交通、住宿等行业发展;进一步发展兼顾保护和开发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如赋能木版年画、剪纸、皮影戲和民间杂技等以现代元素。
第三,对文化资源应进行个性化区分、改造与加工。因受众群体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学习需求等差异,中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实践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各地可以围绕河南省4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17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深挖其文化内涵,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譬如,小学生可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到敬老院献爱心,还可以到河南省科技馆等地了解节日来源和习俗;初中生可实地参观博物馆、民俗文化馆,还可以到文物保护单位去收集整理中原文化知识;高中生可参加中原文化主题教育征文活动,深度理解中原文化。
第四,中原文化应拓展其传播路径。政府应加强对文化传播的主导和监管,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明确政府、媒体、学校和企业等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其依法依规运行。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动员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应加大中原文化在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引导报刊、电视台、网站等主流媒体与中原文化充分结合,有力推动其高质量传播,使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强化中原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
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了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目前,中原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较为欠缺,政府、社会、高校等要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培养具有高素质文化传播力的人才。
第一,优化人才培养的布局。科技的创新发展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文化传播的人才培养方式、教与学的关系、学习提升的方式等都进入了数智时代变革的深水区,尤其是线上线下的学习渠道呈现出立体交互的模式。有学者总结出学习空间无边界、知识体系无层级、师生互动无间隙、虚实相生无障碍、精准管理无死角的“五无”育人形态。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一是应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布局,以更高更远的政治和历史站位、更宽更广的格局和眼光,与时俱进地规划文化传播人才的院校布局、专业建设;二是要加强文化传播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不断提升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源动力;三是要高度重视文化传播人才硬件与软件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高度重视文化传播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
第二,注重传播人才的培养。实现中原文化继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是根本。而高等教育则是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中原文化的传播不仅要与九年制义务教育深度融合,精选合适的中原文化进入课程与课堂,还要进一步强化与高等教育的融合。一是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中原文化相关专业或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中原文化实践活动,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原文化;二是引导高校与社会力量融合,如政府牵头、文化企业出资,在高校成立中原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中原文化民俗、旅游、工艺、技艺等培训工作;三是推进中原文化人才产学研一体化培训,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和同行切磋机会;四是数字赋能中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科技助力中原文化传播、赋能人才培养;五是高校与文化传播行业联合调研人才需求,设计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培训项目和课程,开展多样化培训、经验交流和项目合作,提升工作技能和岗位能力。
第三,重视文化传播人才的保护。培养文化传播人才不仅要树立多样化系统化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模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还要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人才保护机制。2022年初,河南省启动实施“兴文化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传承人保护机制,进一步制定完善保护文化传播人才的法律法规,开展中原文化传承人普查与抢救建档工作,完善其认定制度、帮扶制度,营造、优化其生存环境,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文化传承工作中来。
总之,强化中原文化传播力的创新与人才培养,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在遵循中原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实现其路径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助力河南文化强省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3-05-29).https://www.
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
32.htm.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
[3]刘东方,马见盈.河南导游[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
[4]杨国平.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2).
责编: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