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丰满形象的立体塑造:讲述故事—想象场景—补白资料

2024-04-17 13:51杨乐弦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司马光图画文言文

杨乐弦

《司马光》一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安排正式学习文言文的起点,短短三十余字讲述了少年司马光临危不乱,面对同伴跌落水缸的险境沉着冷静,毅然举石砸缸救人的经典故事。不论是司马光机智沉着、聪明冷静的形象,还是故事中渗透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中国古老哲学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司马光也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目中机智儿童的经典形象。

基于学情分析,学生首次学习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经典故事是面临一定难度的,主要表现在文中“瓮”“跌”“皆”“弃”“迸”等生僻字的音、形、义带来的文字形式上的陌生感,多音字“没”在古文学习中据义定音策略的运用;“光持石击瓮破之”这个长句子在诵读停顿上的难度;句子“群儿戏于庭”在表达方式上的古今差异……都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本课的学习重在通过涵泳文言文简短的文字,体会人物特点,深思人物形象,感悟文言文中人物身上闪光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践中,笔者以讲述故事—想象场景—补白资料为思路,达成通过文言文简练的语言,使学生感知人物特点描写的教学目标。

一、讲述故事,初步感知

(一)经验驱动,初次讲述

为克服陌生文体所带来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听说故事的经历,在开课时从课题“司马光”三个字引入,先介绍“司马光”这个名字,“司马”是复姓,结合一年级下册《姓氏歌》,复习像“司马”这样的复姓还有欧阳、上官、诸葛等。接着出示插图,借助观察,得到假山、破了的大水缸、一个孩子蹲在缸外扶住另一个顺着水流爬出的孩子等图画信息,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连缀起来,试着说一说图画的内容,从而在头脑中勾连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已有故事经验与首次出现的文言文之间搭起桥梁,发现这篇陌生的文本讲述的是自己熟悉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能有少数学生原先并未听过,但通过听其他同学的讲述也能了解这个小故事的大概。

在初次讲述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课文中已给的生僻字注音,采用范读、教读等传统生字教学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生僻字的音、形,再结合注释,采用图片对照的方式理解字义,如,“瓮”字注释为“口小肚大的陶器”,学生可能理解不到位,就可借文中插图来认识;“迸”字注释为“涌出”,根据故事讲述的大体内容,“水迸”也可以初步理解为“水‘哗哗地流出来”。可见,经验驱动的讲述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初次讲述,目的在于利用已知故事《司马光砸缸》的大体框架,以及课文提供的插图、注音,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在新旧知识、生活经验与课文学习之间建立连接,也为学生具象思维的运用提供载体。

(二)图文结合,二次讲述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义,体现故事讲述的梯度,此次讲述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入课外阅读资料《司马光砸缸》的連环画,抓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些具有画面感的句子,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截取关键图画。教师出示这些图画,引导学生根据图画连贯、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再思考用课文中的文言句子为每幅插图配解说词,让课文中古代的语言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变得具有画面感,建立文言文与图画之间的联系。

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结合二次讲述催生的图文结合经验,再次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深度理解课文。如结合画面内容,学生便很容易将“群儿戏于庭”这句文言理解为“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游戏”,“光持石击瓮破之”为“司马光举(拿)起石头砸破水缸”。

有了具备画面感的、课文句子与图画一一对应的关系,借助注释,学生在有序讲述中深化了理解,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二次讲述,学生从具象的图画走向抽象的文字,一步步跨越最近发展区,在脑海中初步勾勒司马光这个人物的具体化形象。

二、想象场景,代入情境

如何将其中对人物的描写从简短的文字中还原出来,使学生深入了解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性格特点,在心中塑造出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呢?教师可以创设采访的情境,充分利用想象这一思维工具,将人物送回事发现场,使人物形象变得有血有肉。

(一)关注“群儿”,想象补白间接描写

1.想象游戏的欢乐场面,衬托一儿落水的危急状况。抓住课文句子“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配合连环画里的相关图画,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展开交流: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除了那个登瓮的孩子,其他人在玩什么呢?逗蚂蚁、捉蝈蝈、摘花……教师扮演记者,随机采访学生:“孩子,回忆一下,在危急状况发生之前,你正在花园里玩什么呢?”通过想象入境,将自己置身于故事发生的场景,感受当时欢乐祥和的氛围。相机出示课文中的古文句式,迁移模仿,训练表达:“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一儿 __________,一儿__________,一儿__________ ……”在培养学生古文语感的同时,渲染故事氛围,衬托出下文突发一儿落水时群儿的紧张感,丰富故事内容。

2.想象落水当事人的境况,进一步渲染危急之氛围。讨论《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性格特点,往往会忽视“登瓮落水”的那个孩子,“足跌没水中”五个字动作描写背后,是孩子迫切的求生意志,将其从文中拣选出来,深入探究孩子在落水时的心理活动,在渲染危急氛围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那个落水的孩子,接着采访:“孩子,当你不小心掉进水缸之时,你心里想到的是什么?”落水当事人希望有人来救自己的急切心情将故事推向高潮,显现出下文司马光急中生出的“智”尤为难能可贵。

3.想象危急时刻群儿的表现,在对比中体会司马光的性格特点。就在这欢乐愉悦的氛围之中,意外发生了,“群儿戏于庭”的快乐戛然而止。教师出示相关图画,紧扣文中“众皆弃去”一句做文章,面对同伴登瓮落水这一突发的危急状况,提问群儿当时仅仅只是课文所说的那样扔下落水的孩子而离去吗,他们还会有怎样的表现。继续以记者身份展开采访:“正玩得高兴时,有人落水了,你……”出示表格支架(见表1),给学生的想象提供不同维度。

从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水平出发,启发想象补白当时的慌乱场面,引导学生有序表达,也可以提供表达支架:“当时,我正在__________,突然__________……”通过想象的还原,学生深入感受故事的精彩之处,加深对文言文言简意丰这个特点的认识,同时,司马光面临危急情况,不慌不乱的性格特点将进一步在与群儿的对比中得到体现。

(二)聚焦司马光,想象补白直接描写

《司马光》一课中对主人公司马光的描写仅有“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这七个字主要描写了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时的动作。结合对事发之时场景、落水孩子、群儿表现的各种想象,利用补白故事内容累积的经验,借助表格支架(见表2),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司马光面对有人落水,同伴四散离去这个危急关头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是怎样的,再次在想象中还原司马光得知在“一儿”落水之时的场景。

在创设的采访情境进入尾声时,启发学生站在司马光的角度,利用表格支架来梳理、讲述整个故事:当时,“我”看到落水的小伙伴面临怎样的危险境况?其他孩子见此情形表现得如何?耳边传来了什么声音?落水小伙伴怎样呼救?其他同伴离去时发出了怎样的呼号?在这样混乱的情形中,“我”想到了什么?结合文中“持石击瓮破之”一句想一想,“我”如何“举起石头”,怎样“砸破水缸”……

整合想象成果,把群儿与司马光在面临危急之时的表现形成直观对比。(见表3)

通过“无中生有”的想象,补充对司马光的直接描写,还原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司马光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演一演这个故事,把书本中的故事变立体,拉近学生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在情境想象中沉浸式体会司马光这一角色,深入认识到身处这样的情形之中,正是司马光临危不乱,冷静思考,机智果断地做出了砸缸救人的决定。

(三)变换角色展开想象,多角度、深层次认识人物

镜头切换,创设事发之后的讲述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回顾整个故事的发生,多角度体会司马光的形象:落水的同伴成功获救,此时,他的母亲也赶到了,作为“群儿”之一,你会怎样跟落水孩子的母亲讲述刚刚发生的事呢?角色再变换,如果你就是当时落水的那个孩子,面对母亲,你如何描述获救的过程?

教师可适时提供表达支架,帮助学生完成不同角色的说话练习:

群儿:阿姨,刚才我们和您的孩子一起在庭院里玩游戏,玩着玩着,忽然,__________……

落水的孩子:妈妈,我在玩游戲时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当时,我 __________……

在角色的两次变换中,从不同角度来讲述危险发生时的情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想象补白,学生在头脑中整体再塑了司马光的鲜明形象,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简短描写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品质。

三、补白资料,链接拓展

课文《司马光》以文言文为载体,通过一个小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司马光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性格特点。在整堂课的最后,教师提问激趣:“司马光为何在小小年纪就能具备这样令后人广为传诵的机敏和仁义品质呢?”

适时链接《宋史·司马光传》:“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教师同时提供注释:凛然如成人,严肃得像个大人;闻,听;大指,大意;释,放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尝试读懂链接文本的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教育,司马光之所以具备这些美好的品质是与他从小便博览群书、勤奋好学分不开的,他读书明理,才养成了冷静思考的思维品质和仁义待人的美好精神。在“文文比照”的过程中,互相印证、互相阐释,体验、感悟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同时,补充了对司马光这个人物的描写,更加丰富了学生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认知。

猜你喜欢
司马光图画文言文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砸缸之谜
司马光砸缸
图画捉迷藏
司马光“警枕”夜读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