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耀 王向东
人类嗅觉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双侧鼻腔后上约四分之一的中线区域,位于嗅顶、中鼻甲、上鼻甲及鼻中隔的狭窄区域。嗅神经纤维在此区域的黏膜下呈不均匀分布,集合成束后,向上通过筛板小孔连接嗅球,汇入大脑嗅觉中枢。当气体中的嗅素分子通过此区域时被嗅神经纤维捕捉,转化为生物电冲动传导至中枢,进而形成嗅觉。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嗅觉是一种重要的感知觉,人们主要依靠它来感知外界的气味。此外, 嗅觉还具有预警、判断及回忆等重要作用, 使人能够感知空气中传递的各种信息,帮助大脑快速应对,从而引导个体采取某种特定的行为。
影响嗅觉的机制很复杂,只要是影响到嗅觉感知及传导通路的病变,均可以导致嗅觉障碍,如中枢神经疾病(帕金森病、颅内肿瘤等),周围神经疾病(嗅神经母细胞瘤、头颅外伤等)以及鼻腔鼻窦疾病(如炎症、肿瘤等)。其中,病毒性感冒是临床常见的引起嗅觉减退的原因之一。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春季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常见的流感病毒有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流行性感冒可诱发嗅觉障碍。研究发现,嗅觉障碍与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不显著相关,不过,它可能出现在流感症状发展的任何时期,甚至可以作为唯一癥状独立出现。
流感后出现嗅觉障碍大多是由于鼻腔黏膜急性肿胀,阻碍了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的结合。也有研究认为,流感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可能会损伤嗅区黏膜下的嗅神经纤维,从而导致嗅觉障碍持续发生。
虽然多数患者通过休息或对症治疗后,嗅觉可以在几天或几周内恢复,但病毒感染期间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仍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嗅觉障碍是指在气味感受、传导及信息分析整合过程中,嗅觉通路各环节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的气味感知异常。嗅觉障碍患者常表现为对气味刺激敏感性减退或完全丧失。
除了嗅觉丧失、嗅觉减退和嗅觉过敏等定量障碍,还有一类嗅觉障碍被称为定性障碍, 包括嗅觉倒错和幻嗅。
嗅觉倒错是指气味性质感知的扭曲。有嗅觉倒错的患者会对气味产生错误感知,如将之前厌恶的气味感知为甘香,而对之前喜爱的气味感到厌恶。嗅觉倒错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在3 个月至1 年。少数患者的嗅觉倒错会长期存在,对患者的食欲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幻嗅则是指患者在没有气味刺激时产生的虚幻的气味感知。
这两种嗅觉障碍患者极可能无法及时发现燃气泄漏、火灾等危险情况,也会因有意减少社交活动,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嗅觉倒错通常发生在嗅觉障碍的早期阶段,10% ~ 60% 的嗅觉功能障碍患者存在嗅觉倒错,3% ~ 16% 的嗅觉功能障碍患者存在幻嗅。与嗅觉减退或嗅觉丧失患者相比,女性、年轻患者,以及感染病毒后出现嗅觉丧失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嗅觉倒错,而幻嗅主要出现在中年人和头部外伤引起的嗅觉障碍患者中。
流感导致的嗅觉障碍多为自限性,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的方式包括抗病毒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等。病毒感染后伴有的嗅功能减退,大多会在发病后1 ~ 2 周恢复。当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嗅觉功能障碍持续超过2 周时,患者就需要到神经内科或耳鼻喉科进行相应的治疗。
方法二:药物治疗
口服和鼻用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可选的治疗方法。既往研究证实了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有效性,且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长短,以及是否存在嗅觉倒错,都不会影响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营养神经的药物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在嗅觉障碍的治疗中时有应用,其主要作用是营养周围的嗅神经纤维。针对鼻腔局部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几乎无不良反应,在疾病急性期或持续期使用该方法,可减少病毒在嗅黏膜的聚集,并可不限次数地使用。
方法三:嗅觉训练
嗅觉训练是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嗅觉训练效果与气味材料浓度以及病程有关,高浓度的气味训练可以更好地提升患者的嗅觉功能。病程在12个月以内的患者,采用嗅觉训练效果更佳。嗅觉训练包括重复和故意嗅闻气味。嗅觉训练为期12 周,由患者自行训练,每天2 次暴露于4 种强烈的气味下。柠檬、玫瑰、丁香和桉树已被证明能对症改善嗅觉功能障碍。嗅觉训练能改善患者气味辨认、气味区分和气味感觉等功能,对因感染、创伤或特发性原因引起的嗅觉丧失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方法四:生活管理
对于嗅觉倒错,目前仍缺乏快速、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现有研究为嗅觉倒错患者提供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饮食和烹饪建议。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触发嗅觉倒错的物质,如肉类、蛋类、洋葱、大蒜等。如需食用,建议以沸水蒸煮的烹饪方式代替烘烤及煎炸。国外有研究团队创建了专门为嗅觉障碍患者提供烹饪建议的在线烹饪学校,可以为嗅觉障碍患者提供专业的食谱和烹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