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聪
伴随着人类走进数字智能化时代,碎片化、多任务以及读图等新特征对人类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以及实践活动带来了深刻变革,继而影响着教育活动中的学习方式。而其中的一项重要影响便是“人类对学习日益缺乏深度”这一问题的觉醒与审思。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学深度学习的建构以及反思提供了探索性前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要“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1]前言2。对高中思想政治这一独特学科而言,数智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要深刻理解这一学科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独特价值,并在洞察深度学习实践误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变革路径。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近些年来已经深刻地融入到基础教育诸多学科的教学过程。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深度学习是一种促进传统教学过程重构的重要因素,正在成为理解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维度。
“新课标”深刻指出:“(本)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1]2。对这种“活动型学科课程”而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施过程需要紧密结合课程定位,贴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属性。这就要求以丰富、多元的教学形式,积极推动教学过程走向深入、推动教学理解走向深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深度学习所表现出的系统化、结构化特征,有利于突破传统“课程内容活动”以及“课程活动内容”本身的浅表性,推动学生走向活动内容的深处,从而反推教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模块3《政治与法治》的“人民当家作主”这一部分中,教科书明确提出了“怎样看人大代表的作用”这一议题,要求学生探究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一委两院”的职权及其关系,感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18。对这一处的探究,如果仅仅从学理的角度去诠释、解读,那么学生获得的也只能是理论认知,而无法深刻把握这一议题对现实生活的深度触及。这就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和学校自身实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走访当地的人大代表,切实了解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经验,并认真分析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活动方式以及主要职责等相关内容;如果条件不充分,教师也可以通过线上访谈的方式,借助腾讯会议室等智能APP,在课堂上开展学生与人大代表的“面对面”活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切身的体验过程,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获取有关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这也正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的一种实现过程。事实上,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而言,深度学习并非是一种审慎遵循的学习方式,亦非需要严格恪守的学习模式,而是以多种形式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而由其所引发的教学改革,不仅正在切实推动课程学习方式的不断调整,也推动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重塑教学观念。在很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知识表象认知其本质、基于一项能力而生成多项能力等过程,都是切实推动学生实现深入思考的过程,其实质正是深度学习的重要表现,而这也往往成为衡量课堂质量的重要指标。
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目标而言,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标并非是完全熟记、背诵已知的知识,而是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理性认知,并进一步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而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因此,这就需要高中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涵养的关键时期,能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为此,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的视角来看,学生正由知识传授的接受者、学习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转向知识探索的行动者、实践活动的主动探究者。深度学习是有意义学习的重要表现,也是凸显学科学习独特价值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能够进一步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建构与生成的过程,在思考深处生发出独特的认知过程,感悟知识创生的思维乐趣。这种具有“深度”的学习样态一改传统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灌输、迁移等方式,实现了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实践过程的深刻转变。因此,身处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之中的高中生,学习的不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单纯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本身的符号表达及其话语逻辑,而是获取文字本身的价值观念,认同知识所蕴含的文化理念,进而自觉成长为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公民。这种源自西方机器学习过程的“深度学习”实际上契合了中国古典教育思想中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举一反三”“知行合一”等宝贵思想。例如,学生对“公民政治参与”内容的深度学习,虽然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相关背景资料、知识内容的了解,但要实现对这一内容的真正理解,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高中生走进学习现场,亲身参与到社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多个重要环节,在直接或间接参与中,以切身经历提升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理性认知。对这一内容的深度学习表明,高中生的学习样态不应是浅表的、碎片化的,而是要深入体会相关知识背后的具体所指、基本内涵以及独特价值。从这个角度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对教学对象的改变是巨大的——带给高中生的不仅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学习思维、学习方法上的锤炼,更是对知识生产过程、运用方式的理解,以及知识创新、知识变革的可能。由此,高中生作为成长关键期的个体,如果只是借助机器学习而从海量学习资源中选择适切资源来加以学习,缺乏在经济活动中的亲自参与、在政治生活中的独特体验以及在文化情境中的陶冶感悟,那么就难以真正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所规约的学习目标。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带给高中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且其独特的方式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教育价值。
近些年来,深度学习及其在诸多学科中的应用不断向前推进,相关反思与研究亦逐渐出现。然而,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进行的系统化研究却不多见。这大概与两个方面具有内在关联:一是缘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所表现出的政治性、思想性等学科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尚需磨合;二是囿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始终在探索更加有效提升学生学业质量的教学方式(如指向学习分数提高的教学节奏调整),开展深度学习的实践进程尚不成熟。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围绕深度学习所进行的尝试与努力,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与误区。
新课改实施二十多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改传统“教师中心说”,这充分彰显着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地位,体现着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充分关涉到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与实践过程,也成为当前坚守生本教育的重要典范。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代表着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否定、对教师教学价值的忽略。当前,有些教学现象确实值得反思,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以学生“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等作为衡量一节“好课”的评价指标。这看似是正确的,但不难发现,在过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学习的同时,也存在着忽略教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导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以及参与者,也是助推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积极主导力量。对于有意义的深度学习而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够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主题,科学开展教学过程,积极推动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换言之,正是因为有教师的科学介入,才能有效避免高中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时出现零散、碎片式、杂乱无章的信息获取,避免学生在深度学习时误入缺乏体系、逻辑混乱、结构不清的学习生态之中,同时教师还能够推动高中生在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汇、创生与迭代。例如,对“哲学与文化”模块中“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一议题进行探索时,学生囿于自身经验,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仅仅来源于书本等物化的材料、教师等身边的长者,但通过深度学习的开展,学生能够进一步聚焦人的正确思想的根源应该超越这些日常意义上的表象,本质性地聚焦于人类自身的实践。可见,这种深度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且更需要来自教师的学习导引。否则,学生无从对诸多难题进行科学求解,进而失去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可能性。
数字智能化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海量信息的渗透性、高效性等特征客观上要求高中生不断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与整理等方面的能力,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摆脱肤浅、表层化,走向更深层次。遗憾的是,在反复强调数字智能化时代学生深度学习的总体样态下,很多教师却忽略了高中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广度和厚度。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具有学习的广度和宽度。就教学内容而言,思想理论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都需要高中生开拓视野、广泛涉猎;就教学方法而言,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预习、复习以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然而,个别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了追求学生学习的“深度”,不断加深知识的难度(如具体考试中难题、怪题等的出现),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广度和厚度的充分关注。这就很容易导致个别高中生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态文明等相关领域的实践性知识知之甚少,从而窄化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应发挥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探究“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这一议题时,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资源配置中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机制”等学理性问题。然而,这种机制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生活的?教师如果仅仅在此“讲理”而忽略了对具体案例的表述,忽略了学生对自身社会生活的广泛观察与思考,那么学生就容易弱化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专家陈友芳教授就曾深刻指出:“面对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学生的知识总是处于滞后于实践的状态,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缺乏基于实践进行理论创新的能力”[2]。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广度和厚度,从而保证进一步发挥深度学习的更大效益。
深度学习是一种有过程的学习,也是需要结合不同学科而形成不同过程的学习。在很长一段时期,“教学即传递”的传统教学观强调“传递”的重要价值,结果虽然以呆板、封闭等不足遭到不少批评,虽以“体验”“创新”等替代“传递”,但这种“非此即彼”的教学论争并没有(亦不可能)达成共识。相反,却让我们看到在中国教育场域内(特别是基础教育过程中)“传递”是无法替代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路径。广泛、深入而扎实的教学传统总是在新课改后彰显出别样的魅力。需要承认的是,“传递”本身并没有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所有内涵以及价值,并弱化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3]。但越是这样,似乎越需要对传统的“传递式”教学观予以反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思想政治理论不会在高中生的头脑中自发产生,这不仅缘于高中生自身在知识理解、学理认知方面的实际程度,而且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本身有着天然的难度及其认知过程。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来自教师的“传递”,即需要科学理解“灌输”理论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强调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生成性因素的同时,还需要强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灌输”方法的科学运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绝不能丢了这门学科“灌输”方法运用的独特优势,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灌输”方法不能演变为填鸭式教学,也需要避免浅表化的教学,需要主动凝练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特有的灌输式学习模式,提升教学实效[4]。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所开展的深度学习,仅片面奉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度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知识学习自身的系统性与完备性。事实上,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更多时候表现出的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形成的对知识的执着探索,也确实存在着知识学习的枯燥甚至艰涩。例如,在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很多辩证法知识(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的难度需要教师借助深度学习来强化教学实效。而此时,如果学生学习出现了难处、不感兴趣,那么教师不能因学生兴趣度较低而降低应有的学习难度;恰恰相反,教师更应在完善知识教学过程的同时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从而凸显出深度学习本身的应有价值。教学论研究者郭华教授在论及当前深度学习样态时,不无感慨地指出,“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这就需要‘活动’的机会,‘亲身经历’(用自己的身体、头脑和心灵去模拟地、简约地经历)知识的发现(发明)、形成、发展过程的机会”[3]。现实中,常常有思想政治学科的展示课、研讨课表面上开展得热热闹闹,看似是教师教会了、学生学懂了,然而,事实是在过度强调课堂学习轻松愉悦的同时忽视了学习应有的深度,从而歪曲了深度学习的本然样态。
虽然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尚存诸多深层困局,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深度学习这一独特的学习方式正深刻影响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并给“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方式带来了观念上的深度变革。于此,应从深度学习本质、教师素养提升以及学科所特有的生活向度和跨学科学习趋向着手,积极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的可操作性策略。
有别于计算机领域的深度学习,教育领域中的深度学习更侧重于一种学习方式,“目的是为了构建有意义的学习,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归纳、掌握、运用,结合原有认知结构,批判性地接收和学习新知识,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分析,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5]。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而言,之所以会出现诸多实践误区,其根本症结首先在于对深度学习内涵的误解。因此,科学认知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的本质属性便成为首要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所面对的社会文化生态正发生着重要变化。以非中心化、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破碎性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深度影响我国社会文化生态[6],并对基础教育传统教学产生了格局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提倡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既是对深度学习本身的价值诉求,还是高中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独特要求。从深度学习的衍生历程来看,深度学习最早出现在机器学习领域,是一种多层抽象的算法模式,能够助推学习者实现更深层次的认知识别、任务加工与理解推进。就此而言,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在本质上具有如下基本内涵。
其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是一种既深度聚焦知识结构,又充分关注社会文化生态的学习过程,在知识的深度学习中兼顾知识的广度与厚度。
其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是一种数字智能化时代人机对话的学习过程,不仅积极引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主动推动高中生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理论学习。
其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是一种鼓励高中生进行知识学习、创造与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强调对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灌输的导引式教学的过程。
当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的如上理解并非封闭的,而是伴随深度学习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不断深化而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并切实彰显了深度学习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行动范式与实践样本。
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设计、评价等多种功能,但教师本身并非天然具备这些功能,甚至有的教师还存在对深度学习的错误认知。为此,应重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深度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教育能力。
其一,提高教师深度学习的设计能力。深度学习研究者Eric Jensen 和LeAnn Nickelsen 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必须经过一步以上的学习、多水平的加工或分析才能获取新技能、新内容。学习者不仅要在深度学习中进行复杂的、精细的深度加工、高阶思维,还要基于深度理解来主动建构个人知识体系、深度掌握高阶技能,并将其有效迁移到真实情境中来解决复杂问题[7]。因此,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切实提高深度学习的设计能力,深刻理解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设计的价值追求与学科意涵,在课程教学之初进行科学预设,在教学之中及时优化设计,并在教学之后反思并推进再设计。
其二,强化教师深度学习的评价能力。开展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切实强化深度学习的评价能力。例如,不仅要看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工具实现深度学习,而且还要看到这种学习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何影响,学生是否能够将深度学习所习得的知识、经验与方法等转化为实践活动。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深刻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评价的独特性与必要性,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融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等,实施多元评价,从而推动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
其三,夯实教师深度学习的研究能力。教师理解深度学习是教授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前提。而教师的深度学习正是教师自身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捕捉、获取与认知,并“达到对其将要学习的材料所负载知识的深度理解”[8]。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面向课堂教学、面向高中生开展好深度学习的设计与评价,而且更要面向自身、夯实深度学习的研究能力。具体而言,教师不仅需要积极探索深度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还要充分借鉴其他学科采用深度学习的过程、方法等,切实反思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的效度、边界与局限,从而真正提高对深度学习的理解。这种自我反思与实践探索正是一种研究过程,有助于夯实教师深度学习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不是远离生活、“去生活化”的学习过程,恰恰相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深度学习是有着鲜明生活向度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1]41。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活向度。为此,教师应积极借助各种学习支架,助推高中生回观生活本身,增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力与判断力。
一方面,建构高中生对社会生活审思的问题支架。高中生有别于其他学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发育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生活有着相对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为促进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教师应为高中生建构审思社会生活问题的支架——既要研判社会生活中“真问题”的产生与变化,还要尝试为破解这些“真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在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高中生对相关知识结构的科学理解。
另一方面,建构高中生对校园生活理解的成长支架。校园生活是高中生成长的关键文化场域,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扎根的重要实施平台。教师应有意识地推动高中生主动运用思想政治课相关知识理解中国式普通高中校园生活的发生逻辑,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的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理解与创造性转化的形式等,从而为强化高中生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建构成长支架。
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既是一种持续聚焦式的知识学习,也是一种指向问题的跨学科学习。这主要源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众多学科知识,跨学科特征鲜明。因此,教师应积极推动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时注重跨学科特征,鼓励高中生成为具备审美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的人,即“称职的文化继承者”[9]。
一方面,鼓励高中生拓展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的广度。教师应鼓励高中生积极汲取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知识,打开学科边界,拓展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的广度,从多学科的视角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的实践成效。
另一方面,推动高中生增强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的厚度。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不能仅仅解决完一个问题就结束了,而是要在这一过程中由点及面,触类旁通,推动高中生切实增强深度学习的厚度,力求做到厚积薄发,从而强化深度学习的持续效益。这是因为深度学习的核心正是要借助探索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诸多问题,实现由“被动获取知识”向“主动发现内容和意义”转变[10],而这正需要对深度学习实现跨学科的科学理解。
当然,新时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仍然伴随数字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持续实现更新、拓展与深化。这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传统教学不断提出新挑战、新问题的同时,也为学科教学实现格局性变革提供了新机遇、新观念。愈是如此,愈需要接续实现更深层次的聚焦、反思与建构。而这正为未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创生新的生长点与可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