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镇琦、王道连、淳于嘉杰、刘媛媛、张之瑞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十四五”期间是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也是推进航天强国战略建设的关键期。在新形势任务下,新领域不断拓展、高密度发射进入常态化、装备靠前保障业务需求激增,故而型号外场涉及的区域越来越多,同一区域涉及的型号任务也越来越多。
型号外场的保障服务是科研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科研生产正常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服务于单一型号、仅面向行政后勤的型号外场保障管理模式与日益增长的型号任务愈发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资源集中统筹、成本集约控制、要素闭环管理的外场保障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科研生产需求。
传统的型号外场保障模式是行政后勤团队为外场一支队伍点对点地提供医疗、供餐、住宿和交通运输服务。近年来,随着高密度发射进入常态化以及新领域的不断拓展,航天型号任务种类越来越丰富,其中既包括传统的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多型号同时开展任务的常规基地,也包括年度任务数量不多的非常规区域,部分艰苦地区还要统筹组织开展保障装备的配置和建设,使其具备保障能力。
一个型号一支队伍的随队保障模式加剧了快速增长的型号任务与人力资源保障的冲突,在多个岗位出现了人员紧张。同时,保密、保卫、技安、机要通信等业务职能类保障没有纳入统筹管理,造成管理与实施多口、多人、多责且信息不共享,无法形成保障全要素闭环,表现出资源不足且效率低下、保障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因此,传统的服务于单一型号、仅面向行政后勤的保障管理模式已难以支撑整体任务快速发展需求,亟需向资源集中统筹、成本集约控制、要素闭环管理的模式转型。
区域一体化保障管理模式是实现向资源集中统筹、成本集约控制、要素闭环管理转型的有效途径。在讨论区域一体化保障管理模式前,需要先明确其内涵以及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为区域一体化保障管理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对“军事后勤”的定义是筹划和运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从经费物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装备维修、基建营房等方面保障军事斗争、军事建设及其他活动需要的各项专业工作的统称。参照军事后勤的定义,结合实际业务工作,型号外场广义后勤保障的内涵应包括物资的供应,人员的运送与医疗,各种设施的获得、营建、管理及处理,各种勤务的获得,以及各种业务职能支持性活动的获得,包括型号外场的范围,涉及发射试验任务、地面试验任务和维修保障任务的所有区域;保障的要素不仅包括医疗、供餐、住宿、交通运输等狭义行政后勤类的保障,还包括面向科研生产工作的保密、保卫、技安、机要通信等业务职能类的保障。
航天型号外场保障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构建了“保障管理+业务要素+区域统筹”的三维保障架构,形成了以区域一体化保障为基础的全周期、全要素的保障管理模式(见图1)。
图1 区域一体化保障管理模型图
在保障管理方面,后台保障管理部门实施“中心化”管理,即与型号的计划管理部门核对任务计划,根据任务计划制定并动态更新保障计划,从而对保障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各类保障资源的需求量,并提前开展保障资源的布局和协调,对不同外场任务的需求进行统筹管理,对保障资源进行统一筹措和分配,实现后台保障管理模式向“工”型转变(见图2),以确保保障工作合规、有序开展,同时也防止由于保障效率不足而导致的计划过渡,从而避免资源浪费。
图2 后台保障管理模式向“工”转变
在业务要素方面,针对后勤保障人员、职能保障人员及相应的勤务工作,后台保障管理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按照标准建立统一的人员培训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保障业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不断提升保障实施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针对物资和设施,实施前后方联动机制,推进物资和设施的集约配置与共享共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区域统筹方面,前方指挥系统和保障系统与后台保障管理部门实施区域一体化管理,对接计划、统筹需求,制定具体的保障工作方案,统一开展保障现场管理、协调、指挥、调度;同时,加强区域内属地资源的合作,强化属地化、市场化资源配置,在坚守保密、安全等底线要求的前提下,提升保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满意度。
由于医护人员的派驻数量是根据参与型号任务的人员数量按一定比例配置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传统的服务于单一型号的保障模式,需要为每个型号任务都配备医护人员,当多任务并行时,传统模式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会提高医疗保障的成本。
采用区域一体化保障模式,在区域内设置医疗站,为区域内所有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医疗站的医护人员对分管试验队各有侧重,在健康巡诊等工作中应集中人力资源,快速完成工作。这样不仅节约了医院的医疗资源,还提高了外场医疗保障的工作效率。此外,区域一体化保障模式还将外场属地的医疗保障资源纳入其中,通过与属地医疗机构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增强外场应急情况的紧急救护能力。
保密、保卫、技安、机要通信等业务职能类工作既为型号外场试验任务提供保障,同时也是一个单位相关管理职能在型号外场的延伸,因此业务职能类保障一般不采取合同制管理,而是由单位统一计划,组织相关业务职能保障人员前往型号外场开展工作。但由于型号外场工作量的大幅增加,型号外场任务的保障需求与职能保障人员人力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进一步造成人员专业性不强以及培训等管理工作成本的提高。
技安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如水平转运、垂直转运,常温、低温,液体、固体,不同的型号外场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因而在保障计划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下,对技安人员在某型号外场采用区域一体化保障管理后,达到了以下预期效果。
一是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得到了缓解。原先一个人服务一个型号任务,区域一体化管理则按专业由专业对口的人员服务区域内的多个型号,不仅缓解了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而且还有利于形成专门、专业的团队,有利于在工作中培养、锻炼、提高相关人员型号外场职能保障业务水平。
二是流程界面更加清晰,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后台保障向“工”型转变后,以统一的组织形式形成统一的协作流程,使沟通流程更加简单,工作界面更加清晰;前方外场区域派驻人员相对固定,对型号外场的相关协作人员、设备、环境、业务流程更加熟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形成了知识积累。通过区域一体化管理固化了前方外场经验,从而逐步建立了知识体系,完善了专业建设,为型号外场工作安全、有序提供了专业化支撑。
鉴于技安保障区域一体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还在逐步推进保卫、机要通信、网络运维等职能向区域一体化模式转型。
本文描述了当前型号外场保障工作的现状,分析了传统服务于单一型号、仅面向行政后勤的型号外场保障管理模式与当前型号外场任务保障需求的主要矛盾,说明了要向资源集中统筹、成本集约控制、要素闭环管理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参照军事后勤的定义,结合实际业务工作,定义了型号外场广义后勤保障的内涵,并根据参照“后勤结构”理论,构建了“保障管理+业务要素+区域统筹”的三维保障架构,形成了以区域一体化保障为基础的全周期、全要素的保障管理模式。通过实践应用,在提高保障资源利用率、提升保障工作专业化程度、降低保障成本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