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間交流開始:兩岸鄉村振興工作的經驗借鏡

2024-04-15 20:09
澳门月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戰略生產台灣

一、 前言

台灣大選的結果替兩岸關係帶來新的變數及挑戰,而民間交流仍是最為可行的方式之一,從民間的角度出發,兩岸鄉村振興自然可以成為相互借鏡的參考經驗;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後迄2021年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2021年5月18日,大陸司法部又印發了《鄉村振興法治同行活動方案》。這一系列的過程可以看出大陸當局對於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視。

臺灣早期農業社會,當時提供社會基本的糧食需求,其所創造的資本剩餘為非農業部門提供最佳的發展基礎,並帶動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然隨著科技化及工業化的發展,因應全球資本主義盛行及科技發達的時代,台灣農村的角色與功能逐漸改變。因都市化造成農村人口外移,台灣農村逐漸呈現老化衰退的景象,目前台灣農村的發展困境,乃肇因於政府農業部門面臨內部政經環境、兩岸局勢變遷與WTO等幾大挑戰。

大陸當局對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深化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環境進行了較全面、具體分析,並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五大振興構建出進一步擴大和推動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現實路徑與配套措施。當大陸當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還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大振興。從而看出鄉村振興戰略探討的必要性。

反思台灣情況,台灣當局在處理農業、農地與農民所形成的三農政策必須轉變其原本農業政策思維,如何讓整個鄉村地區活化與再生?如何吸引更多人口進入鄉村?就鄉村規劃專業而言,解決這個多層次問題的一個關鍵焦點,就是必須界定一個有別於過去引導台灣鄉村發展的政策思考架構,以重新定位台灣的鄉村區域在發展中的功能角色,進而據此推展鄉村策略規劃。這些都是現階段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議題。

二、大陸鄉村振興戰略與

台灣鄉村發展研究的區別

從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第二項,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和促進可持續農業中,可以看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性。對於大陸發展來說,觀察者以“農業興則國家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這便是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遵循和行動綱領。

五大振興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乃是不可分割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全面,那就必須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科學推進,人力資金投入、財力保障。一方面,大陸政府要提高政策體系的綜合效能,加強財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政策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當地鄉村振興的政策,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國外學者通常是以鄉村發展(Rural Development)為研究對象,內容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圍繞鄉村功能定位和鄉村治理學說。在鄉村功能定位方面,米雷克·迪米特羅(Mirek Dymitrow) 指出鄉村它不只是農業的生產屬地,也是居民的生活場所,不能只關注其生產服務屬性,還應兼顧生產與人居兩大功能。丹尼爾斯PW(Daniels P W)透過分析發展中國家農村的發展進程,創造性提出了鄉村整合發展理論,就是在一定的鄉村發展規劃指導下,將提升農村的持續發展能力、改善農民生活品質與加強基層組織的自治能力,進而改善當前農村地區現狀。

中國大陸鄉村振興戰略是共產黨基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的現實需要,著力破解當前中國農村基層治理面臨的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重大現實困境,引領和深化新時代“三農”工作改革和發展而做出的一項重要決定。

“十四五”發展期間,除了完成階段性的發展目標,更要進一步鞏固提高農村全面小康品質、為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開好局將成為核心主題。圍繞這一核心主題,中國農村發展需要著力解決五個重大問題,即建設高水準的農村全面小康、夯實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的基礎、實現由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轉型、破解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難題以及推動農村改革由試點走向全面推開,進而讓離鄉青年願意並回到故鄉,為地方打造生氣、活絡並改善當地經濟、人口老化,地方產業日漸衰弱之窘境。

中國大陸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要優先發展農村及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12月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提到,未來五年三農工作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

三、台灣農村的情況與發展經驗

台灣農業在早期的社會變遷當中,因為產業的轉型、工業化的結果,已逐步造成農業人口逐漸流失、農業部門萎縮與農業結構的轉型,而台灣農業的式微將進而影響農地的發展,優秀農田轉變為都市發展用地、城鄉發展不均衡等景象。整體而言,台灣農村和農民在文化、交通、醫療與育樂的生活品質已嚴重不足。

台灣農村必須轉型與升級,當前在全球化資本貿易下,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貿易組織)的市場自由化浪潮,快速地透過產業網絡連結以不同的方式對不同區域造成影響,儼然使得台灣農業貿易競爭力遭遇極大衝擊,台灣在加入WTO後,為遵守農產品市場開放,調減關稅、開放市場與削減農業補貼等規範的限制下,將日漸式微的農業暴露在國際市場的競爭當中,在貿易自由化的競爭之下帶來更大的衝擊,造成台灣本土的農產品內銷困難,外銷也遭受大競爭力,使台灣農業的生存與發展遭受到相當大的挑戰與考驗。

台灣社會對於鄉村土地使用規劃的論述已漸從生產主義(productivism)走向後生產主義(post-productivism)。所謂的生產主義便是強調商品生產的最大化,並透過政府對於農業的補貼、價格保證與保護政策的支持;而所謂的後生產主義,則是表示農業生產主義模式的轉變,鄉村功能不僅為生產使用,農地不應僅被視為是農糧生產使用,同時應該包含環境與文化等的功能;後生產主義時代對於土地有更多樣化的經濟行為與態度,鄉村的價值漸漸與農業生產脫離,從農產品的消費漸漸轉變為鄉村與生物多樣性的消費與保存。

當前臺灣社會由於涉及到農業、農村、農民、農地的鄉村邊緣化發展,也使得三農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難解。台灣加入WTO,面臨世界甚至更直接的中國大陸農業與鄉村的競爭,台灣鄉村區域的發展顯然到了必須重新調整的時刻。這些問題包括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全球產業經濟競爭,以及國家層次的鄉土文化傳承、環境規劃、鄉村定位與土地利用、聚落數位落差以及社會經濟與居住環境問題;甚至可以涵蓋數位設施的缺乏、農民家庭生活不易等問題。

總體來看,台灣鄉村區域規劃挑戰不外乎是土地規劃體制的缺失、農地商品化誘發農民、財團企業與國家三方新的角力、農地之圈地變更等。而台灣當局所採取的對策包括鄉村的多功能性,鄉村除具有生產農業糧食與其他農產品的傳統功能外,還具有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方面的非商品生產功能,因此,鄉村多功能文化,主要在於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並維護生態物種多樣性、保存農村文化遺產等功能,其具有保護環境、美化景觀、保存文化、促進就業等鄉村發展之外溢效果。

台灣農業經營面臨轉型,農政相關單位致力於改善農業結構以尋求新的經營方式,在多功能主義的思維下,休閒農業也成為是一種新式的農業經營型態。台灣鄉村旅遊具有振興經濟、發展社會、保存文化、保育環境、教育體驗等多元功能,被視為鄉村地區發展與地域活化再生的有效催化劑,也替台灣鄉村地區帶來經濟活絡、社會發展與環境改善的效益,重起民眾對故鄉的認同。台灣農業仍是台灣鄉村產業,既有的農耕型態塑造鄉村居民的特有生活文化、社會結構型態,亦延續鄉村的歷史文化與風土民情。雖然農業日漸面臨衰退之困境,許多鄉村地區開始朝向休閒遊憩活動轉型,但既有鄉村自然環境、生產活動與生活文化仍是當地的旅遊資源,所以早期台灣鄉村旅遊與休閒農業具高度重疊性。台灣鄉村旅遊型態及特色由早期觀光果園、悠閒農場等小規模又單純的旅遊類型,轉而出現與在地性結合之現象。

四、兩岸鄉村振興戰略

現存的問題分析

根據兩岸學者調研,鄉村振興主要存在的問題計有:1.要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廣大農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直接受益者。2.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需要激發農村內部的動力,亦需吸納農村外部的資源,有效地提高農民生活水平。3.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城鄉要素雙向均衡流動,帶動農民增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4.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是基礎、是首位,是實現農民富裕的可靠保證。5.鄉村振興必須針對鄉村自身的特性提出各自的發展模式,才能因地適宜。6.農民受教育程度高低影響其選擇職業、發展經濟、改善生活的能力,必須全方位提升農村人力資本至關重要。7.由於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存在差異,城鎮化水平亦不同,鄉村振興戰略應有所不同。8.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與新型城鎮化相調和,才得以順利推展。9.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立足村莊實際,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推展。上述問題,無非圍繞著三農問題發展的目標,以及前中國城鎮化發展趨勢是否存在衝突的問題。這些問題倘若大陸中央與地方政府能夠正視並設法處理,那麼鄉村振興才有美好的未來。

近年來,福建省在鼓勵台灣青年建築師和文創團隊,助力鄉村振興,吸引台灣鄉建鄉、創人才與團隊來福建創業、就業的成效相當顯著。台灣的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起步早,在社區營造、休閑農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農業產業鏈整合等方面都積累一定的經驗,具有多方面優勢;大陸鄉村振興和兩岸融合發展戰略的提出與全面實施,對廣大台灣同胞來說也正好是參與機會,故兩岸具有互補性強、前景廣闊等特點。顯然,新時代新形勢下加快推進和深化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使吸引更多台灣同胞參與及融入到大陸鄉村振興的整體戰略中。

因此,新形勢下要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五大振興的豐富內涵與時代價值,全面把握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與五大振興之間的重要關係,這對於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海峽兩岸融合發展重要指示精神,更好推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及第一家園建設等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五、結論

20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些都足以證明鄉村振興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性。鄉村振興是外界理解中國社會發展與經濟變化的一項重要議題。鄉村振興基本上是一項複雜且長期的工程,既要解決一些過去存在的後續問題如脫貧攻堅戰等,也要面臨新挑戰。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消解梗阻、優勢互補。城裡有資金、有人才,鄉村有土地、有生態。當前多地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對於兩岸農村、筆者覺得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人才振興,台灣農村人口外移當然也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人才振興是大陸鄉村振興的關鍵核心。面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缺人才及留不住人等問題,這是使三農問題無法徹底處理的一個關鍵。因此大陸必須培養造就一批紮根農村鄉村振興專家及職業經理人,讓各類人才、資本等要素在農村能夠發揮作用,人才問題始終是農業農村發展最基礎的工作。

兩岸當局都必須思考的是如何更好認識和留住人才、吸引和培育人才,將是廣大鄉村發展振興過程中最重要的難題之一;如何讓在地青年願意返鄉發展、讓專業人才願意投身鄉村振興,並加強交流溝通、共同發展創業,還需較全面調研與實踐探索。除了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基本保障,還需調整和改變人才的觀念,更多培養適應當前鄉村發展建設需要的人才,並給予他們同等待遇及相應的激勵及獎勵機制。

未來兩岸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市場前景可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鄉村振興的實踐上有專業性,亦即技術門檻;其次是在經營上的耗時較長,有時間上的滯後性;最後是台胞的實際參與程度較難,不僅是找到窗口還需要自身擁有專業技術,因此要推動兩岸鄉村振興,需要的不是政策而是彼此的相適應以及互補性。兩岸鄉村振興的品牌打造,提出發展包括產業IP、節慶活動IP和全網IP營銷在內的鄉村產業IP,以及涵蓋產業類、民俗類、藝術類、影視類、植入類的鄉村主題IP的具體作法,這些都需要我們好好思考及研究。

台灣過去在地方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包括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若干經驗,可以提供大陸參考治理的經驗,對於大陸發展及鄉村振興具有正面積極的影響。而大陸鄉村振興的相關經驗,亦可作爲台灣未來地方發展的重要參考。就大陸整體的發展來說,鄉村地區的發展相對緩慢,鄉村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農民收入都有待提升。即使中國大陸未來的政策必須要向鄉村地區傾斜,資金、人才、技術等也技必須進一步的加速向鄉村地區流動。大陸的鄉村振興發展是兩岸合作鄉建鄉創提供了長期的機會。

台灣鄉村區域之轉型發展經驗可供大陸當局參考,從過往純粹以農業資源提供農產品的觀光果園與休閒農場,進而結合鄉村社區組織朝向具多元風格、環境生態、文化創意與在地特色的旅遊型態前進,為台灣鄉村帶來新的發展思考與契機。但其推動過程涉及政府部門、民間業者、地方居民與第三部門之間協力合作,以及如何依據各地鄉村資源條件與環境因素來採取適當推動策略等諸多課題,仍然是台灣未來繼續推動農村再生規劃時應更加重視的部分。

台灣因應整體農村發展之需要,運用整合性規劃概念,以現有農村社區為中心,建立農村整體再生活化,並強調農村產業、自然生態與生活環境之共同規劃及建設,注重農村文化之保存與維護及農村景觀之綠美化。而農村再生除了農村公共設施的硬體建設外,亦強調農村軟體實力的培養,達到農村活化再生的目標。因此如何以農村再生條例之精神,審慎地進行農村土地文化地景之規劃,將是未來的重大挑戰。

總之,臺灣在因應產業結構轉型及調整上,如何形塑鄉村新文化並創造其經濟與非經濟性價值,已經成為是台灣未來三農問題重要的發展方向。鄉村內的特殊文化地景與建築形式資源,隱含當地的生活模式與地域文化,故必須維護鄉村文化之保存以及集體生活記憶之延續,加強農村民眾的自發性參與、環境覺醒、相互學習、建構與離鄉年輕人的網絡關係,藉此建構出對農村文化的認同;台灣鄉村發展的經驗也都可以成為日後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主題。

猜你喜欢
戰略生產台灣
生产企业原材料的订购与运输
古道散茶香
新时期中国体育外交战略的实施路径探析
牛奶生产
洞見趨勢和未來戰略思維 企業家必備的格局
從盧麗安到王炳忠
美國的企圖是想「剪中國羊毛」
「台灣競爭力論壇」談台灣競爭力
超级袜子
华商式国际生产网络的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