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历史生成和现实构建

2024-04-15 20:11李莉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话语体系

[摘要]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能够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需求,是有效应对西方民主话语霸权的关键性举措,更是新时代坚定人民“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以来四个阶段的协商民主的发展情况,来厘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歷史生成,并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强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表达能力、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现实构建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历史生成;国际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1-0040-05

[收稿日期]2023-10-11

[作者简介]李莉,福建警察学院法律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宪法学、行政法学、习近平法治思想。

引言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协商民主已成为国家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中国协商民主理论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完善并快速发展[1](P37-50)。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发明显的形势下,西方协商民主话语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仍占据着主导性地位,中国协商民主话语体系在多方面虽已展现出了独特优势,但在西方民主话语霸权的持续压制下,现阶段我们还无法完整诠释出协商民主话语的内在优势,而中国民主政治又有着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就变得十分重要且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外访活动中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理念,面对西方民主世界的质疑声音和持续侵扰,外交部无不给予强有力的回击[2](P31-46+1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虽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却也取得了很多成绩。面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构建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和不利因素的干扰,应从思想观念上改变认知,深刻理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和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等原则,提出针对性的构建策略,提升中国协商民主的国际话语权。 一、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一)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需求

协商民主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经历了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三种发展形式[3](P11-17)。现阶段则呈现出集这三种发展形式于一体的全方位发展态势,在其构建和发展进程中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也具有了很强的话语权,但由于协商民主发展过程还未构建完成与之相对应的话语体系,其就无法展现出显著的话语优势,因此,要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可持续发展,就应构建更加健全的话语体系。而话语体系的构建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土化发展、体系化发展和制度化发展的现实要求,要在充分考虑到中国现阶段具体国情、民情、社情和政情等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用国人都能够明白和理解的话语内容充分解读协商民主的实践情况,深入探究其具体优势,以实现其在中国语境下的科学化发展[4](P72-78)。协商民主体系的构建过程绝不是简单地将不同协商渠道叠加起来,其应程序合理且环节紧凑,渠道之间应建立一种高效的互动合作关系。同时在其制度化建设过程中应针对其暴露出的弊端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强化法律监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发展。

(二)有效应对西方民主话语霸权的关键性举措

欧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协商民主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个国家针对普遍存在着的代议制民主问题,为更好地激发民主选举的积极性而提出了一种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民主形式。当时西方社会体制下代议制民主选举过程中社会大众的参与积极性明显不高,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合法性危机,西方学术界为挽救这场危机并激发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采取的举措是向民众灌输大量理论,在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协商民主研究方面有着明显的话语主动权。西方协商民主传入到中国后立刻就成为了研究热点,中国的一些学者更倾向于研究和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随之便陷入了西方民主话语的套路里,在西方学术语境中研究中国的协商民主发展,其显然无法有效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民情,也无法全面地解释出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5]。中国协商民主在此过程中便丧失了话语的主动权,因此,为更加有效地应对和打击西方民主话语的霸权,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就应构建相匹配的协商民主话语体系。

(三)新时代坚定人民“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明确指出,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应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样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中更要坚持“四个自信”,我国的民主生活已呈现出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探索出的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是绝对正确的;新时期应积极创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过程中的各项理论成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从而坚定国民的理论自信;在制度方面应结合国家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加速其制度化成果转率进程,充分展现出协商民主在制度方面的优越性,以坚定制度自信;文化层面上应积极践行并传承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民主话语资源,重构具体语境,实现其创造性发展[6](P29-36)。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历史生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民主的发展情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协商民主的构建和探索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民主自由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的,毛泽东同志明确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民主和独立的重要价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在深入研究了当时历史背景下我国阶级分布整体特点的基础上采取了针对性的战争策略,即团结人口比例占比最高的中间阶层以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布置联合战线,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这便是我国协商民主的最初形态,不同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开始抗日,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7](P29-32)。抗日战争后期国共双方摩擦不断并逐步演变为更大的政治矛盾,此时中国共产党仍想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组织各党派召开新政权会议,主张民主反对专制,面对严肃的建国和治国问题同样主张协商出有效策略。在这一时期,协商民主主要有两种实践形式,即国民参政会和“三三制”政权。

(二)建国初期协商民主的发展情况

这一历史阶段,国家在制定和实行各项战略政策方针时,其通常都是先由全体政协委员们针对某项提案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再将其报送给中央人民政府,政协在此时也担负着参政议政等有助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职能。建国初期的协商民主几乎都围绕着党际协商方面的工作开展,协商内容涉及了多个领域,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三大改造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主要以说服教育的方式引导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民主协商过程中应以“和谐共存,互相监督”为原则,在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中着重搞好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双方应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以人民政协会议为依托,在民主协商中引导执政党和各参政党积极参与进来,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各自力量。此阶段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主要有人民政协会议和双周座谈会等。

(三)改革开放时期协商民主的发展情况

“文革时期”的十年对我国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虽确实阻碍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构建进程,但中国共产党依然能够汲取到有益的经验教训,改变工作重心,实现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顺利过渡。全国政协会议重新召开,民主党派积极参与,统一战线已转变为全体爱国人士的政治联盟,我国协商民主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在“和谐共存,互相监督”原则的基础上还应遵循“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战略方针,在全面推进多党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却也要承担更多责任,提出应建立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开始向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民主恳谈会和党际协商民主是此阶段协商民主的主要实践形式。

(四)新时代以来协商民主的发展情况

新时代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都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目标对协商民主体系的构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提出应进一步健全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加速推进协商民主的科学化、制度化和多元化发展,将更多协商结果转化为政府部门推行的政策方针。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则给予详细阐述,广大人民群众更加认同和支持所建立的协商民主制度,为之后的民主政治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之后,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等,此阶段的协商民主实践形式主要有网络协商民主和社区协商民主[9](P79-84)。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现实构建策略(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

首先,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新时期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了提升自身理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再先进完善的理论成果,其只有真正到实践中去验证,理论才具有指导作用,因此,理论的创新一定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我们应积极总结不同历史阶段协商民主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浅层次的经验介绍和叙事表达等内容应进行深层次挖掘,从而形成更具普遍性意义的抽象理论[10](P114-12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构建协商民主的话语体系,就一定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化表达,绝不能沿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情况,探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各类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准确反映出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本质,促进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发展。

其次,在实践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际特点。任何类型的规范制度和学术理论,其一定要结合本土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绝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成果,一定要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民情和社情进行实践创新。不可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并且也都形成了各自的理论成果,但其都不能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匹配[11](P16-21)。因此,我们应结合本土化的国情特点和实践情况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话语理论体系,提炼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际特点,构建具有显著中国风格和特色的协商民主话语体系,摆脱西方学生话语的影响和限制,不断创新并完善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话语内容,提炼出更易被理解且更受到老百姓欢迎的时代话语。

最后,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构建协商民主理论体系。结合过往的历史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创新理论,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完善构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十年时间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已实现了华丽的历史蜕变,目前已呈现出了制度、理论和实践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全面推进态势,并且随着其不断实践发展已形成了协商民主的理论体系。而为了更好地促进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应深入分析和探究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站在时代前沿明确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更高要求,通过构建的协商民主理论体系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加强协商民主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人民政协在其中应发挥出沟通桥梁和协商机构的职能作用,以制度建设为手段体现出我们的中国特色[12](P40-44)。

(二)强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表达能力

首先,实践中应遵循政治性和学理性和谐统一的原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能够做到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容,保证话语体系的建设效果。以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政治性和学理性是相互依存且互为补充的,无论忽视了哪一层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话语体系构建实践中应严格遵循政治性和学理性紧密结合的原则,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区分好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理论创新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坚定学术研究立场,让社会大众清晰知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和特质,帮助大众树立积极向上的民主观念;二是要避免出现意识形态和学术研究机械统一的问题。学术研究人员一定要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警惕陷入与意识形态的机械统一,保证学术研究对社会发展的正确导向;三是处理好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融汇共通。

其次,从西方术语中汲取有益内容,突出话语的民族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具有民族性和继承性这两大特点,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时就应利用好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积极借鉴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优质内容,并在结合我国实际民情和国情的基础上实现对这些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实践中不应随意使用西方术语,遵循以我为主、合理借鉴的原则汲取西方术语中的有益内容,结合我国协商民主发展进程中暴露出的理论滞后和实践方式单一等问题,只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中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内容,同时应注重突出话语的民族性特征,凝练出的各类理论观点应带有我们的民族特色,以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发展所用。

最后,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相关理论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水平将会对构建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在具体实践中应采取有效举措针对性提升协商民主理论主体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及其对这项工作的信念感和责任感[13](P29-37)。一是要丰富相关人才的理论知识储备,鼓励他们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进行调查和研究,全面掌握与协商民主建设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和研究不同渠道以及各个层面的协商民主建设情况,总结其经验教训并逐步完善协商民主理论;二是要增强相关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及时更新他们的思维认知,使之认识到从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到协商民主话语体系构建工作中,营造和谐向上的学术环境,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学术自觉和理论自觉。

(三)明确话语构建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

首先,应坚定地围绕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周围,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我國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同样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应坚定围绕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周围,总结协商民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等各个社会阶段的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注入更多活力。

其次,坚定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求每一名共产党人都应不忘初心,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畏艰险、舍己为人,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但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则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此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正好可以成为有效化解利益矛盾的调和器,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治国理政,还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社会治理和基层自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其中都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中提倡人类个体应是自由且全面发展的,作为一种更为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主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始终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中提倡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则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最后,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话语自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准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普遍真理,既要传承和弘扬前人取得的文明成果,更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其进行完善和创新,所以,在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时应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话语自信,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向全世界分享中国经验并讲好中国故事。

结语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显著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的话语方式,全体共产党人应从思想观念上更新自身认知,明确新时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构建进程的重要意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以来等多个阶段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历史生成路径,结合现阶段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情况并在充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和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等原则的基础上,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协商民主话语体系构建策略,向世界传递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宋雄伟,陈若凡.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研究的战略定位与主要议题:一个分析框架[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3).

[2]钱牧. 中国特色协商治理理论的逻辑证成与实践面向[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2(5).

[3]潘越. 话语体系构建与顶层设计角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创新[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3).

[4]董树彬,丁卓越. 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拓展与升华[J]. 理论探讨,2022(3).

[5]路珧. 中国共产党引领协商民主话语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

[6]李锋.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2).

[7]姚薇.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历程与经验[J]. 学习月刊,2021(7).

[8]宁晓茵. 当代中国网络空间民主话语实践的优势与整体推进[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9]徐春辉. 协商文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延边党校学报,2020,36(6).

[10]王永香,陆卫明.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鲜明特色与时代价值[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

[11]张毅. 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基构建中国民主政治话语体系[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

[12]徐晓冬.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话语体系建构路径探析[J].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

[13]董树彬,刘秀玲.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发展优势到话语优势的转变[J]. 理论探讨,2018(2).

猜你喜欢
国际话语权话语体系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论十八大后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